史蹟

郭太王、太妃封塋

塋者,所以妥魄也。然古來荒塋累累,埋沒塵坋榛穢間、與鼯鼪狐貉相雜處者,不可勝數。即有一二巋然山丘、如比干動昭明之吊、田橫動退之之祭者,亦皆其生前可頌可傳,後人始奠斝陳詞,以攄其慨慕,從未有因其子之英爽鬱結而受千百世馨香者。今尊王展謁親塋,肸蚃所至,雖三吳百粵犹牽羊釃酒而來。王之至孝感人與,抑先世隱德有足以享其報也?是何可無棹楔之書,以志丈秋盛事哉!志封塋。

郭太王、太妃封塋在安溪崇善里,距縣治五十里許,與南安接壤。初,王用形家語,葬太王於此。太妃薨,里人合厝之。塋式:外制一圓象,若太極;內左右兩堆,為幽宅;正中一碣,鐫“聖旨”二字,皆南向坐癸向丁兼子午;塋左有后土神碣;塋右有楊長者墓;距塋三里許,即威鎮廟,廟外有神道碑;距塋百余步有墓庵,為祭塋建。塋之祭,三年一舉,月用仲秋,祭前十數月,承祭者詣王廟卜祭期,期定,布告中外,俾遐邇知所荐馨焉

塋祭圖

安溪太王陵

太王陵,又稱太王、太妃墓,俗稱“聖王公墓”,系廣澤尊王郭忠福之父郭亮、母林素娘的墓地,坐落于金穀鎮河美村蜈蚣山麓。始建於五代,今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太王陵右有楊公墓,墓碑上書“楊公”兩字,是郭忠福為其看羊的楊長者陵墓。太王陵墓成兩壙並列,各豎半月形碑石,分別朱書“太王”、“太妃”,中間立一石“聖旨”兩字,須彌座祭台。整座陵墓規模龐大,結構古樸。

太王陵原有墓庵一座。相傳牆壁上詩畫琳琅滿目,其中有清代道光四年(一八二四年)副貢柯琮琪的詩句:「年年謁祖到清溪,攜酒牽羊一路躋。回憶古籐身化處,舊庵隱約夕陽西。」描述了當時祭祀太王陵墓之情景。墓庵原已圮,今又在太王陵右側山坡建護陵廟一座。

民眾相傳,郭聖王成佛後,聖示要「回鄉省墓」。郡屬士紳即發起恭迎聖王回祖籍地祭父母墓。四方善信為答聖恩,也紛紛上陵墓朝拜。清同治九年(一八七○年),帝敕賜「祭墓」。於是,鄉民議定聖王成佛之月為「祭墓月」,並以八月初一行「開墓門」禮。每年農曆八月祭墓,來自閩、浙、粵及南洋群島的香客數以萬計。南安鳳山寺信眾於每年或三年一次,於農曆八月下旬擇一吉日,用輦轎恭奉廣澤尊王神像直詣金谷省視父母墓陵,四方香客隨行。祭禮儀式隆重熱烈,影響甚廣。又傳,廣澤尊王神像每逢謁陵日,眼中常有淚痕。對此,《郭山廟志》載:「光緒七年辛巳,善信與祭封塋,只見王像眼中有淚痕,問諸父老,乃知每次祭塋皆有之,蓋孝思所迫也。」

民國十六年(一九二七年)以前,海外僑胞每三年就要組團回鄉祭聖王公墓。近年來,台灣同胞、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等僑胞每年都組成謁祖團,恭迎聖王,朝祭太王陵。

太王陵,風光勝景,美不勝收。墓前兩山插拱,其狀如鉤,酷似蜈蚣前足。遠看前方,山巒疊錯,層層十八重,「遠近高低各不同」,那連綿起伏的山嶺,有的平緩舒展,有的高聳入雲,有的峻峭,有的雄偉,姿態萬千。其形狀千奇百怪,似雄獅怒吼、香案祭天,母雞孵蛋、雄鷹啄蛇……形態各異,無不神肖神似。太王陵山脈從南安、永春蜿蜒而來,曲折迂迴。近看陵前墓後,山披著樹,樹裹著山。被密密匝匝包裝起來的山巒,有豐腴之富態,有驕艷之浪漫。那濃濃淡淡的綠,把一座座山塗抹得生機勃勃。遊人到此,面對這千古以來形成的錦峰秀嶺,無不為之驚歎。

古老的太王陵是聞名海內外的旅遊勝地,也是研究華僑史的實物例證。近年來,海外僑親慷慨解囊,鋪設旅遊區水泥路,捐建景點,重修古跡。隨著景區建設的日趨完善,太王陵正以更加嶄新的姿態,迎接越來越多的遊人,使太王陵風貌尤勝於前,臻於鼎盛。

攝影:笑紅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