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公神蹟之

高雄通安宮

座落高雄縣梓官鄉,信蚵村,蚵子寮莊,西南邊陬,坐西北朝東南,西邊鄰接台灣海峽,南方臨近蚵子寮漁港,昂然屹立的壽山,隔奢左營軍港區,與本宮相對向,地理環境優雅,為本莊民眾的信仰中心,亦是遠近各寺廟的神衹,奉送聖蹟,與進香乞火的聖地,每年外境來此進香,奉送聖蹟,達數十起,而逕到本宮上香膽拜之香客,上數萬人。

本宮奉祀廣澤尊王,即世稱聖王公,聖王降靈本莊,遠自清代同治八年,(公元一八六九年)肇因漁民曾綽,曾清秀父子兩人,於清晨天色朦朧,在桃仔園灣,壽山麓傍近外海埔魚,忽見到自己所駕的漁筏旁邊,波光閃爍,一注視,發現係聖王的金身,謹即跪下,恭敬地把它捧起,返航迎回奉安於自宅大廳,供民眾膜拜,開始發跡。緣本莊先民,是從大陸閩省,晉江縣之東石,白砂等瀕海鄉鎮,移居到來,那時候大多數人,都沿襲祖先遺業,從事海上捕魚,與養蚵維生。亦即當時先民,因在此地插蚵,而為作息超居,所搭建一些茅舍,這些茅舍一般人都名呼蚵寮,時人即稱本莊日蚵子寮莊,此謂本莊定名的由來。由因討海係靠天吃飯,從事捕魚的人,祈求神的保佑,特別殷切,而且本莊受自然環境,與地理限制,地瘠民貧,故有很多居民,生活窮苦,食的甘藷干,住的竹茅舍,時有發生令醫師,束手無策的惡疾病例,及失火成災事故,屢見不鮮,所以亦迫切需要神的力量,以除去精神上的恐懼感,自迎回聖王神像,則民眾到來祈求禱告,殆無虛日。

民國八年,公元一九一七,距聖王降靈本莊四十八周年,民眾感於神靈顯赫,有求必應,而不斷發出建廟之聲,終獲得聖王同意,經聖王親自選擇現時廟址,為建宮廟地,並擇日奠基動工興建,建廟土地,大部份係莊民捐獻,建築正殿,及東南兩側廂房,土确砌造,廟成共費參仟元整、廟名敬稱通安宮,此謂本宮立廟之源始。

建廟之前後,聖王有多次的顯現霾異,諸如化解本莊下列遭受的劫難,強鄰壓境,瘟神肆虐,祝融光顧等災厄,使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不但減低受害程度,且能及早消弭平息,又且顯靈援救本莊富紳,蕭押理逃出牢獄,於白天有雄狗一匹,夜間有燈火一盞,在身前引導,使倖免不致迷路,而能脫逃免受縲絏之苦。

復有莊民張紅毛,曾澎湖兩人,冒險潛入大崗山禁區,迎回被日本政府,沒收放置在該地的聖王金身,能使守衛的日本警察,撞見而不知覺,得安然返抵本莊,完全係聖王的護持與庇佑,再有本莊漁民四十多人分別駕奢無動力竹筏二十多艘,在海上釣規炳魚,突遭天氣驟變的狂風颳走,仿佛似斷線風箏隨風飄颺,全部能獲平安歸航,及盟國軍機,轟炸停泊在接近本莊海域的日本軍艦,本莊能不遭池魚之殃,又有左營海軍第一軍區艦艇,擱淺本莊外海,不能動彈,軍方派來援救的拖船,發動全馬力也是拖不動,該艦長焚香跪求聖王賜助,並擲杯筊占問休咎,聖王降示翌日定有佳音,果然第二天下午,高雄縣山區大雨,典寶溪河水大漲,水勢如萬馬奔騰,排瀉入海,該艦艇經被兇猛水勢,接二連三衝擊,遂逐漸向深處移動,終使獲得自動脫困,航向左營軍港。往往顯現出聖王神恩涪蕩,威靈顯化。

民國五十八年八月四日深夜,本莊近海發生海嘯,海水高漲近丈,狂浪翻滾,本莊到處淹水,幾乎無一地倖免,靠近海邊民房,大多均被衝毀,居於海濱的本宮,廟宇能屹然不動,絲毫無損,而且使人特感到奇異,則係本宮外面庭院,海浪每一次衝上來,水高約有一公尺,但是宮內滴水不入,似有一道無形的堤防擋住,尤有更加使人覺得怪異不置,本宮南面典寶溪哨,兵士多人,於當夜皆看見本官這邊,彷佛有人群活動,忙著搬運磚塊,石頭,一走近查琛,則蹤影不見,天亮發現本宮與外海之間,橫有一道很工整,從外海飄過來的磚塊,石頭,堆疊以成的堤岸。

以上數則,係略述聖王顯化事蹟,其餘驅邪除妖,保境安民之事,不勝枚舉。尤其是民國五十六年,本宮建醮,並到高雄市哨船頭進香以來,本莊人丁劇增,地方發展神速,梅上漁獲物年年大豐收,工商業興旺,莊民衣食無缺,社會安和樂利,不無聖王德澤廣被,於是莊中民眾對聖王信奉更篤,每日來廟參拜者,絡繹不絕於途,香火達於鼎盛。

民國七十二年,距民國八年建廟己六十五年,不免廟宇已形陳舊,觀膽不雅,且東側廂房,經受多年風雨侵蝕,樑楝經已腐朽,呈露傾頹跡象,為此本宮管理委員會,即成立重建專責機構,進行籌劃重建事宜及展開募捐工作,翌(七十三)年一月六日破士奠基,主任委員蔡萬福帶頭推動,並親自督工監建,總務組長蔡崇仁,副組長黃文良,採購組長蔡崇興,副組長曾大斗,工務組長曾加場,副組長戴天上,黃能彰,技術組長蔡火等幹部,盡職配合,合作無間,蔡皆得,曾金奢負責監工,及各位重建委員,和衷共濟,通力合作,尤其會計收支工作,由財務組長曾朝聘,副組長蔡萬榮負責,有條不紊,帳目分明,常務監查委員蔡濱川,監查委員鄭性人曾先財,認真嚴謹查帳,及對金錢出入監查,毫不含糊,因此重建工程,進行相當順利,到了民國七十七年元月,工程全部竣工,計有興建神廟正殿,鐘鼓樓,拜亭,排樓,金爐,圍牆等,總工程費新台幣伍仟陸佰餘萬元,上動工程費款,統由四境眾善信,為報答聖王德澤捐獻的。

本宮現時的廟貌,殿堂宏偉,庭院廣闊,外觀莊嚴華麗,堅固堂皇,內部雕樑書楝,金碧輝煌,內外皆已煥然一新,尚且有飽含歷史意味,及表達傳統文化的壁書,令人觀之心恰神逸,思之由衷仰止,聖王教忠敦孝,救民濟世意識,今後對于改善民俗,復興文化,匡正社會不良風氣,必有莫大埤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