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鳳山寺--牧童化成神,信仰遍台閩

新世紀宗教研究第二卷第二期 卓克華.佛光人文學院歷史學研究所副教授

摘要

在台灣廣澤尊王是泉州人的鄉土保護神,尊王全號為「威鎮忠應孚惠威武英烈保安廣澤尊王」,俗稱保安尊王、郭聖王、郭府聖王、郭王公、郭姓王、聖王公、王公祖、王公、相公、聖公等等。俗說神確有其人,為十世紀時之五代人,原名郭安福,南安縣郭山人,生前僅是一位有姓無名的牧童,但歷經元明清三朝的演化,神蹟愈加豐富靈異,祂的家庭、姓名、經歷皆被神化,信仰遍及台閩、南洋。

本文為作者應曾文吉建築師事務所之邀,對鹿港鳳山寺古蹟所作的田調報告,鳳山寺所奉祀主神即廣澤尊王,作者針對下列重點作了精深的田調與論証:

一)在台灣有眾多主祀廣澤尊王的廟宇皆稱「鳳山寺」,何以如此?蓋皆與祖廟「鳳山寺」有關,作者在文中詳述了鳳山寺之分香淵源及祖廟概略。

二)彙集眾多史料與民間傳說,對廣澤尊王信仰之演變,作了詳盡的歷史考察。

三)針對鹿港鳳山寺創建沿革作了全面的探討,並且指出台南市區「做十六歲」的習俗,乃源自廣澤尊王的信仰,而且也修正該廟創建年代的謬說。

 

一、詩山祖廟鳳山寺概況

在台灣,主祭廣澤尊王的寺廟,取名「鳳山」的,據陳梅卿的調查,全台大略有如下表寺廟:

全台主祀廣澤尊王取名「鳳山」的寺廟彙整表

  編號廟名  地址              創建年代

  01 鳳山寺 台北縣板橋市仁化街181號     1945

  02 鳳山廟 宜蘭縣頭城鎮合興路66號     清末

  03 鳳山寺 彰化縣鹿港鎮德興街26號     1780

  04 鳳山寺 雲林縣土庫鎮中山路225號     1635

  05 鳳山宮 嘉義縣義竹鄉溪州村20-1號    1677

  06 鳳山宮 台南市公園路595-27號      不詳

  07 鳳山寺 竹頭崎台南縣南化鄉玉山村69-2號 1873

  08 鳳山寺 台南縣南化鄉小崙村55號     1906

  09 鳳山寺 高雄市旗津二路257號       1984

  10 鳳山寺 高雄縣大樹鄉檨腳村實踐街14號  1890

  11 鳳山寺 屏東縣萬丹鄉加興村59-39號    1846

  資料出處:陳梅卿(2000),《說聖王‧道信仰》,頁24-28

據其統計分析,全台主祀廣澤尊王廟宇最多地區為台南市、縣,再次是台中縣、屏東縣。台南市內即有三廟,近郊又有一廟,為全台信仰最密集地區。台中縣則集中在以清水、沙鹿為中心及其鄰近之大雅、大安鄉。這些地區多是泉籍移民較多之處,說明了寺廟之取名或分香或紀念祖廟,與原鄉泉州南安縣詩山鎮的「鳳山寺」有極深的淵源,鹿港鎮鳳山寺亦不例外。陳梅卿(2000),《說聖王.道信仰-透視台灣廣澤尊王》,台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頁28-29。

在戴鳳儀纂《郭山廟志》(清光緒丁酉23年,西元1897年刊)卷八〈雜志.尊王分廟紀聞〉其中記載:「考王之分廟,始于龍山宮及安溪威鎮廟,一為發祥建,一為瞻塋建,關係匪輕,故詳著于《廟宇》。其餘諸廟雖非若二廟之重,然香火所萃,即靈應所徵,不可無以紀之,因就所聞,謹錄如左:」其中分香台灣者,「一在台南府西門外,廟亦名鳳山寺;一在台北府城內;一在漳化鹿港。」戴鳳儀(1999),《郭山廟志》(清光緒丁酉年刊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年排版點校本) ,卷八〈雜志‧尊王分廟紀聞〉,頁182 -185。此「彰化鹿港」者應就是今「鳳山寺」,即其明證。

在閩南地區,南安郭聖王,惠安青山王與漳州開漳聖王陳元光是信仰極盛,很有影響力的三大神靈。3廣澤尊王又稱郭聖王,其祖廟鳳山寺座落在南安縣詩山鎮西北兩里處的鳳山之上。鳳山因山勢似飛鳳而得名,又因郭聖王在此坐化升天而名郭山。詩山鎮在溪美鎮西北27公里,由於唐代進士歐陽詹曾在此地高蓋山「白雲書室」讀書,並題〈哀母詩〉流傳後世,至宋代朱熹來泉州任同安主簿時,一日與陳知柔登山覽遺跡,見歐陽題詩,嘆曰:「此詩山也」,從此得名。詩山又俗名山頭城,1984年置鎮,鎮區呈帶狀,面積才約一平方公里,人口七千多人,為著名僑鄉。名勝古蹟有五代後晉所建鳳山寺與宋代婆羅白塔。

徐曉望(1993),《福建民間信仰源流》,福建教育出版社,頁373。

郭山廟,敕封威鎮廟,俗稱鳳山寺,在今南安市北詩山鎮境內。

郭山廟又號將軍廟,由於郭山走脈有鳳翔千仞之氣概,加以「僧家別奉諸佛于西夾室,名之曰寺」,是故世俗遂從而通稱郭山廟為「鳳山寺」。鳳山寺據說始建於後晉天福3年(938年),距今已有千年歷史,是蜚聲海內外的閩南古剎,但較確切建造記錄,起於南宋乾道年間(1165-1173年),至明毀於倭亂。萬曆年間(1573-1619年)再建。

清道光年間與光緒初有兩次重修。不料1969年夏季文革期間被夷為丘墟,至1979年在台灣及海外華僑大力捐資之下重建,成立「鳳山寺,詩山公園籌建委員會」歷二十寒暑之營建,大體恢復舊觀,並在1982年冬,鳳山寺被列為重點遊覽區。南宋時的鳳山寺(時稱郭山廟)建築規模及形制,據宋解元惠州教授王胄〈郭山廟碑記〉載:歲在癸未(按,即南宋寧宗嘉定16年,西元1223年),鄉之彥倡始其謀,鄉之士協力以贊。有財不怯其費,有力不憚其勞,有石有木皆爭輸之,鼎新廟宇,翼以兩廊。後立寢殿可以燕息,前辟門庭可以趨蹌。由階而升,八十有層。巍其高也,煥其麗也。

可知宋時廟宇規制寬宏,有山門、大殿,後殿及兩廂,再前有廟埕,自山下沿著石階上登八十層始達山門。近年的重建,並進而將整個郭山山頭納入寺廟範圍,不僅有專用的柏油公路直抵寺前,又在沿(1994),《八閩掌故大全-地名篇》,福建教育出版社;(2)沈王水(2000),《泉州掌故錄粹》,泉南文化雜誌社;(3)傅祖德(1995),《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祠典-福建省》,商務印書館;(4)陳曉亮等(1991),《尋根攬勝話泉州》,華藝出版社;(5)莊炳章(1993),《泉州訪古攬勝》,鷺江出版社;改寫而成,若非必要,茲不一一註出,以免文贅,兼省篇幅。途增建涼亭,供遊人休息攬勝。入山門拾級而上,有鐘樓、鼓樓分在前殿兩側,成前、中、後三殿三進式規模,兩旁則為左右偏殿與左右禪房。

鳳山寺所在的詩山,原是當地方圓十里內唯一之高地,寺在山頂,背負文章山,宋朱熹到此遊覽,見山川形勝,鍾靈毓秀,稱讚為「文章十八士」。廟坐西北朝東南,高蓋山揖其前(山上有歐陽詹墳墓),龜山、育鍾聳於左,魁躔、天柱峙於右,水環山秀,地靈人傑。

明何喬遠有〈游郭山〉七律詩一首,云:「佳節登臨興欲飛,虛台獨上遠巍巍。陰沉林氣幽人語,蒼翠山光逼客衣。楓葉嵐晴還不動,葯苗秋晚正應肥。主人愛客清樽滿,十月留連歸未歸。」形容秋日登遊郭山,以致流連忘歸,以側寫手法描述郭山景色。明嘉靖41年(1562年)陳學伊〈題郭山廟〉詩云:「突兀來峰勢若騫,石梯百仞到山門。原疇一望平流水,煙火相連遠近村。棟宇半成栖佛像,藤夢遺迹
說將軍。欲尋舊記今無考,指點群山笑白雲。」詩以寫廟為主,說明嘉靖年間曾有修建,反映廟況的變遷。至萬曆23年(1595年)戴廷詔〈游郭山廟〉中有句云:「當年遺迹藤夢杳,此日明神帳殿深。」說明舊時古蹟難尋,而寺廟已建好有年矣!

有清一代名士官宦登覽留下詩題者更多,其中如吳種德,翰林侯官人郭柏蔭、南安縣令萬福來、舉人徐光華、泉州知府鄭秉成、舉人傅炳煌等皆是,可詳見《郭山廟志》卷6卷7之〈藝文志〉,茲舉晉江人陳棨仁(翰林院庶吉士,刑部主事)〈郭山進香祠〉為例:「蕉荔紛陳間酒漿,聲聲徽號頌尊王。桂旗十里搖秋日,小字烏絲綉進香。」

再舉郭柏蔭〈謁郭山廟〉七絕二首中一首為例,餘不贅。其一云:「汾陽門第舊簪纓,富貴神仙兩有聲。八百年來溯閩派,名山風雨訂宗盟。」按唐汾陽王郭子儀裔孫郭嵩入閩,再傳為郭耀居長樂縣,郭華遷泉州居塗門,郭姓遂分南北二支,而廣澤尊王姓郭,遂為閩南郭姓尊為祖佛,更加深其信仰與傳播。泉州南安旅居台灣、東南亞華僑甚多,因此廣澤尊王之信仰及「鳳山寺」之名遂風行台灣、東南亞。尤
其新加坡南安會館所建的鳳山寺,規制完全仿自詩山的鳳山寺。移民到廟拈香祭祀,目睹耳聽廟制與廟名,如睹故鄉風情一斑,這是鹿港鳳山寺取名之由來,亦是祖廟之概況與沿革。

 

貳、廣澤尊王信仰之歷史考察

在台灣,如果說開漳聖王是漳州人的鄉土保護神,則廣澤尊王是泉州人的鄉土保護神。廣澤尊王全號為「威鎮忠應孚惠威武英烈保安廣澤尊王」,俗稱保安尊王、郭聖王、郭府聖王、郭王公、郭姓王、聖王公、王公祖、王公、相公、聖公等,俗說神確有其人,生於五代時(約十世紀),原名郭忠福,南安縣郭山人(一說安溪縣清溪人或金谷鎮人)。原是南安縣百姓信奉的一尊神明,生前僅是一位有姓無名的牧童,但歷經元明清三朝的演化,事蹟愈加豐富,他的家庭、姓名、經歷皆被神化,據刊於光緒年間的楊浚《鳳山寺志略》記其傳略,云:徐曉望前引書,頁374神姓郭,名忠福,閩之南安人,先世周文王季第封于虢為虢叔,或曰郭公,因氏焉。歷六十餘傳,為唐汾陽王,數傳至嵩公,始遷閩;再傳華公,分派泉州,居清溪,代有令德。

神父性孝友,無崖岸,常逍遙清泉白石間,神母感異夢而娠,後唐同光中二月二十二日,生于清溪故里。生即神異,氣象豪偉,以純孝聞,父薨,母攜之居南安十二都郭山,山因神名。後晉天福初,當在丁酉戊戌間(按,指後晉天福二年至三年,937-938),神年十歲,忽攜酒牽牛,登絕頂古藤上蛻化。時為八月二十二日,里人異之。偽閩通文中,見夢于鄉,為立廟,曰將軍廟。

戴鳳儀《郭山廟志》卷二〈保安廣澤尊王傳〉亦云:王,閩之南安人。郭其姓,忠福其名。唐汾陽王,其遠祖也,由汾陽傳至嵩,入閩,再傳至華,遷于泉。王世居泉之南邑十二都郭山下,山以姓得名。祖、父多隱德,母感異夢而娠,誕王于後唐同光初,二月二十二日,王生有孝德,氣度異人,嘗牧于清溪楊家長者家,晨昏之思忽起,馳歸侍奉,依依如也。父薨,艱于葬地,王懮心忡忡,雖就牧,猶潸然淚下。一形家鑒其孝,指長者山而告曰:窆此大吉。王然之,稽顙謝。吁求長者而塋之,竣,乃歸郭山下而奉母以終身焉。後晉天福間,王年十六,忽牽牛登山,翌日,坐古藤上而逝。母至,攀其左足,塑像者因塑其左足下垂。迨母薨,里人感王至孝,為祔于清溪故塋,其得魯人合祔之禮與!初,王甫著靈捉,里人建廟祀之,號郭山廟,亦號將軍廟,蓋偽閩時也。宋建炎四年,湯寇勍逼近境,民欲遁,卜于王,弗許。一日,大雨溪漲,寇不能渡,王衣白衣乘白馬,誘之淺涉,黠者多溺死,邑賴以全。紹興間,里人吳德奉王香火入京,值宋宮火,王麾以白旗,火遽熄,故有候爵廟額之錫。慶元、開慶間,復增封王爵,自是,王之聲轟烈震聾天地間矣!明嘉靖之季,島倭寇詩山,鄉人築堡廟北,賊困之,不利,意以為神,縱火焚廟,碑勅俱毀。忽大雨驟至,賊之攻堡藥亦燼于火,遂懼而遁,四境獲安,僉曰:非王之力不及此。國朝(按指清朝),王靈益震,凡保國安民事觀縷述。如剿×(按,點校本因忌諱,以×字代替,以下皆同),遏×逆,殲×匪,沛甘雨,祛瘟疫,尤其彰彰者也。迄今薄海蒙庥,每當仲秋,展墓薦馨者,猶不遠數千里而來
云。戴鳳儀前引書,頁50-51。

以上傳略已相當完整地對郭聖王之世系、姓名、誕生日、升天日及神蹟都有記載,但只可說是後起地、附會地彙整歷來記載。我們回顧檢視前後志書的記載,可以發現其間增添、附會的演化之跡。由於郭聖王只是五代時期一位地方小人物,正史自然不會將其事蹟記錄。

目前個人所知較早的記錄是纂修於康熙初期的《南安縣志》卷二〈疆域志〉之「郭山」條,記:轉引自陳梅卿前引書,頁10在縣北十里,屬十二都,山有威鎮廟。神姓郭,世居山下,生而神異,意氣豪偉,年十歲時,忽取甕酒,牽牛登山,明日坐絕頂古藤上,垂足而逝。酒盡於器,牛存其骨。已見夢,鄉人因為立廟,號將軍廟,此偽閩通文中事,宋建炎四年(1130年),寇湯某勍逼近境,民欲遁走,卜神不許。一日大雨溪漲不能渡,有白衣乘白馬者,誘之淺涉,攻具漂流,黠者多溺死,蓋神所為也。其後累加威鎮忠應孚惠廣澤八字。王胄為記。

據上引文獻對比可略知:(1)康熙初之記錄,神僅有姓,名字不知。(2)年十歲蛻化而逝,非如後世傳說的十六歲,且誕生日、蛻化日期不詳。(3)建廟緣由為托夢於鄉人而立廟,廟名初為「將軍廟」。(4)康熙之前已經累加敕封「威鎮忠應孚惠廣澤」八字尊稱。(5)神蹟主要是誘寇渡溪溺死。至乾隆中刊行之《泉州府志》記錄,突然豐富起來,也反映其信仰日盛,《泉州府志》卷七〈山川
二〉「郭山」條載:轉引自陳梅卿前引書,頁10郭山在十二都,明何喬遠詩:佳節登臨興欲飛,虛台獨上遠巍巍,陰沉林氣幽人語,蒼翠山光逼客衣,楓葉嵐晴還不動,藥苗秋晚正應肥,主人愛客清尊滿,十日留連歸未歸。山有威鎮廟,神姓郭,世居是山之下。

同書卷十六〈壇廟寺觀〉「威鎮廟」條:轉引自陳梅卿前引書,頁10威鎮廟俗呼郭廟,在縣治北郭山中,偽閩通文中建。閩書神姓郭名忠福,世居山下,生而神異,意氣豪偉,年十六歲時,忽取甕酒,牽牛登山,明日坐絕頂古藤上,垂足而逝。酒盡於器,牛存其骨,已見夢,鄉人為立廟,號將軍廟。宋建炎四年,寇湯勍逼近境。民欲遁,卜神不許。翌日大雨,溪漲寇不能渡,有白衣乘白馬者,誘之,由他路去,攻具漂流,黠者多溺死,邑賴以全,其後累加威鎮忠應孚惠廣澤侯,王胄為記。

按,記載到此,可知兩志輾轉抄襲,而且源出何喬遠之《閩書》。何喬遠(1557-1631年)字稚孝,號匪莪,人稱鏡山先生,室名自誓齋、天聽閣。福建晉江人,明神宗萬曆14年(1588年)進士,歷官刑部主事,禮部郎中,光祿寺少卿,太僕寺少卿,左通政,太僕卿,南京工部右侍郎。他畢生勤於著述,傳世有三部大書:《閩書》、《名山藏》、《皇明文徵》;《閩書》是一部著名的明代福建省志,也是現存福建最早完整的省志。《閩書》卷之九〈方域志〉「泉州府南安縣二」「郭山」則記:何喬遠(1994),《閩書》,福建人民出版社,卷九〈方域志〉頁204。郭山:山有威鎮廟,神姓郭,世居山下,生而神異,意氣豪偉。年十歲時,忽取甕酒,牽牛登山,明日坐絕頂古藤上,垂足而逝,酒盡於器,牛存其骨。已見夢,鄉人因為立廟,號將軍廟,偽閩通文中也。宋建炎四年(1130年),寇湯勍逼近境,民欲遁走;卜神不許。一日大雨溪漲,寇不能渡,有白衣乘白馬者,誘之淺涉,攻具漂流,黠者多溺死,蓋神為也矣。其後累加「威鎮忠應侯孚惠廣澤」八字,王冑為記。

參照上引志書諸文獻,可以發現彼此剿襲雷同,泛填習套的老毛病,但一經對照,顯然可以看出郭聖王之卒年,已從十歲變成十六歲。上引《泉州府志》續載:出南安縣治之北八十餘里為詩山,詩山十二都之巨村為社山村之北,可二里許為郭山,山有廟,廟有神,郭其姓,名忠福,居山下,以十六歲蛻化於山之古藤上,里人異之,又以其屢有靈應,因建廟祀之,蓋偽閩時也。其後著靈于紹興慶元之間,侯其秩,廓大其廟,敕凡三,珍藏于大姓黃家。蓋四百餘年,廟門再拓。宋有撫幹陳君說教授王公胄為之記。

王之記,則樞密曾公從龍為之書兩碑,並樹廟門外,亦已四百餘年。嘉靖辛壬之季(按,明世宗嘉靖年間,無辛壬干支,只有辛卯1531年、辛丑1541年、辛亥1551年、辛酉1561年,恐是誤記),島倭不靖,鴟張於詩山,永春呂寇復起,詩山人復應之,鄉大姓築堡廟之北,與里人三四百輩避其中。堡中乏水,賊更番困之,鄰堡率鄉兵三百,以半夜枚救直趨廟門外,逐賊去,堡中因得取水,而死賊者十餘人,賊意為神也,詰朝縱火焚廟宇殆盡,仍更番困之。堡中炊米而餐幾不支,是夜天大雨,而賊所用攻堡藥亦驟燼於火,遂終以為神,遽之他方。當是時廟中二記俱燬,而黃家所藏諸敕亦為賊裂棄無餘。其後賊平,里人稍稍復居,因以次漸葺神廟完麗,金碧雖未得,遽如昔時規制宏敞,則大都不失其舊;蓋余再遊時視初遊既有閒,三遊時則視再遊時,又峨然改觀矣。余嘗讀八閩通志南安祠宇,僅載五六城隍廟之後,遂繼以此誠重之。詢之里人又云敕之端,有宋人記述。里人有吳德者素事神,一日以椽往京邸,舉香火偕往。宋帝宮火,神麾以白旗,火遂止,是以有紹興侯爵之封,其詳在敕,通志亦頗言及之。果爾則異矣!然神能滅火於數千里外帝王之邃宮,而不能止賊火於咫尺自棲之所。志中又載宋時賊將入境,神引之他往,里得無患,乃不能遏。嘉靖辛壬之賊,使之猖狂得所欲而去。又不能預阻里人邪心,使之計謀呂賊以重污里名,則何以稱哉?豈污隆盛衰,天實為之,神固不能為邪。要以降一夕之雨,焚囊中之火藥,出三四百人之命,亦不可不歸之于神。呂賊猖亂,里人誤附,竟不終朝而撲滅,又安知其非神所為邪?語云聰明正直為神,蓋郭將軍之謂邪!

至同治年刊行的《福建通志》,因為全省性志書,轉而記錄簡略,其書卷八〈山川志〉「南安縣」條記:轉引自陳梅卿前引書,頁10又去城七十里,曰郭山,其神郭姓,故名。同書卷二十二續記:威鎮廟在縣北十二都郭山,閩王氏時建。清朝嘉慶二十三年僧玉環募邑人重建。

綜括上引文獻,可知:

1. 鳳山寺先後有將軍廟、郭山廟、威鎮廟之異稱。

2. 郭聖王從一位牧童演化成為神明過程,其間的靈異神蹟大約是:蛻化→托夢→誘寇溺水→驅寇保鄉→滅帝宮火,歷觀救火、蕩寇、蘇旱、祛瘟諸神蹟,功在國家鄉梓,於是乎郭聖王就有許多封號,在南宋紹興(1131-1162年)敕封為「威鎮廣澤侯」,賜廟額「威鎮廟」;慶元間(1195-1200年)加封為「威鎮忠應孚惠威武英烈廣澤尊王」,清同治9年,又加封「保安王」,封爵全稱為「威鎮忠應孚惠威武英烈保安廣澤尊王」。戴鳳儀前引書,卷三〈封爵〉,頁55-57。

總之,明清兩代一再出現郭聖王的靈異神蹟,才造成信仰大盛,在閩南南安等地民間傳說中,郭聖王顯靈事蹟特多,其中多半在楊浚《鳳山寺志略》與戴鳳儀《郭山廟志》中有採擷記錄,其中以平寇保鄉神蹟最多,茲據兩書摘舉幾則於下:

其一:「明嘉靖辛壬之歲,島倭擾及詩山,相去二里許,永春寇呂尚四復起,多應之。鄉大姓築堡廟北,與里中三四百輩避居焉。堡乏水,幸鄰人率鄉兵三百,夜半直趨廟門,斃賊十餘人。逸去,因得汲。及朝更番困之,火其廟,糧幾絕,夜忽大雨,賊中火藥驟燼,驚為神,乃遁。」

其二:「咸豐三年,土匪林俊由德化竄陷永春州城,蔓延南安,脅從日眾,甚猖獗,俊詣鳳山寺,禱神助,珓弗許,詢其成敗,示以籤,有『樹倒花殘勢自傾』句。至興化果中弩死。先是,俊攻州城,正危急時,忽城北大鵬山上,甲兵森立,見『郭』字其號,士卒乘勢,斬馘無數,俊奔竄南永交界,鄉團協力堵御,神復顯靈助戰,奪獲器械、馬匹。」

其三:同治六年,官兵圍剿土匪謝險,指揮官「詣寺虔禱,隱卜方略次第,授計營員,購獲凶黨數輩,移兵直搗巢穴,平之。後謝險潛蹤于省城南台,復捕正典刑,皆神庇也。」

其四:「同廈會匪黃得美等滋事,李勛伯廷鈺統兵進剿,有從逆武舉變姓名投軍,時軍中奉神香火,忽顯靈示夢,搜獲從逆,確證,誅之。」

除此外,降甘霖、驅瘟疫、治沉痾、尋失物等等神蹟,亦所在多有,如:

其一:「同治三年,泉永大旱,田禾盡槁,章太守倬標憂之,偕邑侯禱于廟,未回軍而甘霖立沛,太守書『雲霓慰望』四字匾額,以答神庥。」

其二:「同治間,溫陵瘟疫,多死者,僉迓神至開元寺焚香頂禮,各家荐馨,神箕示禳疫文。不數日而時氣平,闔郡士庶瓣香,不忍離左右,更塑像于開元寺奉之。」

其三:「同治二年,惠安莊姓,到寺進香,沿途蛇行,三步一叩,或問之曰:老母病三年,百葯罔效,號泣不已,願以身代,夜夢神持葯二丸,令其母吞之,頓愈。」

在如此眾多神蹟傳播下,信仰自然愈盛,流佈愈廣,明清時期,郭聖王的信仰與影響已超出南安縣,遍及閩南,《郭山廟志》載:「清末南安縣僅十一都、十二都、十三都三地就至少有13座廣澤尊王廟俗稱『十三行祠』。」泉州府的城隍廟、承天寺、開元寺、天后宮等寺廟也同祀供奉廣澤尊王神像。晉江陳埭、安海、深滬、惠安洛陽橋北、同安縣城外、永春縣西門外,廈門、漳州、興化、福州、福安、寧德、建寧、汀州、龍溪、龍岩、漳平等地也有廣澤尊王廟,或他廟同祀、祭祀神像,隨著海外移民,郭聖王信仰也傳佈到台灣及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

廣澤尊王信仰傳入台灣始於清初,據台南市西羅殿刊行之《西羅殿志》記載:康熙元年(1662年),泉州府南安縣郭氏六房祖先,恭奉郭聖王分身東渡來台,至昔時台南府五條港渡頭一帶,以當碼頭工為生。郭氏一族特別團結,剽悍勇武,成為渡頭的碼頭老大,控制該碼頭地盤。而供奉郭聖王的場所,也由簡陋的「聖公館」,發展成日後的「西羅殿」,巍峨壯麗,故總統蔣經國先生也曾親自蒞廟行香祭拜,並賜匾「保安天下」。尤其台南市有「做十六歲」的成人禮習俗,便是從這群南安郭姓族人傳開的。由於做碼頭苦力所得有限,郭家男孩從小就必須在碼頭打零工貼補家用,等到滿十六歲才可以正式入行工作,久之所以每當孩子滿十六歲時,父母便會酬謝神明,歡宴親朋,形成了台南「做十六歲」之習俗。不過,再思郭聖王也是十六歲時蛻化成神,則「做十六歲」習俗是否隱隱中也帶有紀念郭聖王之內涵義,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隱性文化意涵吧!

台灣的廣澤尊王廟,大多認南安縣鳳山寺為祖廟,不少廟的廟名稱「鳳山寺」,即使西羅殿之廟額也高懸「鳳山古地」巨匾,以示根源。日治初,台灣信徒每三年都要組團到祖廟進香朝拜,後因太平洋戰爭爆發而中斷。近年又恢復進香朝拜活動,據1990年統計,僅簽名留念的就有台南、台北、新竹、高雄等十多個縣市計57個進香團,人數約二千名,此後只有增多並無減少。參見(1)林國平(1996),《閩台民間信仰源流》,幼獅文化事業公司,頁104-105。(2)陳曉亮前引書,頁193-194。

郭聖王之傳說,除見諸志書外,在台閩地區民間傳說更多,而且愈傳愈奇,愈傳愈神,愈見龐雜完整,茲就個人所知,分類整理如下,以供同道參考:

(一)蛻化成神經過:

廣澤尊王相傳是郭子儀之後,清代泉州南安縣人,姓郭名洪福(按,這是民間傳說的名字,一般志書皆名為忠福。)他幼年喪雙親交由叔父撫養,家境十分清苦。少年時為同鄉陳姓(按,一說楊姓)富豪放羊,以助家計。洪福忠厚誠實,吃苦耐勞,而陳姓富豪卻是為富不仁、小氣吝嗇之人。有一日,一位地理師為陳家尋龍覓風水寶地以安祖墳,指出羊舍為吉地,陳氏不信,又捨不得好食好酒招待地理師,甚且將一隻溺死糞坑的死羊燒煮給地理師吃。地理師從洪福得知實情,十分氣憤,他經過數日觀察,知洪福是個心地善良,忠厚乖巧的孩子,有意助他,便問其父母葬於何處?洪福回答因家貧尚未好好安葬。地理師於是告知羊舍吉地,要他速將父母遺骸移葬此處。不過此處是個黑蜂巢穴,將會有大批黑蜂飛出蟄人致死,地理師要洪福迅速逃離此地,路上若是遇見戴銅斗笠者、牛騎人、魚上樹等現象時,即刻打坐在地,就可升天成神。果然,洪福下葬父母靈骨不久,便見穴中飛出成群黑蜂,洪福拔腿便跑,奔跑到一處,見正舉行葬禮,時正下大雨,一名和尚居然將銅鈸戴上遮雨,一名牧童躺在牛腹之下躲雨,一漁夫攜魚竿爬上樹避雨,魚竿上的魚兒在枝葉間活蹦亂跳,正符合地理師所說情景(按,另一說法為「流紅水」,即當時正在下大雨,山上洪水直沖紅土而下,成土石流之現象)。洪福不由得不信,當下找到一塊盤石,盤腿打坐,誠心坐禪。他叔父聞知,也迅速趕來,慌忙中要將他拖下石,不讓他死亡離去,不料只拉下一條腿,洪福早已升天為神。鄉人聞訊,便在該地建立一座小祠來祭拜他。由於十分靈驗,日後改建成大廟,此即鳳山寺之由來。有關郭聖王民間傳說,除綜合採擷上引諸書,尚有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1990),《增訂台灣舊慣習俗信仰》,眾文圖書公司,及其他諸多廟宇刊行之簡冊,若非必要,茲不一一註出,以省篇幅。

(二)神像造型由來:

郭聖王金身是一臉童稚面貌,兩眼圓睜,右腿打坐,左腳下垂,這種只有一腳打坐姿勢由來傳說,其一即上述在坐化時被他叔父拉下一腳所致。

另一說是當年他坐化前,其母親怕他閉上眼睛而真的作化升天,呼他眼睛要睜大望遠,又爬上樹拉下他一腳搖晃,想搖醒他而形成。

關於此說,《鳳山寺志略》亦有類似記載:神十歲時將蛻化,請其母持一匏一書來,盤坐以待,母誤匏為牛,書為豬,牽而至。為伸左足垂地,神目仰天,搓令直視,故遠人禱尤靈。

不僅「遠人」禱告尤靈,民間傳說,郭聖王最喜愛庇護流寓之人,故得移民及流民之虔誠奉祀。因此對郭聖王的祭祀以祭墓塋最為隆重,這一祭禮凡三年一次,《鳳山寺志略》記:「凡謁塋之歲,近如浙粵,遠如蜀楚,即至外洋,白叟黃童,扶攜跋涉,不憚千里。附寺百餘里村庄,遇來客,即非素識,必遮道邀款,掃榻以迎,不敢計值,途不拾遺,偶饘膳宿無可托足,行李紛置中道,但書『鳳山寺進香』五字,不煩防守。次日,各負載,無敢錯亂。有竊取者,必自呼于路,歸其物于失者,而盜者始安。俗多牽羊以獻,問珓,應宰即殺,應放,即置之廟,不羈維,入人家,爭伺之,塗人得之,仍還于廟,稱曰聖王公之羊云。」

甚至誇張到,農曆8月22日聖王公蛻化升天之日,「凡閩、浙、吳、粵及南洋群島到廟瓣香者,以億萬計」,且據鄉老云,先前交通不便,省外香客步行至南安鳳山寺進香,出門時把雛雞放在籃子裡,沿途餵養,到鳳山寺時雞已長大,可為供品云云,諸如此類皆是,信仰之盛,可見一斑。

(三)配祀神群的由來:

寺廟之主神,歲遠年久,往往會出現一群「同祀」、「從祀」、「寄祀」、「配祀」、「挾祀」、「分身」、「隸祀」等神明譜系。這種現象人類學者認為是,世俗官僚體制與社會關係的翻版,其意涵非宗教信仰的俗化,而是社會生活的神化,聖王公信仰亦不例外。聖王公在年幼時蛻化成神,本無妻子,但在民間傳說中,居然還會主動求聘妻室,《鳳山寺志略》記載:相傳神蛻化後,有龍溪黃氏女浣衣,見金釧回旋,不離左右,母令取之。一日,乘輿過神廟,大風,忽失所在,或言入廟坐化。宋時已加封曰:妙應懿德黃氏仙妃。

民間傳說更豐富,情節熱鬧有趣,傳說聖王公看上一位安溪司公女兒,想娶之為妻。一日利用該女前來溪邊浣衣之時,便將鏡、釵、簪、耳環等物放置一木匣中,順流漂下,浣衣女不知此是訂情之物,雖拾起拆視,但隨即擱下,未曾收下攜回。後司公作主將女兒許配給某一富翁。出嫁那天,經過鳳山寺,突然狂風大作,飛砂走石,花轎被捲進寺中。司公既驚且怒,屈指一算,知聖王公欲娶妻強奪其女,大怒之下,彼此鬥法。司公喚來洪水,欲沖走鳳山寺,聖王公則化身一陶瓷販子,挑著一擔陶器走進廟裡,只見此時的大水已淹至神桌之下,他安然坐在桌上,不慌不忙,隨手拋下一只只碗碟,說也奇怪,每拋下一只碗碟,水便退下一分,最後水被完全逼退。司公大敗,不得不接受娶女之事實。但心中終是不甘不服。臨終之際,還命其妻在其棺中四角落放下四火種,欲火燒鳳山寺。聖王公知情,化身一老太婆,到司公家弔問,並勸司公妻不可如此,司公妻以其為其夫臨終之命,不可違背,後幾番折衝婉勸,司公妻同意只在棺中一角放火種,司公終究未能如願火燒鳳山寺,但只置一火種,卻也燒毀鳳山寺一角。嗣後每逢鳳山寺改建,不久必有一角落失火燒毀,即是此段恩怨情仇原因。尊王的妻子,台灣民間俗稱「聖王媽」,同受崇拜。又據說住在鳳山寺附近居民,若夜半聽到廟中傳出小孩哭聲,即是聖王媽產子,聽到哭聲的信徒,日後家中土地必會上漲,大賺一筆,受益者要送一尊泥塑太保入廟供奉,這樣不斷增加,太保也人滿為患了。另一說是聽到哭聲,翌日,信徒會在廟中發現一堆新黃土,必須將這黃土泥塑成神像。這些神像共有十三尊,人稱「十三太保」或「十三太子」(按,另一說法是大太保為聖王之子,其餘太保為聖王之徒兒),信徒爭著將這些「太子神」請回家供奉祭祀。十三太保尊稱如下:大太保玉敕代天巡狩,二代欽差;二太保金闕順天尊王、三太保五常軍東方武士、四太保南北巡總指揮、五太保代天行醫、六太保雙忠尊王、七太保東天王、八太保武燕王、九太保五常軍元帥、十太保查巡天下、十一太保金封秀士、十二太保童月王、十三太保天下總代巡。十三太保的職司神能據上引尊稱及民間說法,可歸納如下:大太保代父巡狩,行監督之職;二太保管上界下界諸事,兼守聖王墳墓;三太保為武將,專司驅邪犯陰之事;四太保負責連絡協調;五太保行醫救人;六太保秉持公道,調解民間糾紛;七太保職司同六太保;八太保負責督導諸太保,不許彼偷懶;九太保負責平日訓練五營兵馬;十太保巡察天下不平事;十一太保是文士,處理文案筆墨;十二太保亦是巡狩雲遊天下;十三太保配有尚方寶劍,總管三界。15十三太保名稱鹿港鳳山寺則另有一說:坤保、龍保、艮保、坎保、離保、巽保、貴保、兌保、震保、顯保(似為乾保之誤)、星保、祖保、威保,與眾說不同,姑記於此,以供他日民俗學家研究、追索。

更有趣的是,在台灣流傳十三太保在大陸各鎮守一宮廟:大太保守詩山龍山宮、二太保清溪威鎮廟、三太保廈門鰲峰宮、四太保溪頭溪頭宮、五太保殿殿坂鄉景福社、六太保大廷壽山宮、七太保宮下兜銘境宮、八太保溪東溪東宮、九太保山兜銘境宮、十太保坑柄坑柄宮、十一太保羅埔駐龍宮、十二太保古宅行祠宮、十三太保仙境永安宮。據聞各宮廟離詩山鳳山寺不遠,皆在週遭之十三個村落中,一村落一宮廟,以鳳山寺為核心,形成一個信仰圈。不僅如此,目前在台灣供奉郭聖王諸神壇中,十三太保雖非主神,卻是最為活躍,大顯神通,降壇附身,救苦救難,其中尤以五太保、七太保、十三太保等三尊稱雄,這或許是受李哪吒太子爺信仰之影響吧!

十三太保名稱鹿港鳳山寺則另有一說:坤保、龍保、艮保、坎保、離保、巽保、貴保、兌保、震保、顯保、(似為乾保之誤)、星保、祖保、威保、與眾說不同,故記於此,以供他日民俗學家研究追索。

除了妙應仙妃、十三太保等眷屬神外,郭聖王還有一百零七將的屬下,亦通醫道,各有神通,能驅邪治妖,醫治百病,因此每逢神之誕辰或蛻化升天日,附近百姓皆會設宴祈福,如遇有疾瘟病災,必大舉出巡,歷時二日,儀式極為隆重。

郭聖王之助手,除一般廟中常見之劍童、印童外,尚有陳欽差、黃太尉兩部將,及崇德尊侯、顯佑尊侯兩位。黃太尉相傳神蹟是,有一道士學得法術,欲奪郭聖王廟,遂施展法術,引來大水淹沒廟宇,黃太尉將一只碗擲出,大水立退十丈,所以在民間,黃太尉又被稱為「碗公」。此說顯然與上述郭聖王鬥法安溪司公的故事雷同,但不知誰早誰晚,誰抄襲誰?崇德、顯佑兩神,傳說生前是宋朝的頒敕使者,他們在廟中坐化,被神招去。陳、黃二神台南西羅殿另有相似之說法,黃太尉據說是宋名將,偶至福建,在郭山廟與道士鬥法,助聖王一臂之力,事後得道成真,立於郭聖王旁。陳欽差則是宋朝皇帝遣他至泉州敕封郭聖王,敕封後,陳欽差也得道升天,成為郭聖王身旁大將。

以上傳說外,尚有治好清雍正帝天花病而受封保安廣澤尊王等等傳說,茲不贅。此處謹再摘錄與台灣有關之傳說,以供治台灣史者參考,《郭山廟志》卷八〈雜志‧尊王近事紀聞〉記:「光緒十年甲申,法夷滋擾,台北軍門孫開華守滬尾,血戰迭勝。自晨至午,敵人開花炮子如雨,無一中傷者。居民咸見郭聖王與清水祖師陰兵助順,漫天烟霧中,隱隱有神旗森列云。」16另外,順便將祖廟中所有之匾額與台灣有關者,亦一併記錄於後,以供參酌:(1)「知幾其神」戴鳳儀前引書,卷八〈雜志〉,頁178。(福建陸路提督孫開華題)(2)「惠我遠人」(欽加五品銜,署台灣台北府經歷錢清蔭題)(3)「知遠知近」(台北左協翁曦題)(4)「神而
明之」(台灣千總張朝升題)(5)「孝德覃敷」(彰化施大觀題)。17

據此亦可知郭聖王信仰之盛,在清代已遍及閩台!根據以上各種文獻及種種民間傳說所作的歷史考察,總的道來,我們大致可以得到如下的結論:郭聖王前身是五代時的一位牧童,家貧但孝順長上,因蛻化而成神,為鄉民建祠紀念。宋代起開始顯神蹟,至明清大顯神通,愈傳愈奇,愈傳愈神,信仰大盛,遂由南安擴及整個閩南及福建,再隨移民潮傳入東南亞及台灣。尤其神本姓郭,風傳為唐代大將郭子儀之後,更為福建郭姓奉為祖佛,在郭姓人家,信仰更盛更為虔誠。而在諸多民間傳說中,我們亦可發現從最初原始的、素樸的、單一的窮苦少年蛻化而亡的故事,歷經宋元明清演化成神,神蹟故事愈見豐富多彩,而神亦從單身主神,不斷附會累積出現妻室、子女、部將等龐大的神明譜系。

 

參、鹿港鳳山寺之創建及沿革

一、創建年代之商榷

明白有關廣澤尊王成神由來及種種神蹟傳說經過,方可知曉大正15年(民國15年,西元1926年,按該年亦是昭和元年)3月,今鹿港17 戴鳳儀前引書,卷七〈雜志〉,頁166-169。

鳳山寺中所立木質「重修鳳山寺碑記」之前言部分所敘之典故:「尸解之異,古人誌之甚詳。髮脫形飛,目光不落,有逝而復甦者、有未斂而失其屍者、有體輕如剩空衣者、有白日升天者。何鍊丹之術絕響不傳?王喬、葛洪輩亦太詭祕歟?顧羽化登仙之事,昔貿不以為虛誕,恆見諸簡冊。闢佛如韓文公所詠寒女,謝自然學道飛昇,尚且徵其故。實天樂異香,恍如聞見。是故郭聖王當時遺世之情狀,後人無庸置疑義矣!」及立於道光10年(1830)2月「鹿溪新建鳳山寺碑記」前言之:「昔聖王之制祀也,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災、捍大患則祀之。是必有豐功偉烈,上護國而下庇民,而後得以立廟崇祀,血食百世者也。南安之有郭聖王,自閩通文中始也。溯其生而神異,十歲時蛻化於郭山;其後滅湯賊、逐島倭、驅呂寇、救火皇宮,著靈於有宋。是以朝廷敕建『威鎮廟』,累封『廣澤尊王』,殆所謂能禦災、捍患則祀之者乎!」碑文接著敘述分香東渡,傳播鹿港之由來:「夫聖德之誕敷,無遠弗屆;神光廣被,歷久彌新。由是奉香火以東度,塑神像於鹿溪,降乩治病,起死回生。凡善信之士,禱無弗應,信乎功德之及人深也。」

以上分香由來說法與坊間一般說法:「鳳山寺乃是由福建省泉州府南安縣移民,自大陸廣澤尊王祖廟鳳山寺恭請香火到鹿港祭祀的」,並無太大出入。不過鳳山寺之創建年代與坊間說法則出入甚大,自從卓神保《鹿港寺廟大全》記鳳山寺創建年代為「清乾隆45年(1780年)」18嗣後一堆著作不稽考詳實,承訛踵謬,輾轉抄襲,誤導至今。18 見卓神保(1984),《鹿港寺廟大全》,財團法人鹿港文教基金會,頁163。按前引「重修鳳山寺碑記」載:溯聖王蛻化後,神靈赫赫;護國救民諸功績以及立廟源委,已見於前道光十年廖淡如廣文新建碑記,故不待余之贅述。蓋自建寺至今,既一百有三年矣!

大正15年(丙寅年,1926年)往上溯一百又三年,為道光4年(1824年)。前引之「鹿溪新建鳳山寺碑記」亦載:道光二年,梁君獻瑞倡為醵金建廟之謀;甘君武略等,出而總理其事。一時捐貲樂助,踴躍爭先。卜地於鹿溪官倉之左,壬午九月經始,甲申十月告成。計捐圜銀一千五百二十九元有奇,開費適如其數,榜曰「鳳山寺」,滋其原也。丹楹刻桷,鳥革翬飛,聖像莊嚴,式金式玉。登斯堂也,有不肅然起敬者歟!我聖朝德威達播,百神效靈,從此時和年豐,人康物阜。知神之在天默佑者,無非體聖天子愛育群生之意,廣德澤於無窮也。時因總理諸君之請,不揣固陋,謹書其事於石。選拔進士廖春波薰沐撰,增生董步雲盥手書。倡建梁獻瑞,總理黃志騰、郭佳俊、洪德修、馬崗智、柯榮水。董事廖春波、洪際雲、陳汝霖、楊文賢、洪敬剡、蔡照紅、林思舉、呂士企、梁得意、陳金鑾、阮亦彬、吳錦順、洪敬曹、林光井、林天福、地主盧西池等仝立石。道光拾年歲次庚寅花月榖旦。

此碑文值得注意及解讀者,有下列數端:

(一)鳳山寺之創建,由梁獻瑞在道光2年(1822年)捐金首倡,繼由甘武略等22人經理,地主盧西池獻地,於道光2年9月動工,4年(1824年)10月完成,計工程期二年有餘,花費銀元一千五百二十九元。

(二)該廟之創建,碑文明白記載是「卜地於鹿溪官倉之左」,顯然是新建,而非改建。按《彰化縣志》記:「郭聖王廟,在鹿港粟倉邊。」而倉廚「一在鹿仔港米市街西畔,計一十六間,雍正年間建,門首有匾曰『天庾正供』」19兩相比較,正合符節。而鳳山寺創建之前早已「奉香火以東渡,塑神像於鹿溪,降乩治病,起
死回生」等,綜合上引資料,似可推論:廣澤尊王香火之東渡始於雍正年間,初未建廟,雖云塑神像,可能奉祀於民宅,或臨時設壇祭拜。再,信奉之徒,極有可能是在米市街從事搬運之苦力階層等人士;其後神光廣被,聖德誕敷,廣為信仰,遂決定正式建廟。

(三)此役倡建,經理、董事、撰書等諸人,合計24人,與他廟創建改建等人物名單比較,顯見陣容龐大。亦見信仰之虔誠與普及。而建廟工程始終二年,花費一千五百多銀元,碑文中有「登斯堂也」之語,自可想見廟之規模形制至少為二進式,壯麗寬敞。

(四)鳳山寺創建於道光2年9月,完工於4年10月,至10年2月才立碑紀念,似可推論:完工之後,歷經安座、建醮、圓醮、慶成等過程,才在道光10年整個完成,方才立碑紀念。

(五)鳳山寺之創建,經理人士24人中,以洪姓、林姓較多,亦可想見此時鹿港兩姓氏族之分佈較多。而郭姓僅有一位,正符合鹿港之奉祀情況。按鹿港街內共有三座供奉郭聖王寺廟:保安宮、鳳山寺、聖神廟。聖神廟是車圍的角頭廟,以施姓為主,鳳山寺為角頭廟,唯有保安宮是郭姓專有,另外在街鎮外之洋厝里郭厝,尚有郭姓專祀之郭聖王廟,名長安宮。保安宮相傳創建於雍正3年(1725年),則其時郭姓已有保安宮之奉祀祖佛郭聖王,對於鳳山寺於道光年間之創建,自不會那麼熱心。周璽,《彰化縣志》,台灣文叢第156種,頁39。

碑文中提及諸多人物,茲查索志書,所得不多,就所知略為介紹其生平以供參考。廖春波:彰化鹿港人。道光5年(1825年)拔貢,高鴻飛以翰林知彰化縣事,聘廖春波主講白沙書院,時以詩、古文辭課士,一時風氣所靡,彰人士競為吟詠。曾分纂《彰化縣志》20。在此,要順帶提出一問題,按周璽《彰化縣志》卷十二〈藝文志〉雖有收錄諸碑文,其中固然有「鹿港新建鳳山寺碑記」,但與今存鹿港清代諸碑文數量作一比較,雖然不成比例,換言之,其間必經過一番篩選,碑文作者廖春波曾分纂《彰化縣志》,彼雖不免有私心予以輯入,但能選入仍有一定的代表性與重要性,易言之,一方面反映廖春波之文才與地位,另一方面是否也有能反映其時郭聖王信仰之盛。

二、清代沿革與古文物

鳳山寺落成於道光4年,此時期留下之古文物,尚存者有道光10年之前引石碑,及道光3年之木籤及木籤筒,每支木籤背後墨書兩句籤詩,恐為全台首見,極應好好保存,不要輕易使用,另有五件錫製燭座、香爐,確為古物,惜不知確切年代。張子文等(2001),《台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時期》,國家圖書館,「廖春波」條,頁295。

嗣後至咸豐6年(1856年)有一次大修,距道光4年也有三十餘年,此次重修留下若干古物可為佐證,如三川門壁上嵌有交趾陶壁飾落款年代為「咸豐丙辰年(按即6年,1856年)」;正殿有二匾,一為「忠孝義」匾,上款「咸豐丙辰陽月(按即農曆十月)」重修,下款「欽加二品銜安平協水師左營遊府熊/欽加同品銜北路理番廳鹿港海防鄒/暨闔港紳商仝立」;二為「威武英烈」匾,上款「咸豐丙辰陽月重修」,下款「閤港紳士泉廈八郊船商舖戶仝立」。另三川殿門口之獅座落款分別為「廈郊船戶新福來」、「葉天賜觀敬奉」,應該也是此次重修時古物。其他尚有一木製籤筒,上橫寫「鳳山寺」,中為「保嬰神方」,左右落款為「咸豐丁巳年(即7年,1857年)」、「仲夏(即5月)吉置」,現由附近某居民廖炯奇所收藏,當然也是此時期古物,也說明此時郭聖王以保嬰神能聞名,兼具醫神職能,更為左近信徒所信奉。

清代時期第二次重修為光緒3年(1877年),距上次咸豐6年,又已21年。日治初,明治30年(1897年)12月曾作一寺廟調查,當時鳳山寺之紀錄為:建物佔地48.39坪,廟地60.5坪,家屋、田園、金榖收入均無紀錄,想必此時沒有其他廟產,而建立年代及修建為「建立不詳,光緒三年重修」,所在地為德興街。見溫國良編譯(1999),《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宗教史料彙編》第一輯,台灣省文獻會),頁329。清末日治初期之鳳山寺,除上述調查資料外,在「清末的鹿港」調查文中亦有若干資料,轉錄於下:「十二、鳳山寺:位於竹篾街,祀廣澤尊王,二月、八月兩次例祭。右邊有興化宮、三山國王廟等小廟,此略。」

陳其南(1988),〈清末的鹿港〉,《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台北:允晨文化公司),頁252。雖是短短約四十字,名列眾寺廟之最後,卻彌足可貴,至少讓我們知道,在鹿港眾多寺廟中,鳳山寺算是排得上榜,尚有其份量與香火之維持。

三、日治時期之變遷

日治時期之鳳山寺情況,今所知不多,茲據大正初年所調查的《寺廟台帳》記錄,摘要如下:廟地65坪1合3勺,寺廟建築地50坪一合,創立年代約二百餘年前,信徒約八千人(原寫約三千人,後塗刪,改成一萬人,再塗刪改為八千人,可見信仰之盛),祭祀圈為鹿港支廳鹿港區鹿港街(可知確為閤港廟,但信仰圈仍大體限鹿港一地)。

住職僧道為信徒協議任免「顧廟施選(俗人)」,並且施選家族住在左廂房,爐主管理人原為「蘇振」,後因死亡,刪掉改成「陳質芬」。祭祀神明有:主神廣澤尊王(木像五尊),從祀印童(紙像)、劍童(紙像)、馬(紙像)、馬夫(木像),配祀有廣澤尊王夫人(木像)、太子爺(木像)、西秦王爺(木像)、蘇王爺(木像)。例祭日:1月23日(廣澤尊王夫人)、2月22日(廣澤尊王)、6月24日(西秦王爺)、8月22日(廣澤尊王)。按,鳳山寺今正殿主祀廣澤尊王,配祀夫人媽(妙應仙妃)、將軍爺及太子爺,其他另有蘇府大王、玄天上帝、濟公活佛,呂山法主,左側奉祀西秦王爺,可謂神明依舊,變化不大,只不過日趨雜祀化,這也是全台寺廟常見普同現象,而建物佔地約50坪,形制為兩進式,左有廂房,亦變化不大。

這些資料中,其中管理人陳質芬,新修《鹿港鎮志人物篇》有傳,茲引錄於後,作為補充:吳文星(2000),《鹿港鎮志人物篇》,鹿港鎮公所,頁4。

陳質芬,字織雲。曾祖克勸,開創慶昌商號,聞名全台。祖父植柳為克勸長子,父秋鴻。質芬有兄弟五人,排行第三。質芬幼而崎嶷,秀外慧中,為人溫純謹直,好學不倦,先輩咸期許為青雲之器,不意滄桑變起,異族入主。明治三十五年(1902年)八月,台灣總督府授以紳章;同年,被任命為鹿港公學校學務委員,出任許厝埔區長,後改稱頂埔區長,共連任十八年。勤勉奉公,為社會公益,忘身奔走,著有佳績。質芬另盡力金融界,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擔任彰化銀行監察役。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當選鹿港製鹽公司取締役(今董事),歷任重役多年。曾與辜顯榮計劃於鹿港街架設電燈。其資產約二萬圓。

陳質芬在日治時期既然擔任如許多之重要職位,家境富裕,自可明白其社會地位。同理,在蘇振逝世後,聘請他擔任鳳山寺管理人之職位,亦可想見鳳山寺其時之份量矣!

《寺廟台帳》之登錄計載,尚有「創立緣起及改築再興」事項,內容略謂:本廟約二百餘年前由中國南安縣移民某氏自該地鳳山寺分香而來,初創立小祠,以後信者增加;道光10年春,廖春波發起募集,鹿港街民醵金改築,改稱「鳳山寺」,爾來有部分修復至今等。記載之種種錯誤已在前文有所駁正,此處不贅。「祭事費用」之支出約30元,「財產管理」則記載由信徒捐獻,委由董事及管理人處理建物,修繕什物。「祈願信仰內容」及「靈顯并信仰變遷」則指出在婚姻與疾病事項為信徒祈願主要內容,以便治療疾病、增進幸福,求得好配偶,又尋找失物特別靈驗等,與前文之分析與傳說,正相符合。最後在「所屬財產土地」部分,記其地目為「祠廟」,甲數「0.0222」,業主即「廣澤尊王廟」,管理人為「蘇振」,在「摘要」又記蘇振「管理人死亡」等。《寺廟台帳》影本為彰化縣文化局諸同仁協助影印寄給筆者,特此說明,敬表
謝忱。

以上種種記載,較為有用可信者為管理人、例祭日與所祀諸神、靈驗事項等,其他則有待考證之後才可採信。

鳳山寺在日治時期之重修是在大正15年(民國15年,西元1926年),目前資料所知也僅有一次。此次修建留下「重修鳳山寺碑記」詳記始末,對於修建原因、倡建諸人都有詳細紀錄,文引如下:

(上略)物換星移,江山易主;廟貌雖無甚損壞而風雨飄搖、丹雘剝落,稍失舊觀。有志之人每議修茲寺,謂今之世界思想一變,凡百趨新,談及神佛,便斥為迷信,以是,議者躊躇。今歲春夏之交,幸近寺諸善信不顧毀譽,倡首重修。有廖君天顯、周君綿炮、陳君揀、陳君培、施君賞、林君勵王、赤(按,即指林勵赤)各董其事,或請官廳允準,或掌會計,或督雕塑像,或監理工程。而一般信心者,亦爭獻貲錢助成美舉。不閱月,梁棟楹桷,金碧輝煌,豈僅聖神得以安棲,而為地方保存古蹟,使我先民刱建功力不至湮沒,亦可風世已!昭和新紀元丙寅(即元年)嘉平之月(即三月)榖旦,陳懷澄敬撰並書。

陳懷澄,《鹿港鎮志人物篇》亦有傳,引如後:同吳文星前引書,頁55-56。

陳懷澄,字愧庭、水心,號沁園,光緒二年(1877年)六月十四日生於鹿港。祖父克勸係開發台灣中部之巨賈,父為廩生宗華,兄弟四人,懷澄居末。懷澄自幼失怙,皆賴母吳氏撫養成人,其賦性聰慧,喜讀書,精詩詞,工小楷,曉音律,對於攝影亦頗有興趣,可謂多才多藝。弱冠交遊江湖名士及海內外諸大家,明治三十五年(1902年),懷澄與台中士紳詩友組織櫟社,以琴詩自娛,被社中推為巨擘。同時為鹿苑吟社、鹿江詩會、大治吟社主要社員,騷壇皆稱健將,有民族詩人之稱。平時於育才頗為盡力,且深研陽明學,於學界著有勞績。大正八年(1919年)九月,繼莊士哲之後,被任命為鹿港區長。翌年十月,轉任鹿港街長,旋又出任台中州協議會會員,先後主持街政十二年。任內頗多建樹,不但對維護漢學、校勘文字、解決乞丐問題、改良婚喪風習等不遺餘力,更集資二十餘萬圓籌建公會堂,及創辦學校、開產業道路、計畫「市區改正」等,對地方建設付出極大心力。

然而為了建公會堂而拆除萬春宮,為了「市區改正」而拆毀三山國王廟,實造成鹿港歷史文物難以彌補之損失。昭和七年(1932年)九月,街長任期屆滿退職,不料三年後因宿疾復發,藥石罔效,遂於昭和十五年(1940年)七月十九日去世,享年64歲。其作品集有《沁園詩革》(1940年)、《媼解集》(1934年)(下略)。

陳懷澄為第一任鹿港街長,以後街長皆為日人。鹿港街長為鹿港街最高行政長官,統轄街內一切政務,任期四年,由台中州知事任命,可見陳懷澄在地方所具有之聲望地位,被日人看重與借重。前述大正年間鳳山寺管理人為陳質芬,彼又為頂埔區長,明治42年(1909年)10月修正地方組織,將原先20廳廢合成12廳,廳下設支廳,支廳下設區,以為管理街庄社之行政事務。時鹿港支廳署設於馬芝堡鹿港街,下轄鹿港街、頂厝、頂婆番、洪堀寮、番社、西湖、埔鹽等七區。

不僅如此,時鳳山寺壁上之大字草書、兩對聯文出自陳宗潢手筆,寫於大正8年(己未年,1919年)4月,宗潢博學多才,善書畫,風流瀟灑,名著一時。道光26年(1946年)丙午科舉人,授內閣中書,為例貢生陳克勸次子。宗潢、質芬、懷澄三人皆為陳姓,又同為克勸子孫,克勸於嘉慶年間卜居鹿港,開創慶昌號,專營廈郊貿易,經營有道,遂成巨富,執廈郊行號之牛耳。克勸秉性慷慨,熱心地方公益。道光中葉,有見王宮年久失修,乃邀廈郊諸行商集資修葺,廟貌大新,易名萬春宮。隨又捐米作為住持香火費,廈郊諸商以其捐資最多,出力最大,允推為萬春宮董事,子孫相承未替。同吳文星前引書,頁39。

明白以上淵源,自會明瞭陳氏家族與萬春宮、鳳山寺之密切關係,也才會明白為何陳懷澄敢力主拆掉萬春宮,又何以萬春宮拆掉後,將神像與諸多文物寄祀在鳳山寺之原因。按萬春宮原在大有口,乾隆34年(1769年)創建,主祀蘇府王爺,為廈郊行商祭祀會館,廈郊解散後,香火漸衰,廟宇頹敗,明治29年(1896年)被日方強佔改為郵局暨辦事人員宿舍,損壞更甚。昭和7年(1932年)由陳懷澄街長發起,將廟宇改建為鹿港公會堂用地,後又改為老人會館。主祀神像則遷至鳳山寺寄祀。民國71年(1982年)鳳山寺重修並重建左廂,蘇王爺與西秦王爺奉祀在左廂,今廟尚存萬春宮當年巨大花崗石製香爐、神像、石獅等。又左廂房為昔年鹿港北管樂社「玉如意」之館址,今已風流雲散,所留兩幅巨大手縫織繡旗幟,上繡「玉如意票房」,為民國47年(1958年)織品,現被鹿港民俗文物館收藏。27日治時期鳳山寺所留存文物,尚有附近居民廖炯奇所收藏的「大正十五年歲次丙寅梅月置/市場內飲食團林方、黃先、施盛叩謝」的旗幡四幅,餘不詳。

日治時期有關鳳山寺之民俗或宗教活動記載,資料極少,茲檢索《台南新報》,於大正15年(1926年)8月8日六版得一則「演戲謝罪」,文記:

日前鹿港街有春火者,春塗之弟也。將出巡田,見有童子五人,在春塗之園嬉遊。火誤該童踏損其田菁,立拉兩童而擲之,竟落溝中,兩童哭歸。訴於父,各憤其暴,擬訴諸分室。卓神保前引書,頁164-165。嗣由該地保正李某,作魯仲連,出為排解,乃令春火演戲一台,以作謝罪,遂寢其事。聞于該月四日,已在聖王公廟前開演矣。

據此報導可知從清代在台灣之「罰戲」賠罪習俗,至日治時期仍然普遍,並未消失。而且吾人有理由相信日治時期的鹿港鳳山寺於民俗節慶或神誕日,應有在廟前演野台戲之民俗活動。不僅如此,演戲賠罪之所以挑在鳳山寺,可見郭聖王信仰之受重視,及鳳山寺在諸廟中之分量矣!詳見徐亞湘編(2001),《台灣日日新報與台南新報戲曲資料選編》,宇宙出版社,頁299。

四、光復以來之近況

光復以來,鳳山寺又幾經滄桑。民國47年(1958年)7月因中脊樑墜落而有一次修復正殿,70年曾略為修補損壞之構件,並請名匠王錫河重新彩繪,翌年始作較徹底之整修,並重建左廂房安置原萬春宮之諸神明,此次大整修據說一些構件與大木料之取得,是由鹿港龍山寺興工中剩餘材料所提供,大整修後之鳳山寺仍保持兩進街屋式廟宇空間,顯得幽雅深邃。此次興修留下眾多賀匾,舉隅如下:

一、「神靈昭著」匾,上款「壬戌年孟冬吉旦/鳳山寺重修/廣澤尊王安座誌慶」,下款「北頭協天大帝管理委員會敬賀/歐陽錦華書」。

二、「神光普照」匾,上款「壬戌年仲冬吉旦/鳳山寺重修紀念」,下款「沙鹿鎮護安宮管理會敬贈」。

三、「廣霑聖澤」匾,上款「歲次壬戌年孟冬吉旦/鹿港鳳山寺重修/廣澤尊王安座誌慶」,下款「北頭保安宮廣澤尊王諸爐下一同敬獻/歐陽錦華書」。

四、「過化存神」匾,上款「壬戌年陽月(即10月)吉旦/鹿港鳳山寺廣澤尊王安座大吉」,下款「車圍聖神廟眾爐主一同敬獻」。

五、「德佑蒼生」匾,上款「壬戌年陽月吉旦/鹿港鳳山寺廣澤尊王安座誌慶」,下款「大雅鄉六寶村廣澤宮管理委員會敬獻/歐陽錦華書」。

再者,據廟中諸匾,可以考察得知鳳山寺來往之「交陪廟」,茲略為整理如下:鹿港北頭協天大帝廟、沙鹿鎮護安宮、北頭保安宮、車圍聖神廟、大雅鄉廣澤宮、屏東枋寮鄉廣澤府五龍寺、東港鎮廣惠宮、梧棲鎮益順宮等。

不料到民國79年因實施都市計劃,拓寬德興街,遂將前後殿中之天井拆除,三川殿向後移,破壞原有格局,殊為可惜!88年又逢九二一大地震,造成交接處牆體傾斜受損,有待進行整體性之修護。

 

肆、結語

鳳山寺香火鼎盛,主祀廣澤尊王,配祀夫人媽、將軍爺,素以祈求治病、姻緣、尋找失物靈驗而稱奇。祖廟為昔泉州府南安縣鳳山寺,並分香至基隆市、台南縣市、台中縣、鳳山市、三重市、北市萬華區、北縣鶯歌鎮、屏東縣枋寮鄉,信仰之盛可見一斑。

鳳山寺創建於道光2年(1822年)9月,竣工於4年(1824年)10月,迄今已180年,可謂歷史悠久,期間的創修興工紀錄,茲簡單條列如下:

1. 鳳山寺創建於道光2年9月,完成於4年10月,施工期兩年,花費一千五百餘銀元,並正式定名為「鳳山寺」。

2. 咸豐6年(1856年)大修。

3. 光緒3年(1877年)第二次重修。

4. 大正15年(1926年)第三次重修。

5. 民國47年(1958年)第四次修復,整修正殿。

6. 民國70年(1981年)第五次修繕。

7. 民國71年(1982年)第六次大整修。

8. 民國79年(1990年)第七次整修,因拓寬道路,將前殿向內移,成今貌。88年(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受損至今。

有180年悠久歷史的鳳山寺,留存了諸多古文物,蘊含了豐富的歷史人文,其中最值得吾人注意關注者有如下數項:

1.木籤及籤筒形制特別,年代久遠為全台所稀見。

2.木質碑記亦為全台所少見。

3.多次整修,與當時首長有深切之關連。如清咸豐6年的修復,賜匾者為當時鹿港地區文武職之最高長官。大正15年重修,主持者為鹿港街長陳懷澄。

4.長久以來,一直以祈求治病、良緣、尋找失物等神蹟靈驗,因此香火興盛不斷,尤其附近街民更是虔誠奉祀。

5.與鹿港陳克勸家族關係深遠,產生所謂「文化權力聯絡(Cultural nexus of power)」之互動現象。

6. 日治時期鳳山寺廟前常有野台戲之演出,而且鹿港居民若有衝突爭執,常有理虧一方選擇在鳳山寺前演戲賠罪,充份展現民俗人情之一面。

總之,鳳山寺在歷史部份可述者少,其價值與精華集中在信仰、建築、與文物者多。目前鳳山寺之信徒,根據廟方所提供的「信徒名冊」所知,僅有97位,其住居地大體分佈在鹿港鎮、福興鄉、彰化市、和美鎮,偶見線西鄉、芳苑鄉、台南市、台北市、北縣三峽鎮等地,暫代管理人為粘秀蘭,尚無組織嚴密完整之管理委員會。所以,很顯然的,今後的鳳山寺有待改善加強的目標有二:一為早日整體規劃修復,一為人事組織管理的籌組,這些有待信徒們的努力了。

 

參考書目

尤增輝(1980),《鹿港三百年》,戶外生活雜誌社。

王清雄(2002),《鹿港勝蹟志》,作者發行。

何培夫編(1997),《台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彰化縣篇》,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

何喬遠(1994),《閩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吳文星(2000),《鹿港鎮志人物篇》,鹿港鎮公所。

沈王水(2000),《泉州掌故錄粹》,泉州:泉南文化雜誌社。

卓神保(1984),《鹿港寺廟大全》,鹿港文教基金會。

周璽(1962),《彰化縣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林國平(1996),《閩台民間信仰源流》,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林國平、彭文宇(1993),《福建民間信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林會承(1985),《清末鹿港街鎮結構》,境與象出版社。

徐曉望(1993),《福建民間信仰源流》,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張勝彥(2000),《鹿港鎮志政事篇》,鹿港鎮公所。

莊炳章(1993),《泉州訪古攬勝》,廈門:鷺江出版社。

許雪姬(2000),《鹿港鎮志宗教篇》,鹿港鎮公所。

許漢卿等(1997),《鹿港傳奇》,左羊出版社。

陳小冲(1993),《台灣民間信仰》,廈門:鷺江出版社。

陳其南(1988),《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允晨文化公司。

陳宗仁(1997),《彰化開發史》,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陳建才編(1994),《八閩掌故大全-地名篇》,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陳梅卿(2000),《說聖王道信仰-透視台灣廣澤尊王》,台南:台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

陳曉亮、萬淳慧(1991),《尋根攬勝話泉州》,華藝出版社。

傅祖德編(1995),《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詞典-福建省》,商務印書館。

黃秀政(2000),《鹿港鎮志沿革篇》,鹿港鎮公所。

溫國良編譯(1999),《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篡宗教史料彙編》第一輯,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葉大沛(1990),《鹿谿探源》,華欣文化中心。

葉大沛(1996),《鹿港小鎮塵封往事》,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葉大沛(1997),《鹿港發達史》,左羊出版社。

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1990),《增訂台灣舊慣習俗信仰》,眾文圖書公司。

戴鳳儀(1999),《郭山廟志》,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原刊清光緒丁酉23年,1897年)。

徐亞湘編(2001),《台灣日日新報與台南新報戲曲資料選編》,台北:宇宙出版社。

作者簡介

姓名:卓克華

學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

職稱:佛光人文學院歷史學研究所副教授

通訊處:宜蘭縣礁溪鄉林美村林尾路160號

電話:(039)871-000#21661

初稿收件:92/10/25

二稿收件:92/11/28

責任編輯:林時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