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廣澤尊王誕生地

            作者:詩山.溪邊叟

戴鳳儀篡《郭山廟志.卷八.雜志.尊王舊事正誤》載曰:

『……王世居郭山下,志乘所載,言無異詞,獨曾天爵譜系“王世居清溪”,遍閱《閩書》及先正廟記、遊記,皆無可確證。此殆耳食世俗之言而誤為附會邪!

俗雲,王在清溪牧羊,堪輿家為之葬父密告之曰:若葬後遷,則是偶然寄居耳,《閩書》洎府,縣誌何以雲“世居山下,生而神異”哉?曠觀古來史書,凡謂世居某地者,皆謂祖父歷代居此也,今繹志書,可知王之祖父世居郭山之麓,而王即誕生於斯矣。……』

“可知王之祖父世居郭山之麓,而王即誕生於斯矣。”果如此,在香港出生之數千位詩山藉人士,因其(祖)父母世居南安詩山,皆要改稱為誕生於詩山矣。

需知,世(祖)居地、出生地、居住地,有的人三者都一樣;也可能三地都不一致。意思說,世居地並不一定能等同其出生地,焉能混為一談。

《泉州府志》載《詩山郭山廟記》(明.嘉靖.陳學伊)曰:

『……出南安縣治之北八十餘裏為詩山。詩山十二都之巨村為社山,村之北可二裏許為郭山。山有廟,廟有神,郭其姓,山以此故名。……山以神名,亦以神勝,神之名忠福,居山下。……』

“居山下”,“世居山下”,一字之差,意思則不一樣了。況且,“山以此故名”,是先有廟宇而后才有該山之名。

《南安縣志.大事記.五代》後晉天福年間(936~943),詩山鄉人為祀奉孝子郭忠福,在郭山立廟,號將軍廟,俗稱郭山廟,後改稱風山寺。宋紹興年間敕封郭忠福為廣澤侯、賜廟額“威鎮”,慶元間加封為威武英烈廣澤尊王。其後,鄉人又在郭山下其故居地建龍山宮。

在這里,值得留意一點,“鄉人”與“族人”是有區別的,“族人”是指同姓宗親。在古時候,當有大事件發生時,都得由該族人牽頭,最多也只能添加注明由鄉人協助,否則名不正言不順--對事主大不敬也。

2010年出版的《美哉鳳山》一書文中的主流意見均認為“聖王”“誕生於南安詩山”:“其中戴鳳儀的《郭山廟志》仔細考証了以前的碑記,並進行核實,摒弃了一些荒誕不經的史料,整理記錄了最為可信的寶貴的有關廣澤尊王信仰的史料。重要的是,戴鳳儀《郭山廟志》傳略雖然已相當完整地對郭聖王之世系、姓名、誕生日、升天日及神蹟都有了記載,但只能說是後起地、附會地彙整歷來記載。當回顧檢視前後志書的記載,可以發現其間增添、附會的演化之跡。

一般來講,原始資料最真確。但清光緒間等郭山廟誌,資料人物年代非之明朗記載,利用剪轉記述,而前宋代郭山言行錄,明朝郭山誌資料之內容不提一、二,聖哲賢人記載而不提資料來源,論據薄弱,皆因其作者個人之觀點及角度所致,將與己見不同的論據捨棄或隱晦,“理所當然”下結論(本位主義作崇),類似當今論文(論點出新、與眾不同),值的斟酌。

《郭聖王典故傳說》載曰:

『……臨走時,地理大師告訴他:“你們母子倆向東一直走,到一個‘牛騎人,人戴銅,水變紅,鯉魚上樹鬧匆匆的地方,那就是你們的棲身之地。’”

郭忠福母子倆辭別地理大師,向東而去。

郭忠福帶著母親,一路向東走去。走到南安詩山的鳳山上時,突然下起一陣大雨。他看到一個放牛孩子蹲在牛肚下避雨,一個做法事的僧人頭上頂著銅鈸;池邊一個釣魚翁為避雨,也跑來躲在樹下,已上釣的鯉魚被掛在樹上,直擺著尾巴亂跳。因大雨傾盆,山上的紅土水沖瀉而下。忠福想:孩子蹲在牛肚下,不就是“牛騎人”嗎?僧人頭頂著銅鈸,不就是人戴銅”嗎?紅土水沖瀉就是“水寫紅”嗎?鯉魚吊在樹上亂跳,那不是“鯉魚上樹鬧匆匆”嗎?這一切奇景都應了地理大師說的話,他對母親說:“這裏便是我們的棲身之處了。”

可是,要造房屋,母倆的行裝裏只有微薄的幾個銅錢,談何容易?郭忠福剛要向村人找個地方借住。有人告訴他:“這裏有座新房,建完後常常鬧鬼,房主人不敢去住,你如果不怕,向他借住准行。”

“我才不怕鬼呢!”郭忠福拍拍胸膛,找了房主人說明來意。

房主人正苦於新房空著無人看管,便立刻答應讓忠福母子去居住。

說也奇怪,自從住進郭忠福母子,新房裏安然無事,不再有披頭散髮的長舌惡鬼鬧事了。原來鬼怪知道郭忠福日後有成神封王的福分,所以逃之夭夭了。

郭忠福在鳳凰山下落足之後,在楊長者家所賺的一點工錢,很快就用完了。母子倆相依為命,仍然靠替人幹活,上山拾柴,換著油鹽米過日。……』

眾所周知,世居地、故里、誕生地對古時的人們來說可是非常重要的頭等大事,但上述描寫卻是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與誕生地或祖居地沒有絲毫的關連或涉及。這又與戴鳳儀『可知王之祖父世居郭山之麓,而王即誕生於斯矣。』的結論相左矣。

假如“聖王”之世居、出生地都在詩山,祖父世居郭山之麓,最少也該是一個家族聚居吧。那麽,當“聖王”回到故里、出生地,相差還不到十年,為何那些宗親族人都“不見了”,為何沒有絲毫和族親往來信息、及到祠堂祭祖等相關的記載,這好像有違鳳山文化弘揚“忠孝節義”、“至忠至孝”之精神,實在令人費解。

世居郭山之麓的郭氏家族,既然族中出了一位“聖王”,是何等榮耀,為何未見族譜記載,亦未見“郭山廟志”轉載,再一疑點矣。

“聖王”誕生於清溪?或“聖王”誕生於詩山?都不會損及廣澤尊王的威靈及信仰,也不會影響到詩山人的榮譽。但這是屬於極嚴肅、是與非的問題,搞錯了,成為笑話,絶不能得過且過,人雲我雲,或將錯就錯,希望有關權威機構能設立專案,質疑追蹤,忠於歷史,忠於事實,確証其源,使之清晰。

文中如有對“聖王”不敬冒犯之處,恳請“聖王”神靈原諒。

敬請有識之士指正。

謝謝

------

補充:

辛卯年春節前后,特地再次走訪鳳山查探,及半年多來上網、上圖書館、上文化館查歷史資料查文獻,始終找不到鳳山山麓曾有郭氏家族(世)居住過的記載。有時在想,我這樣做是不是很多餘?做人是不是不需要認認真真?或隨波逐流可也,為何不學那些本位主義者來個--“聖公”是‘阮’(咱們)詩山人而沾沾自喜、飄飄然一翻呢?

注:世居地--祖祖輩輩都住在同一個地方;

  祖居地--祖先居住的地方;

  故居地--曾經居住過的地方;

  誕生地--出生的地方。

  

錄入:2010.12.03.

修改:2010.12.08.

二改:2011.02.21.

 

---------------------------------

附一:

郭子儀於開元四年(七一六)春舉鄉貢參加武科,從此步入仕途,他在天寶八載(七四九年)前的官爵如下:武舉及第授左衛長上、改河南城皋府別將、又改同州興德府右果毅左金吾衛知隊仗長上、又改汝州魯陽府折沖知左羽林軍長上、又遷桂州都督府長史充當管經略副使、又改北庭副都護充四鎮經略副使、又除左威衛中郎將轉右司禦率兼安西副都護、改右威衛將軍同朔方節度副使。改定遠城使本軍營田使、又加單于副大都護東受降城使左廂兵馬使、又拜右金吾衛將軍兼判單于副都護、天寶八載又拜左武衛大將軍兼安北副都護橫塞軍使本軍營田使。開元七年,郭子儀娶京兆女王氏(時年十五)為妻,王氏高祖王長諧是唐朝開國功臣,官至左武衛大將軍秦州都督、封爵平原縣公,陪葬高祖獻陵,曾祖王德元為銀青光祿大夫唐州刺史,祖父王士會曾任陸渾令。生父王守一任寧王府椽。郭子儀封代國公後,王氏也受封為霍國夫人。大文學家歐陽修聞之,評論說:“皇上重賞名門之後,並不為了顯其虛名,而是為了教育天下人都要像郭汾陽那樣,做忠君愛民之臣,這樣後世也能得到庇蔭。”唐末在郭子儀封地汾陽縣大相村為其建廟立祀。每年春秋兩祭,天下郭姓望族都要雲集於此。

敬之

一世→二世→三世→四世→五世→六世→七世→八世→九世→十世→十一世

├子儀┬郭曜-郭鋒《舊唐書》記作郭鉾

└幼明├郭旰

   ├郭晞┬郭鋼

   │  └郭鈞-承嘏

   ├郭昢

   ├郭晤-郭鐇

   ├郭曖┬郭鑄

   │  ├郭釗┬仲文

   │  │  ├仲恭-郭瞿-延嵩郭源郭缙-闻胜子高-洪霸

   │  │  │        │  │     └子雅-载德

   │  │  │        │  └郭先

   │  │  │        └郭长

   │  │  └仲詞《舊唐書》作郭仲辭

   │  ├郭鏦-仲韬-郭维-延岸

   │  └郭銛

   ├郭曙

   └郭映

 

附二:

郭山下住有幾戶郭姓人家,是近代由外地遷入,與郭聖王並無直接關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