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廣澤尊王的祖地情緣

         安溪太王陵威鎮廟管委會:趙萬超、張曉鵬

廣澤尊王的祖地情緣源於風水說,信眾們相信廣澤尊王的神力來源於他擁有一個“萬代血食”的風水寶地——太王陵。臺灣移民信眾的祖地情緣最具代表性,祖地分靈、謁祖祭墓是這種祖地情緣的重要表現,祖德神恩激發了信眾們建設祖地的熱情。以這種祖地情緣為精神紐帶而帶動的海峽兩岸的交流與合作前景廣闊。

 

“萬代血食”的風水寶地

廣澤尊王信眾們的祖地情緣來源於一個牧童成神的奇異傳說:

廣澤尊王俗名郭忠福(約923~938),生於古清溪囉內(現安溪縣尚芸、河美一帶),幼時家境貧困,為同鄉楊長者牧羊、牧牛為生,父親歿後,籌不齊喪葬費,母子倆只好含淚把屍體焚燒成灰,裝入罐中,暫且放置在茅屋裏。楊長者十分吝嗇,家裏養著一位贛州地理師,卻捨不得好飯好菜招待地理師。一天夜裏,楊家有一隻羊失足掉進糞池淹死,家人把髒羊煮給地理師吃。地理師知悉後怨恨不已:“楊長者啊楊長者,你沒量氣就沒有福氣!”於是就教郭忠福把父親的骨灰水潑在羊欄裏公羊睡覺的地方,因為這是一處讓其“萬代血食”出陰王的風水寶地。第二天,倒骨灰水的地方竟然起了一個大蜂窩,無數隻黑蜂把楊家一整圈羊都蟄死了。地理師教忠福及時遁離,郭忠福依地理師之言一直往東走,走到一處“牛騎人,人戴銅,水變紅,鯉魚吊樹樅”的地方,借房屋住下。不多久,虛年16歲左右的郭忠福在現南安詩山鳳山的古藤上羽化。鄉人感其孝德,在其羽化處建廟(今鳳山寺)奉祀,在其父母之墓塋處修太王陵,在其陽宅(生前住過的地方)建龍山宮。

這個傳說在清代方志的記載及海峽兩岸的民間流傳中大同小異,郭忠福“生即神異,氣象豪偉,以純孝聞”,大孝成神後以忠君報國、保境安民的豐功偉績躋身神壇,是機緣巧合讓他擁有“萬代血食”的風水寶地最為至關重要。簡單地說,太王陵是廣澤尊王的發祥地,其祖地的風水是廣澤尊王的靈力來源。

一千多年來,太王陵仍然保持著“萬代血食”的風水地形:墓塋為“蜈蚣穴”,永春、南安、金穀東溪各有三條山脈蜿蜒而來在這裏綰結凸起成陵園,兩近山插拱於墓前,狀如蜈蚣的一對蚶狀前足,再往前,文武峰左右疊錯穿插,向天邊鋪開,計有十八重。整個地形仿佛是一位王爺莊嚴在座,百官匍伏在前,列校偏裨握劍戟操幹盾左右環衛,又像是一隻蜈蚣不斷前展巨足,這就是風水理論中所說的“十八重案”,可出一代天子也可萬代封侯。

 

認宗請祖與謁祖祭塋

威鎮廟外有丘陵如扁平蛇頭伸入金穀溪東岸河床,西岸有山峰峭岩突出如巨喙,山峰振起如奮翅雄鷹,雄鷹利喙正對蛇頭,此地形名為“老鷹啄蛇”,蛇身蜿蜒直至“蛇尾”——南安天柱岩南麓的蓬島村。

郭氏于南宋時進入南安蓬島村,雖與五代時的廣澤尊王同宗不同祖,卻虔誠認宗請祖。清代翰林、兩湖總督郭柏蔭在《謁郭山廟》詩中說到這種認宗現象:“汾陽門第(按:唐代汾陽王郭子儀)舊簪纓,富貴神仙兩有聲。八百年來溯閩派,名山風雨訂宗盟。”。

蓬島郭氏最重要的迎神廟會為每年農曆三月初二日的祭祖暨上帝公生,蓬島信眾(郭姓為主,包括蘇、洪等姓氏)分六甲輪值,每年都於前一日到安溪威鎮廟(廟邊古道有宋時碑刻“敕威鎮廟聖祖神道”)迎請廣澤尊王金身蒞臨坐鎮家廟正位,儀式隆重,自古至今不變規矩。每年農曆八月,蓬島郭氏又組織信眾到威鎮廟、太王陵謁祖祭塋。經過1949年以來歷次的政治運動,特別是文革浩劫,金谷太王陵已呈荒涼。1990年,廣澤尊王信仰升溫,蓬島郭氏信眾也熱心參與太王陵拜埕等複建工程。

郭氏的這種祖地情緣在臺灣的複製與傳承可以臺灣歷史悠久、信徒最多、最具號召力的分爐西羅殿為典例。

首先,西羅殿是由蓬島郭姓六房家族往台建設的宗廟演變、擴大而成的。據1981年台南西羅殿管理委員會編印的《南勢街西羅殿保安廣澤尊王真經緣起》等資料載:“康熙年間,由於台江的淤淺,各港形成街市。當時著名的有五條港,西羅殿位於南河港口一帶,稱‘館口’,因為當時西羅殿的規模,只不過是一座小館(又稱聖王公館),由於附近郭姓碼頭工人,奉祀郭聖王於此。”當時,“西羅殿成為郭姓苦力的碼頭工會,盤據于南河港的郭姓苦力也因此當上碼頭老大,剽悍作風聞名五條港地區。”後來,由於神明的靈驗,吸引其他居民的信仰,“祖佛仔”變成“公佛仔”。

其次,西羅殿郭姓從祖地引入的風俗在當地得到傳承與推廣。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做十六”的成人儀式,在臺灣此儀式聽說就是源于南河港的郭姓苦力。溯其源,可能是來於廣澤尊王16歲成神,安溪祖地早就有“十歲隨鼓,十六歲隨香”的習俗,很多信眾們在其兒女出生後會到威鎮廟認契,托神保庇,直至16歲才到廟解契。

西羅殿的祖地情緣還集中體現在信眾自康熙年間每隔三年就回大陸威鎮廟、太王陵、鳳山寺謁祖祭塋。這種慣例直到解放後兩岸情勢緊張才中斷。1979年鳳山寺重建,雖然當時兩岸關係尚屬破冰階段,西羅殿還是樂捐20萬元助建。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兩岸恢復交流以來,西羅殿每三年為一科,十五年內共組九團回祖地謁祖圓科,其捐獻幾乎遍及大陸所謂十三太子廟(鳳山寺周圍較早的聖王公分爐)。2005年西羅殿回大陸人數達 300人以上,在太王陵留下“祖德留芳”“百世鹹尊”等匾牌。

 

祖地分靈與建設祖地

從祖地分靈是臺灣廣澤尊王祖地情緣的另一種重要表現形式,信眾們相信祖地的祖佛更具靈力,而且以祖地的分靈為榮,信則靈,祖德神恩進一步激發了信眾們建設祖地的熱情,這可以台南下林玉聖宮為典例。

台南下林玉聖宮原有廣澤尊王,供于郭家宗祠,1938年,郭雨水先生遷供于西定坊十三間仔(現大智街),1940年蔡皆得先生獻出大德街之宅第供奉,並命名為玉聖宮,由蔡皆得先生擔任館主。1989年蔡國輝先生至金谷威鎮廟供請廟內廣澤尊王金身到玉聖宮,香火因而鼎盛。1992年夏林路拓寬道路之時,信眾們發起成立管理委員會,建下林玉聖宮。1999年,臺灣遭遇大地震,下林在地震中心南投縣以南,但玉林宮卻安然無恙,信眾歎為神奇。2004年信眾重建玉聖宮,號稱“安溪威鎮廟廣澤尊王大太保”,同年舉行入廟、慶成祈安、安座大典,翌年隨即前往大陸威鎮廟、太王陵、鳳山寺“謁祖、祭塋”。2009年07月玉聖宮又對祖地分靈而來的廣澤尊王重粉金身,舉行開光儀式,再次與信眾共沾祖佛神庥。

祖地情緣激發了玉聖宮信眾們建設祖地的激情。1989年,玉聖宮理事會獨資擴建安溪威鎮廟後殿。2000年又捐資重修安溪威鎮廟前殿。2003年又捐鉅資于太王陵景區重建“護陵廟”(自古流傳“大子顧祖,二子顧墓,三子顧半路”,威鎮廟祀的是大太子,護陵廟祀的就是二太子,三太子為詩山鼇峰宮所祀,因為古時鳳山寺廣澤尊王到太王陵返祖,鼇峰宮為路途的中點)。2010年,威鎮廟景區重建“郭聖王誕生祖居”,玉聖宮踴躍捐資捐物。可以說,自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威鎮廟、太王陵景區的每一次大型建設都有玉聖宮的積極參與。

追溯歷史,臺灣信眾建設祖地的傳統由來已久,祖地情緣在海峽兩岸的廣澤尊王信眾中具有很高的感召力。光緒已醜年(1889)重修威鎮廟前殿的碑刻中就不乏臺灣信眾捐資記載。再看現在,據太王陵管理處的統計,僅2009年農曆八月祭墓月間,就有一萬多的臺灣信眾組成團隊前來太王陵和威鎮廟朝聖謁祖。

據臺灣屏東縣琉球鄉本福村幸山寺的一位信士謝耀芳先生于1992年編寫的《保安廣澤尊王寶錄》一書中所羅列,現在臺灣廣澤尊王的廟宇多達 212所。據鳳山寺近期調查,多達 300多所。其中還有很多廟宇囿於各種原因與祖地的聯繫還不夠密切,為此,2009年安溪太王陵威鎮廟在台南市設立駐台辦事處。有理由相信,這種祖地情緣為精神紐帶而帶動的海峽兩岸的交流與合作前景將是十分廣闊。

 

錄入:201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