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神明 -- 三坪祖師公

三坪祖師又稱廣濟大師,俗名楊義中。原是唐代漳州著名高僧,圓寂後逐漸演化為佛教俗神,屬民間信仰中的佛教禪師崇拜。在福建頗有影響,在臺灣和海外也有眾多的信仰者。他生前創建的平和三平寺,迄今香火鼎盛。每年春秋二季,從海內外來三平寺進香禮拜者,多達數十萬人。

唐王諷撰寫的《漳州三平大師碑銘並序》(下簡稱《碑銘》)是現存最早的記載楊義中生平的資料。《碑銘》的全文收入《唐文粹》、《全唐文》及《四庫備要》中。

三平祖師俗姓楊,名義中,祖籍陝西高陵。因其父官宦入閩,義中出生于福唐(今福清市)。14歲時隨父仕官宋州,投拜玄用禪師門下潛修禪宗,剃發出家。27歲時受具足戒。他先修奢摩他禪那,達到很高的修養境界。受具足戒後,義中即拜別玄用禪師,雲遊天下。先到京兆府章敬寺拜懷暉禪師為師,繼而到虔州拜謁西堂智藏禪師,然後又到洪州百丈山向懷海禪師學法。這幾位禪師均為慧能的嗣法弟子馬祖道一的高徒,義中追隨他們達10年之久,深得禪宗要旨。經過近20年的遊歷,義中學有所成,于唐敬宗玉曆初年( 825年)回到福建漳州任開元寺後面的三平真院的住持,門徒甚眾,“學者不遠荒服請法者,常有三百餘人。”唐武宗會昌五年( 845年),武宗毀寺滅佛,強迫僧尼還俗,義中率門徒避居於平和九層岩,建三平寺,繼續弘法。大中元年( 847年),宣宗即位後,佛教又取得了合法地位,義中複出,應漳州刺史鄭薰的邀請,出任漳州開元寺住持。感通十三年( 872年)十一月初六,義中去世,享年92歲。

唐宣宗復興佛教時,皇帝敕封義中為「廣濟大師」。唐鹹通13年,農曆11月06日,義中大師在三平寺仙逝,享年92歲,僧臘65。由於他一生為百姓做了許多好事,後人尊稱他為「三平祖師公」(亦稱「廣濟祖師」)。

宋代普濟編撰的《五燈會元》記載著兩個故事:其一說是義中出遊撫州時,拜謁著名的石鞏和尚,石鞏喜歡以實物打禪機,他在佛堂架了一張弓,每當會客,便把弓拉滿,箭頭對準客人,訪客多半被嚇得半死。石鞏和義中一見面,便張弓搭箭,對準義中一聲:“看箭!”義中見狀,毫無懼色,反而用雙手擘開衣襟,挺胸擋箭。石鞏用手彈弓弦三下,喟歎道:“三十年張弓搭箭,而今只射得半個聖人”。禪宗最基本理論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石鞏領悟此中義理,挺身擋箭,但他所示的“心”尚不是《楞嚴經》所說的“大心”,而是“肉團心”,所以石鞏說“只射得半個聖人”,但義中的名聲由此開始傳播。

其二說的是元和十四年( 819年),韓愈由於諫迎佛骨,被貶官到潮州當刺史,經常與大顛寶通禪師談禪論玄。有一天,韓愈向大顛請教:“弟子軍州事繁,省要處,乞師一語”。大顛聽了,良久不作聲。這時,義中隨侍在大顛身邊,乃敲禪床三聲。大顛問道“你在做什麼?”義中答道:“先以定動,後以智拔”。意為俗求佛法,須先以靜坐入定,由定生明,才可望頓悟成佛。韓愈聽後,若有所得,贊道:“和尚門風高峻,弟子于侍者邊得個入處”。

另據《漳州三平山廣濟大師行錄》記載,義中拜謁大顛禪師時,初見面,只聽見大顛喝道:“卸卻甲胄來!”義中“退步而立,由是妙造空中,深了無礙”。按照佛教理論,人的認識有“俗諦”、“真諦”之分,俗諦即世俗的見解,凡人均有俗諦,猶如身上甲胄,學法之人若不解去甲胄、拋棄俗諦,便無法覺悟成佛。大顛的“卸卻甲胄來”即寓此意,而義中“退步而立”,說明他已悟到了俗諦“有”真“空”的禪理。上述三個故事均說明瞭義中在禪宗理論方面有很高的造詣,是唐代的一名高僧。

三平祖師圓寂後,即有很多民間傳說廣為流行。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漳東居士王志道摹述、同郡李宓所書的《漳州三平山廣濟大師行錄》、記述了“卓錫化樹”、“降服眾祟”、“鬼魅造寺”,以及“擒服大毛人,收為毛侍者”等民間神話傳說,《行錄》中有關三平祖師的民間傳說的記述,表明三平祖師已從一名高僧演化為佛教俗神了。

有些傳說故事如《鬥妖驅鱷》、《地下宮殿》等不見於方志記載。《地下宮殿》的故事梗概是:義中在三平山降伏了山鬼,山鬼為了贖罪而夜以繼日地建造寺院。寺院建好後,義中令大毛人帶領眾鬼去開山墾荒,從事農業勞動。義中晚年時,擔心自己一旦圓寂,山鬼無人駕馭,重新危害百姓。於是心生一計,在毛氏洞下施展佛法,變成一座地下宮殿,騙山鬼們說:“你們辛辛苦苦為我建成三平寺,我也回報你們,替你們建座華麗的宮殿,在裏面吃喝玩樂,應有盡有,你們去不去?”山鬼們一聽,歡天喜地,一湧而入。義中運用神力移來一座石山,鎮壓在地下宮殿的入口處,石上立一石幢,刻上佛祖六字真言,鎮住山鬼們。有些神話傳說在民間長期流傳後,還逐漸形成了民俗。如傳說義中把山鬼鎮壓在地下宮殿後,山鬼們玩樂夠了,鬧著要出來,義中答應山鬼每年六月廿九會叫鄉人送好東西給他們吃,山鬼才不鬧了。鄉民據此傳說,每年孟蘭盆節前做了許多赤米粽,抬著三平祖師的塑像到毛氏洞口,監視山鬼們吃粽。

又如,相傳山鬼們答應為義中建造寺院,但要義中閉目七日,方可建成。義中答應了,閉目念經五天五夜,耳邊只聽到山鬼們幹活時發出的各種聲音,似乎十分勞碌,心中大為不忍,就在第五天的夜晚微睜雙目,向四處觀看,這兩道目光猶如兩道電炬,霎時間照徹整座寺院。山鬼們驚恐萬狀,四處奔走躲藏,有的躲避不開,就變成了蛇,鑽到水井、陰溝裏去了。有幾隻蛇被三平祖師抓住,叫他們當侍者,俗稱“蛇侍者”,至今三平祖師塑像左右仍站立四位青面獠牙的蛇侍者。距三平寺十裏許還有一座侍者公嶺廟,專祀蛇侍者。志稱,三平祖師去世後,蛇侍者“顯應異常,凡遊人釋謁欲觀侍者,但一默禱,則有蛇應念而至,倏忽甚眾,不解從來。或有不誠,輒為之祟。或許願未果,家內每現侍者”。又傳蛇侍者平時化小黑蛇,頭部為八卦形,它在誰家出現,被視為吉慶的徵兆,故三平村百姓不但不怕蛇,而且還形成人蛇相親的獨特習俗。

以上這些民間故事,傳說說明瞭在民眾百姓眼中,楊義中是一個能捕捉鬼怪的大法師、法力無邊的神靈。在隋唐宋時期,福建佛教獲得大發展,巫覡文化十分發達,道教也處於鼎盛時期,但卻都相安無事,共存共榮。在民眾心目中,“佛法無邊”,佛教禪師的法力在閩中一切神靈之上。於是當巫師、道士無法解決鄉民的問題時,鄉民就會向佛教禪師求助。從另一方面來說,佛教要證明它比道教與民間神祗更有法力,它也要為民眾解決一系列的社會問題,以鞏固民眾對佛教的信仰。於是,一系列捉鬼降魔、祈雨求晴的佛教禪師應運而生,義中禪師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之一。平和有崇拜蛇侍者公的習慣,這是古人圖騰崇拜,義中能把他們擒來做隨從,這是當地民從把對精怪的信仰轉移到義中身上。明清時期,三平祖師信仰還傳到臺灣,至今臺灣尚有24座三平寺的支院。

 

卓錫開基

三平祖師公在潮州拜大顛禪師時,因幫助當時的潮州刺史韓愈治理韓江的鱷魚,大開殺戒,觸怒了大顛禪師,被大顛禪師趕出靈山寺,說出家人不可殺生,而你殺死了眾多鱷魚,違反了寺規,令你隨我手中的錫杖而去,錫杖拋到哪里,你就到哪里開基,結果錫杖拋到如今三平寺的祖殿。因此,祖師公就到這裏來開基。

 

樟花獻瑞

據傳,唐武宗皇帝實行滅佛汰僧政策,三平祖師公與各地逃難的僧尼避居到九層岩,有一次偶然在溪水中見到許多樟花,祖師公與眾僧尼說,樟花盛開的地方是個好去處,因此,就帶領眾僧尼沿溪澗而上,到達現在三平寺所在地,看見許多樟樹,也就選在這個地方選址建廟。

 

虎蛇侍者

據傳說,當時三平境內老虎、野蛇較多,後經祖師公馴服,成了他的侍者,不會傷人。在三平寺內有一洗手槽,稱虎爬泉,是因為當時老虎在那裏聽眾僧誦經時口渴了,用爪子爬出泉水來而得名。此外,如今在三平境內有一種全身佈滿白花紋的蛇,不會咬人,即使咬人也無毒,可與人共眠,稱為侍者公,有幸遇見,會給人帶來好運。

 

毛人山鬼

據傳說,當時三平的毛人不肯接受漢化,經常為害當地的漢族人,與祖師公鬥法失敗後,仍經常無故擾亂,祖師公就哄毛人們說,你們幫我修建了寺廟,我也建一座宮殿給你們,裏面吃喝玩樂,一應俱全,請你們進去住,毛人們信以為真,全都進入了,祖師公大做佛法,搬來一塊大石頭將洞口堵住,並在石頭上樹了一根石幢,然後向毛人們說,等石幢上的石燭開花了,你們就可以出來。從此這些毛人再無出來之日了,當地的漢人也安居樂業了。如今每逢普渡節,三平村民還有到毛氏洞祭拜的習俗。

 

潘顏尚書

據傳,宋朝年間,廈門海滄一朝廷大臣顏頤仲,回家省親,到家時看到一條蛇(侍者公)在家中,感到十分奇怪,就詢問家母,是不是他以前有許什麼願還未去還願?他母親想了以後,告訴他,小時候到過三平寺,並向祖師公許過願:若來日成大器,定出資修建三平寺。顏尚書聽後,猛然省悟,及時趕到三平寺來,看到三平寺因多年失修而破爛不堪,捐出所積蓄的俸銀,並向朝廷請求撥款,重修了三平寺,後人為紀念他重修三平寺之功德,樹碑供奉。

 

半個聖人

據《五燈會元》一書記載,在唐元和十五年至太和二年之間,義中禪師到撫州拜石鞏法師。第一天,石鞏見義中來到門前,立刻拿起弓箭,張滿弓,搭著箭,對準義中大喝一聲:“看箭!”,義中見狀毫不驚慌,沉著地立定腳跟,用兩手剝開衣襟,以胸擋箭。石鞏這才收起弓箭,歎道:“我三十年來,在廟前張一枝弓掛兩隻箭,至今只射得半個聖人。”義中不解地問:“怎麼做才算是個全聖人呢?”石恐不答話,只彈弓弦三下,意思是全聖人沒有一定的模式,也不可用固定的方法,必須深解佛諦,得弦外之間。在認識自己,認識環境之後,即不再為自己和環境所困惑煩惱,這樣就能實現“轉迷成悟,離苦得樂”,使自己得到解脫。義中領悟了,拜伏地上,石鞏收他為徒。

石鞏大師常以弓箭接收門徒。有的比丘看到師傅用這種方式收徒弟,便無言以對,走了;有的比丘,看其張弓挾夭,心裏懼怕,也走了。義中實屬一代高僧,為禪林中傑出人物,遇到這種特殊情況,尚能從容以對,故能有幸置石鞏門下,受其教導。據傳石鞏一生只遇到兩人和義中一樣的,另外一人就是福州怡山院大安大師了。

為什麼石鞏說“只射得半個聖人”呢?因為達摩師祖的禪學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石鞏見人開弓,就是暗示門人學禪必須直指本原,亂射雖中,不是真中。義中肖前辟胸,要石鞏箭中此心,是領會了個中義理,但不明白佛旨,所以義中所示的是肉團心,還不是真“心”,因此,石鞏說他只是半個聖人。

 

監齋公

監齋公祀在三平寺祖殿外左側的一個齋室裏。這尊塑像瞋目持斧,額頭上有道傷痕。傳說監齋公生前是義中禪師的廚師,義中臨終時,十分悲慟,聲言欲追隨祖師西去。祖師說:“你是俗家人,又是廚師,平素葷腥不禁,豈能隨我?”監齋答道:“我自侍奉大師以來,守戒持素,早已皈依佛法。大師若是不信,我可當眾自剖,看看我的血是白是紅,五臟六腑可有半點葷腥”,言畢自剖,果然流出的是白血。義中見此,十分感慨,囑眾僧祀之於齋室,一切供品,先由其鑒別為要。這一傳說在民間廣為流傳,迄今香客來寺,總忘不了先往監齋公齋室行香上供,讓其監察。

 

三落半

三平寺“免看,三落半”眾口皆碑,其中“山鬼”建寺,鬼斧神工之傳說,亦廣為流傳。相傳晚唐時,三平當地居住著佘族和蠻獠土為,其後者因全身毛楂楂的,被稱為“毛人”或者“山鬼”。禪師初入山時,先在“山鬼”穴前(即毛氏洞)卓錫,杖插入土中,即化成一株樟樹,後人稱之為“錫杖樹”,義中就跌坐在樹下閉目參禪。師之舉動,驚動了“山鬼”,便一心想把他攆走,見師無動於衷,便集眾動手將其抬起來,奮力抬至前面百丈潭,居高臨下拋之,然後雀躍而歸,及回,見義中滴水不沾,仍在錫杖下頌經。山鬼十分驚異,合謀用計把和尚再裝入竹籠裏,並裝入石頭,然後再拋入百丈潭中,放心而歸,至穴前,又見義中禪師安然無恙,方知和尚神通廣大,一齊拜伏在義中禪師周圍請發慈悲,寬恕罪過,並願出力為他建寺,求大師閉目七天七夜,義中禪師應允,閉目以待。

義中禪師閉目五天五夜,聽到“山鬼”鑿石牽木,勞作之聲甚苦,不忍心動,睜眼一看,精光四射,嚇得“山鬼”驚恐萬狀,放下活計,四下逃竄,但見寺已建成,唯山門未就,天王殿只造了一半,至今仍為三落半:塔愉、祖殿、大雄寶殿、天王殿。三平寺藝術建築之精湛,並以“山鬼”建寺,神工運籌,以神傳神,妙在其中。

 

祖師藥簽

晚唐時期,兵荒馬亂,民不聊生,鄉間疾苦,缺醫少藥,加上閩南低續度潮濕氣候,瘟疫流行,龍以消化系統及關節風濕為多發病。義中禪師除精通佛學外,經、史、周易也深有造詣,擅長醫道,居平和長達26年餘,他根據當時疾病症狀,總結出行之有效中草藥方,至今仍有實用價值,大師圓寂後門人弟子塑金身奉祀,海內外善男信女敬仰備至,香火不絕,年達數十萬計,其間求醫問藥者眾,曆千餘年而不衰。

祖師藥簽有如下特點:

合醫理、明規律:從藥性及方劑組成的角度分析,祖師藥簽具備疾病發生、發展、轉歸的變化規律。以四君子湯為代表方健脾益氣,以四物湯為代基礎方補血調血,以平胃散為代表方健脾理氣,以二妙散為基礎方去濕陰,以四陰煎為基礎方清熱養陰,49種藥中,靈活變通,隨症取捨;就藥理來說,藥簽49種藥,健脾益氣理氣有18咱,祛風化溫藥有13種,說明脾虛氣滯濕陰是慢性疾病的主要根源,既符合當時的疾病症狀,也適合當今病種規律。

誠即靈、行必果:現代心理學認為“宗教由於能夠調適人的精神活動,能夠一定程度地滿足人們的依賴感利己的以及對未來的期望與寄託等種種極其複雜的內在心理需要”。因此,在一定程度輔佐藥物治療作用,藥理與心理,兩者發揮協同,產生意想不到的療效,是可以理解的。如一林姓老翁,平生敬神備至,偶發心前區鑽痛難忍,醫疑“心肌梗塞”前驅症,久藥難平,問祖師公求藥,得第10首藥簽,簽有蒼、防、苓、術、香、芩、陳、草等藥,具具健脾理氣化濕止痛之功。既此推斷,藥物治病,有直接與間接之別,簽中藥性圍繞健脾理氣化濕之中心,不論病程處於環節,均可起到直接或間接的療效,行必果,並非偶然。

藥輕盈、適舊疾:大凡久病之人,必虛弱,藥既適症,貴乎輕簡,因體虛之人不任重藥強攻也。祖師藥簽其方多者九味,其量最重者不過三錢,然多在一~三錢之內,方針對常見慢性病為主,對老幼體需者尤為相宜。

縱觀祖師藥簽,雖不能以偏概全,但已足以應常見慢性疾病,奧妙深遠,具有較高學術價值。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