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展示——廣澤尊王信俗

來源:泉州市文化遺產保護促進會 2020.01.21.

廣澤尊王信俗

“廣澤尊王信俗”於2011年列入福建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廣澤尊王是忠孝和仁義的化身,顯赫千年,分靈無數,關於廣澤尊王的故事傳說源遠流長,傳播甚廣,是閩台共同信仰。南安鳳山寺素享“閩南第一道場”美譽,歷來以悠久的歷史、美妙的傳說、感人的孝道、旖旎的風光而名揚四海,是閩台和世界各地廣澤尊王宮闕廟宇的祖廟。廣澤尊王寺廟所在的鳳山寺位於南安詩山鎮,目前鳳山寺已成為大陸、台港澳、東南亞地區廣澤尊王信眾及市民們嚮往的著名朝聖地。

 

歷史淵源

廣澤尊王,俗名郭忠福,生於後唐同光元年( 923)二月廿二日。七歲時為葬父而賣身于楊財主家。他牧羊俸母,與依娘兩小無猜,鄉鄰稱為“郭孝子”。三年後,經堪輿大師授計指點,母子離開楊府,來到南安詩山郭山下,尋得棲身之所。有一天,忠福為母尋藥時在一加蕉藤上坐化,時年十六歲。人們嘉其孝,憐其殤,在其坐化處立廟,是為“鳳山寺”;奉其為神明,敬曰“郭聖王”。

大孝成神後的郭聖王,為了愛情,歷盡艱難,終與依娘共結天盟,並生下十三王子。郭聖王揚善抑惡、抗倭殺敵,治病驅邪、愛鄉惠民,成為遠近鄉人的保護神;皇帝也敕封其為“威鎮忠應孚惠威武英烈廣澤尊王”。時光荏苒,隨著閩南民系的不斷拓遷,廣澤尊王信俗也越過海峽、分爐臺灣,漂洋過海、遠播東南亞。

 

歷史特徵

廣澤尊王祭典儀式歷代傳承,主要以祭典、廟會(巡境)、晉香、分靈和故事傳說為表現形式。每年農曆二月二十二,以及農曆八月二十二為神誕日,位於南安鳳山寺和廣澤尊王故居龍山宮內香煙繚繞,大陸、台港澳地區和東南亞、世界各國的信眾都要到鳳山祖廟舉行祭典儀式。各地在建造廣澤尊王廟宇時,都要備好神像、輦轎、旗幡、鑼鼓、香爐、香火、供品,到鳳山祖廟或其附近的廣澤尊王廟宇迎請廣澤尊王神明。

明清時期,廣澤尊王信俗隨大量海外移民傳播到臺灣地區和東南亞各地,僅臺灣就有二百八十餘座主祀廣澤尊王的分靈廟,因此是維繫海峽兩岸同胞的精神紐帶。已分爐於各地的廣澤尊王廟宇也定期組織信眾到祖廟舉行謁祖進香活動,求得神火回鄉供奉,以示不忘神緣。廣澤尊王信俗活動中還保留了各種民間表演藝術,如閩臺地區共有的“過十六歲”獨特習俗和閩南傳統建築營造技藝等。

 

“過十六歲”習俗

閩台兩地傳統風俗中都有給孩子“過十六歲生日”的習俗,這正是源於廣澤尊王信俗。
廣澤尊王於十六歲升天為神,再投胎出世,於是閩南一帶父母為祈求子孫平安,在孩子出生之後,多至廣澤尊王廟祈福,並舉行“拜契”儀式,請求郭聖王、聖王媽、七娘媽等諸神庇佑,至十六歲那年七夕時,於家中做完十六歲儀式後,再至廟中向諸神“謝恩”。經“謝恩”“洗契”等成人禮之後,也就意味著孩子開始邁入成人階段。後來這一民俗傳至臺灣,蔚然成風。廣澤尊王信俗雖然是地方文化,但同樣蘊含中華民族慎終追遠、尋根溯源的民族文化認同,以及行孝、行善,對自己、家庭、社會負責的人生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