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永春 »

永春古事《一》

作者: 來源:桃源鄉訊  更新時間:2014年06月29日

永春古事         》《》《》《

開欄語--永春人講永春古

從即期起,得蔔連載《永春古事》。對一都到東關,對介福到岵山,廿二個鄉鎮格拿有介的古事, 呀攏冇空喙哺舌。齊個古事內面有 該人的“智慧、幽默、勇敢”也戈有“愛”甲“驕傲”。

哈哈哈,以上這麼幾句話很難看吧?那麼,就請用閩南語念吧;如果還是念不明白,就問問爺爺奶奶咯。

這些古事部分摘自《千年非遺在永春》、《中國民間故事集成福建卷永春縣分卷》、《永春民間傳說故事》、《湖洋風情》、《閩南古鎮五裏街》、《永春縣蓬壺鎮》等書籍,有改動。借此一併感謝這些書籍的編纂者、講述者。

 

過年時

湖洋:書癡神童

話說湖洋劉應望自幼聰穎,五歲就能識千字,背詩百首,同時他又嗜書如命,故有“書癡神童”之稱。

這不,那是一個大年初一,村裏的孩子都玩去了,唯獨劉應望一人留在厝裏讀書習字。劉媽媽見兒子如此用功,又是高興又是心痛,高興的是兒子小小年紀愛書入迷,學業日有長進,痛心的是怕他過分用功,不懂勞逸結合會影響身體。於是,劉媽媽特意蒸了兒子最愛吃的糯米粽子,有鹹有淡,鹹的裏麵包著蛋、香菇和肉呐,淡的蘸點白糖也甚是好吃。當劉媽媽把蒸得熱氣騰騰的粽子端進屋時,應望正在聚精會神地寫字。

“兒啊,這是白糖,淡棕可以蘸著吃。”劉媽媽用心良苦地端給兒子兩個鹹的、兩個淡的還有一碟白糖。應望連連點頭答應著。過了一個時辰,劉媽媽到書房收拾碗碟時,忍不住笑了,兒子伏在桌上睡著了,嘴唇全是黑的,桌上狼藉地放著包裹粽子的竹葉,一碟白糖原封不動。“兒子、兒子……”劉媽媽心疼地看著應望,原來兒子寫字太關注,粽子蘸的不是白糖,而是硯盒裏的墨水。

正是:兒子讀書心入迷,甜鹹不辨吃東西;聚精會神苦求索,學成報效天地師。真真是天道酬勤,明穆宗二年即1568年,劉應望中進士,授江蘇吳縣知縣、後升任安徽池州同知、刑部郎中,後又改任河北省大名縣通判、湖南寶慶府同知、廣州府知府等職,1591年病逝,享年54歲。

 

坑仔口:十八擔書籠

同是明朝年間,同樣是讀書人的故事。在坑仔口魁鬥村,謝家有“五百石租”換“十八擔書籠”的傳說。

話說魁鬥謝邦采(授“文林郎”)自小苦讀不倦,但屢試不中,就厚禮聘請名師,專心致志督促五個兒子讀書。兒子們也勤學苦練、銳意攻書,五人中有三人在少年時就考中秀才。“我承先人業產,有田租五百石,現在為你們讀書應試,花費而盡。”謝邦采曾跟兒子們說,“你們若能名登金榜,飛黃騰達,一定要為我再贖回來,作為子子孫孫讀書的費用,使我謝氏書香門第,綿延不絕。這是我的唯一心願。”

後來,次子謝鳴珂考中舉人,選授衡陽縣令。此後,魁鬥一地屢有人金榜題名。曾經有一個時期,魁鬥出了十八文士,或擠身仕途,或參贊幕府,或課業館地。據說,他們過年時都會回鄉謁祖省親,大會謝氏宗親,名震地方。

有人說是狀元(元朝魁鬥出狀元謝孟)後裔出了十八擔書籠,也有人說是五百石租換來十八擔書籠。

 

錦鬥:吳家賢人

話說嘉慶年間,錦鬥洪內後阪仔吳傳等二人去外地做紙為生,辛辛苦苦一整年,年終準備與東家結算好回家過年。

誰知東家以裝伙食的米袋被老鼠咬破為由,要扣二人白銀十兩。

“布袋被咬破是事實,我們也願意照價賠償,但不應該扣這麼多的工錢。”敦厚的手藝人這樣說。可是東家死活要扣錢。

吳傳等兩人回家心切,無可奈何只好先被扣工錢。回家後,吳傳跟鄰裏長輩吳向湖講了此事,吳向湖認為小小米袋被咬破,確實不該克扣工錢,即拿筆寫了一句短文,交給吳傳。

吳傳看著紙上寥寥數語,將信將疑,啟程去找東家。

“竂鼠成群,克扣錢銀,理由不順,致此投文”。東家看到短文,知道吳家有賢人如斯,隨即將扣下的工錢補給吳傳。

 

一都:龍坑能人

如果說吳傳遇上的這位東家還知錯能改的話,那麼有一位財主就是不見棺材不掉淚咯。

話說清朝後期,一都龍卿出了個有能耐又正義的人,叫馮樂家。他經常幫人寫狀紙、打官司,屢屢勝訴,遠近聞名。

“你不給,我叫堂兄樂家來跟你要。”同村有個出外為財主打長工的窮人馮滲芝,到了年底,財主找出各種理由不給工錢,馮滲芝對東家講。可憐這財主是那麼孤陋寡聞,他根本沒聽說過什麼馮樂家,因此不但不給錢,還將樂家辱駡了一番。

馮滲芝無奈,兩手空空回到家,將此事告知樂家。

“不要緊,你先安心過年,明年我定叫那沒良心的財主敗家。”樂家先給了堂弟一些錢,又寫了一封信給那財主,信中真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火燒城牆,烤死池中魚啊”,希望財主迷途知返。

財主心裏有點虛,他把信拿給身邊的幾個讀書人看,讀書人都告訴他:你得罪了龍坑大能人,大難臨頭了!“我的牆這麼厚,他拿我沒辦法。”貪心的財主真是不見棺材不掉淚啊。

過完年,馮樂家就寫了狀紙分別呈給周邊四個縣的縣官。很快地,四個縣官都坐著轎子,帶著隨從,浩浩蕩蕩來到財主家,設公堂開審此案。結果,判定財主為惡霸,除了還馮滲芝的工錢,家產還全部充公。從此,財主一貧如洗。

另傳,馮樂家還是一個神槍手,曾將鄉裏的年輕人組成自衛隊,對付無惡不作的土匪,保了一方安寧,樂家也成了遠近聞名的傳奇性人物。

 

橫口:義門陳

曾經橫口鄉陳家,32世不分家,最多時 100多人同灶,他們一起耕作一起吃飯,互敬互愛,明萬歷朝時賜封“義門”(古時朝廷賜堪為社會楷模的累世同居者)之譽。據傳,陳家每添一丁,就多建一間房子,四面展開,終建成99間大厝。目前,尚可見一隅及皇帝赦封的義門牌匾和縣、州府所送的牌匾。

可惜,後來,陳家竟慘遭滅門。

據傳當年清兵入關後,有人上報朝庭,紙坑花台要造反,朝庭派馬提督來剿滅。

紙坑人事先得知,於是事先派人到芳草格進行迎接,並送上馬提督喜愛的白氽茄伴蜜,馬提督大喜,問道:“此處是紙坑?”迎接的人告訴他,此處只有西坑未紙坑。於是馬提督便向西坑前進。來到大榮格,格上有一座山,義門陳在此山造寨名叫大寨,以避匪竄。當馬提督到大榮格時,守寨人以為是土匪來犯,便從山上放下滾木和石頭,馬提督大怒,認為一定是造反的強盜,於是殺上山寨。

山寨守門的從日出殺到日落,終不敵,山寨被破。隨即,馬提督到西坑義門陳大厝,一眼就發現皇帝的聖旨牌,知道自己錯殺了義門陳,立即雙腳下跪(現在大廳中還有 2個膝蓋印),以示悔恨;他知道自己罪不可赦,於是便吞金自盡。在這次災難中,義門陳一百多口,只剩一個老太太和一個走親戚的小男孩(另一說是一位養女)。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