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八閩陳氏

長樂陳氏鄉情 《二》

作者:  來源:長樂市海內外陳氏文化聯誼會  更新時間:2013年01月12日

長樂陳氏鄉情 《二》

》《》《》《》《》《》《》《》《》《》《十一》《十二》《十三

1. 2 山水名勝

吳航背負崇崗,襟抱平原,氣勢雄厚,風氣完密,附廓之山和繞城之水,大都積澱著豐厚的文化底蘊。雖然山不太高,水不甚深,然天然景觀和人文勝跡,卻讓人流連忘返。

六平山

形勢六折平坦,嵬然連亙於城之北背,為縣之主山。又稱鹿屏山。高而不峭,清而不孤,故始自三國唐宋,繼於元明清,以迄近現代,千多年間,嘗覽於斯,寓於斯,營構於斯者,多不勝舉。山之麓,有奉祀郭令公的汾陽祖殿。明兵部右侍郎陳省于萬曆五年(1577),拓辟洞天,茸庵種樹,其子所立承父志,買山誅茅,種松萬,竹千,梅百。父子苦心經營的六平園林,凡小有洞天,初有、如有、小有三庵,作鱗洞、朝陽洞、萬松嶺和摩崖石刻,曾蔚為大觀。山巔獅子岩,上有宋工部尚書陳合開山肇建的天地四方宇,下有太博陳俞繼建的乾坤一草亭。明永樂間,宇墟上建以六平書室,後又改稱東溪精舍。洪武進士陳洵仁有《東溪精舍》文記曰:“中有茅亭一區,曰東溪精舍。邑之泮生吳子實、馬子鐸、林子應、高子淮、周子瑤、李子馬、謝子複進、高子沂、林子山喬、從弟全共十人,乃于仲春上浣之吉,因邑侯王君、廣文高君具聘幣,修禮詞,延餘講學其間。”數年間相繼掇巍科,邑之文風為之大振。明末,知縣夏允彝選東溪精舍原址建介全寺。寺圯後,清同治元年又在此處建以北澗寺。宋、明留傳的摩崖刻石多達五十餘處。傳為漢神醫董奉設以煉丹的“丹灶”,朱晦翁所書的“石蘿煙月”、陳合“第一小有洞天”、陳省“初有庵”和陳所立等的“三有詩刻”等等,都頗具研究價值。六平山摩崖石刻群,已於1986年列為縣級保護文物。

近年仿照陳省等先人的創意,六平園林已逐步恢復。修築了一千五百多級登山石徑,重建了初有庵、天地四方宇、乾坤一草亭、北澗寺,新辟建了永思亭、松風亭、懷仁橋、聚賢亭、攬勝亭、三清殿和六平勝景牌坊。牌坊在始登山處,有坊聯雲:“鹿屏山麓英才必鐘靈氣,汾陽溪旁桃李正綻芳菲”。由此溯溪而上,溪聲穀響,百鳥和鳴。山巔洞天山鬥,江山全覽。迤東馬埕水庫,波光瀲灩,閩江口雙龜、白犬、五虎風光盡萃眼前。

首石山

西越六平山西北邑之第一高峰大埔尾,即為首石山。山勢高峻兀立,山巔巨岩淩雲,形似巨首,故名首石。石泉旁溢,四顧見水,故又名四水石。石上勒有“躍龍翔風”、“浴日涵天”、“狀元峰”、“步雲梯”等題刻。民間諺雲:“首石雲封,大雨滂沱”。又讖雲“首石山鳴出大魁、十洋成市狀元來”。明季三保駐舟十洋成市,馬鐸李騏相繼掄元,皆成事實,傳為佳話。“首石凝雲”為吳航十二景之一。

首石山南麓有龍臺山。舊志記載:龍臺山“以宋紹興間龍爪樹騰去得名也”。龍臺山宋代畫家陳容墓,是縣級保護文物。龍臺山下,有山形如葫蘆倒地者,是葫蘆山。登是山,廣玉蘭、榕樹、相思樹等風景樹夾道迎風,坡穀龍眼、芭樂等果樹滿目蔥翠。一百三十八級石階層層攀升抵北門公園雄偉壯觀的牌坊。坊牌有聯雲:“園擅古龍台名山附背首石凝雲六平疊翠,地猶拱極門故址迎眸三峰挺秀一塔淩霄。”由此可遠登首石、六平諸山,近游龍峰、法雨、馬王、舍人、普濟諸寺廟,及金鬥銀溪太史泉、長壽泉、青龍井、壬癸石等古跡。

芝山

在縣衙之東,西接汾溪,毗六平山。俗謂山岩觀音像後產紫芝,山以得名。山陽山陰有兩潭,一白龍潭,一祥雲潭。土人嘗于潭側獲卵殼如鬥大,傳潭或有龍居之。邑進士陳大菠在芝山建有益草堂,標有“芝山樓十景”[12]。“益草堂一帶,田皆傍溪,其稻香美勝雕胡故也!”邑人亦留有《汾溪十二景》[13]詩。山麓汾溪水經城池處有太平橋,為縣級保護文物;有觀音寺,舊為光祿大夫王想宅,今已圯。

五馬山

在縣治正南,五峰並峙,勢如奔馬,傳為邑衙案山,又稱三台案。東側為鼇山,峰首如鼇,又名鼇頭山,鼇峰山。上有雞母壑,石勒“鼇頂雲根”四字。雲根鳥瞰攬勝,可全覽六平五馬,三峰一塔,溪山擁甲第,屋甍拱雙江,托起一座生機勃發的城。近年鼇峰山下建有吳航中學和鼇峰小學;五馬山麓建了民生學校和夏威學校,開闢了露天舞場和南山公園。由山腳登山,踏步一百二十四級臺階,即已徜徉于亭臺樓閣和滿園蒼翠中。

塔山

該山有諸多冠名。座處古縣治之南,故稱南山。因山勢回環,上列蘭茗[14]、香界、石林三峰,又稱三峰山。山上有宋古塔及塔坪,故又稱塔山或塔坪山。往昔重九日邑人在此登高,故又名登高山。

塔山面江負城,環繞民居,襟抱平原。高不過數十米,方圓不過百畝地,但突兀域中,氣勢雄峻。

南峰石林建有革命烈士紀念碑、陳亨源墓、印心亭和鄭和公園南山萃秀門坊。坊中聯雲:“古跡溯吳航一塔三峰資勝概,遠洋開海運九州萬國仰先驅”。

中峰香界建有明志亭和長樂設市紀念碑等,紀念碑文褒彰獻資單位與個人芳名。

聖壽寶塔、鄭和史跡陳列館、西山門牌坊均在北峰蘭茗峰上。由井銀池兩折攀登經一百二十八級石階至環山路,再一百二十八級即達塔坪,門坊中聯雲:“首石山鳴樂道連魁甲榜,雙江水滿猶傳七涉重洋”。

塔山四麓,古時東辟有射圃(現為吳航中心小學),西聯城外七境,南接朱子祠,北有營田陳氏宗祠等。

“吳航花作縣,南山鬱蒼蒼”。今日南山(塔山),是長樂各姓人民休閒、健身、遊樂的好去處,也是供來航客旅觀覽、旅遊的重要景區。

鄭和公園

在塔山上,原為南山園林,塔山公園。

南山園林早期開發可溯于唐宋。經宋元祜三年(1088)的拓廓,便初具了規模,辟有勝會堂、九日亭等景觀。紹聖三年至政和七年(1096-1117),南山大興土石,建成了聖壽寶塔。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建有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明永樂宣德年間,鄭和下西洋駐舟師太平港,屢登覽行香,在山上建天妃宮和三清寶殿,修茸聖壽寶塔和塔寺,鑄鐘,立《天妃靈應之記》碑,在南山園林建設史上寫下濃重的一頁。弘治三年(1490),知事潘府改三峰廢寺為南山書院,並立主敬、集義二齋,同時開闢的還有勸農亭、光風霽月亭和鄉賢祠等。封建時代長樂存在棄嬰溺女的陋習,光緒十四年(1888)邑人陳萼芬、陳耕三等鳩資在南山創辦保嬰局。乾隆間移天妃宮於西關外畫眉台臨水處,於舊址開設了吳航書院。

民國二十四年(1935)王伯秋曾辟南山為中正公園,但在景觀上未有新的建樹。七十年代政府征塔山,砌圍牆,建塔山公園。1984年改塔山公園為鄭和公園。

鄭和史跡陳列館

在塔山蘭茗峰東麓。是國內紀念航海家鄭和的重要館所之一。1984年11月鄭和下西洋五百八十周年紀念時動工興建,翌年七月竣工開展。館為雙層宮殿式建築,座西朝東,背負聖壽寶塔,占地三千三百七十八平方米,建築面積一千三百八十七平方米。展品有省級保護文物天妃靈應之記碑(即鄭和碑)、鄭和塑像、鄭和鐘、寶船、航海圖等複製品及字畫、圖片等。為紀念鄭和下西洋五百八十周年而徵集的全國書法作品一百九十多幅,篆刻作品五十七枚,已成為館藏珍品。

聖壽寶塔

矗立於三峰山最高峰蘭茗峰,該塔又稱三峰塔。建於北宋紹聖三年(1096),竣於政和七年(1117)。該塔系仿閣樓式,石構。額鐫“聖壽寶塔”四字,石欄平面八角,塔身八角七層,高二十七點四米。內為拱頂空心室,設曲尺型石階盤旋而上。塔頂葫蘆,轉角力士,環飾飛禽、走獸、花卉等浮雕圖案,簷角挑斗拱,塔壁浮雕現蓮花坐佛。造型生動,風格古樸,雕刻精美,是研究我國古代建設藝術、石雕藝術和塔文化的珍貴實物。1961年 5月被列為第一批省級保護文物。1981年和1998年,又經兩次整修,安裝了避雷針,增補了缺損構件,加固了護欄杆。千年寶塔,雖屢遭雷電、風暴、地震和戰亂的襲擾,迄今仍不屈地昂首藍天。

太平港

原名馬江,是長樂境內最重要河流港道之一。明永樂十一年(1413)鄭和第四次下西洋時,奏請改稱太平港。從狹義上太平港指上下洞江。發源于現玉田鎮大溪赤岩山,經營前洞頭三叉港,分兩支泄流。一支徑向西流至岐頭、營前間注入閩江,稱上港或上洞江;一支東折經龍門、泮野、縣城、裏仁、霞洲,從洋嶼注入琴江,稱下港或下洞江。昔日鄭和出使,雲帆高張,七涉滄溟,“海舟皆泊於此”,可見太平港之闊大。所以從廣義上,馬江、營前港、琴江等涵蓋所及,皆可納入太平港範圍。今日市區西北、西南一以“洲”、“嶼”、“洋”命名的村落、田野均為太平港的遺址。

吳航頭

吳航舊址的通稱,後裏人多稱車船道、道頭或道頭街。陳省《吳航賦》曰:吳航“江滸之津,則有河南、新渡、連江馬頭,乃吳航之舊址”。舊志《吳航頭》:“在縣治馬江舊恩波亭前”。後人或指西關畫眉台天后宮前,今河下街八角亭、西關橋一帶;或雲直達縣衙東下櫓橋一帶。

史載,長樂自春秋起就與造船、航海事結下了不解之緣。

成書于晉太元十九年( 394)的《閩中記》,以及《閩通志》等諸多志書,均確指“吳王夫差嘗略地至此作戰船”。“吳航頭為舊吳王造戰船處”。嗣後又有三國造船之說。鳳凰三年( 274),吳末帝孫皓遣會稽太守郭誕,後又責侍中張浩造船于建安。時長樂屬建安郡,閩他郡志未專載建安作船之事,長樂獨稱吳航。吳航頭之稱或由此而來。

古吳航頭港道開闊,其道頭設有過江渡、鎮渡、馬江渡等渡口。馬江渡,又稱馬渡、臨江渡。宋元枯二年(1087),臨江建有馬江亭,又名臨江館。明隆慶三年(1569)重建時,蓋設了駐節堂(“以便客使駐節”)、“江山一覽”門、“海濱鄒魯”坊等“巍峨峻整”的建築。開平中潭州判官、縣南人陳轉《望江亭》詩雲:“山靄峨峨江岩深,望餘亭影落江心。無風萬里磨平玉,有月千波漾碎金。”萬里千波,舟航鱗集。“自邑達省會,達他郡縣,悉由此渡乘帆往。凡自省會、外他郡人邑者,亦操艇直抵滸登焉”。

民國二十六年,在馬江渡渡頭建木橋,致古渡頭漸淤漸失,漸漸成道成街。但直至五六十年代,這條車船道仍然是長樂至福州等地不可替代的渡頭之一。七十年代營前橋閘建成通車後,吳航渡加速淤塞。八十年代渡頭兩岸修砌了條石護坡,拓建了居民住宅社區、綠化帶、沿江路和跨江橋。此時,一泓小港穿城而過,輕巧龍舟到吳航頭已難以調頭了。

縣署

俗稱縣衙。長樂縣衙在縣泊西隅,資聖溪西,連三台以帶首石,控鶴嶺而襟龍門。

長樂縣治自唐上元時始建縣衙廳事。宋皇枯間,廳西建弦歌堂。熙寧五年,建求誨堂。元枯中,建樂古堂。元至元間,仍舊制重建。嗣後屢經毀圯改建,架構規制大同小異。廳事堂外,還立有儀門、戒石亭、鼓樓,配以穿堂、花廳、幕房、吏舍、獄房,周近另設有縣丞署、主簿署等設施。宋元豐中,直講陳烈在署內望雲軒題聯:“舜日捧來天自闊,漢龍從去雨成霖”。清順治四年(1643)五月,明建國公鄭彩率兵克縣城,縣署毀於兵燹,間權宜修茸。康熙四十八年仍舊制重修,監生陳洪潢助銀四百兩,建廳事。邑歲貢生陳子欽撰有廳事對雲:“堂古瓦稀,賴巨棟屹然,四面海風吹不動;樹深煙渺,幸重門洞若,當頭天日照無私。”乾隆二十二年,知縣賀世駿捐修堂廨、儀門、鼓樓,樹綽楔于戒石亭舊地,外曰“海濱鄒魯”,內曰“百里具瞻”。

帝制推翻之後,民國縣衙改稱縣公署。此時鼓樓與大堂尚存,其餘皆圯。民國二年,設審檢所,以為審判開庭之所。三年,廢審檢所,改為辦事廳。監獄同時改稱為拘留所。十六年,設司法公署,縣知事改稱縣長。

1949年長樂縣解放之後,人民政府接管了縣衙。舊大堂改建為小禮堂。鼓樓及古榕樹被拆除後建了新大門。迄今中國共產黨長樂市委員會、長樂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長樂市人民政府等公共機關仍然設在大院內。

市標

矗立于吳航路與市標路環島中央。造型獨特,“C”為船帆,意寓揚帆啟航;“L”為飛機,象徵淩空騰飛。組合成“CL”是長樂( CHANGLE)拼音縮寫。整體穩固在花崗石基座上,表達了立足長樂依託兩港騰飛遠航的主題。寫實與象徵相結合,把千年古邑與現代化國際空港、海港融為一體,概括地體現長樂特色和優勢。建竣於1994年10月撤縣建市慶典時。

冰心文學館.愛心公園

冰心文學館座落于市區愛心路、朝陽路叉道口環境優美的愛心公園內。占地十二畝,建築面積四千五百平方米。是國內收集和珍藏冰心資料,開展冰心研究的中心。設有展覽廳、陳列室,相配套的多功能廳、中小型會議廳、餐廳和標準客房。館前草坪上的漢白玉群雕《永遠的愛心》,表現了冰心大海和慈母般的偉大愛心。館名由趙朴初題寫。該館是福建省重要的文化標誌性建築景觀之一。整個建築錯落有致,典雅大方,富有閩中建築風格,已被定為涉外旅遊定點單位。為建館而同時辟建的由冰心題名的愛心公園,面積六十五畝,園內綠地、碧水、花壇、林木、曲橋、幽徑相間相聯,與文學館相映相襯,一派和諧優美的園林風光。

學宮

長樂學宮與孔廟(又稱文廟)連設,在縣治前偏東。始建于唐乾符四年( 877)。經過多番傾圯重修重建,舊址上衍化出了長樂師範附小。清同治八年(1869),學宮、文廟周界,北接縣府街,東臨文洽浦,西沿十洋街,南含省牲所(七十年代後為縣酒廠北樓,現已拆除)。大成殿踞中央,東有崇聖殿,奎光閣,西有明倫堂,南有泮池,夫子泉,儀門等建制。光緒三十一年(1905),清廷頒詔“停科舉,廣學校”,縣學遂廢,旋即在明倫堂創設吳航高等小學校。民國時期,數易校名,後改名吳航中心國民學校。抗日戰爭時期,二度淪陷於日偽。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更名城關中心小學,1980年改為長樂師範附屬小學,列省重點小學類,現任校長闌幀章。校內古跡保留至今的有泮池,奎光閣和夫子泉。奎光閣為縣級保護文物。

長樂第一中學位於吳航鎮東北隅,六平山南麓,汾陽溪西畔。依山而建的校舍,掩映在古木花叢中,景色清幽宜人。前身為基督教會教徒識字班,光緒十六年(1890)創建。光緒三十一年(1905)為陶媛女校。民國二十年(1931)與私立長樂格致男校合併,創立私立培青初級中學。抗戰爆發後,1939年遷永泰縣清涼鄉北斗村,與同仁初中聯辦“同培聯中”,1941年遷回長樂。1950年縣人民政府接管各類學校。1951年縣中、培青、建華三校合併,成立長樂初級中學。1952年開辦高中。1954年改稱長樂中學。1957年改現名。1958年成為全省十四所重點中學之一。1998年秋季實施初高中分離,停辦初中部,擴大高中規模。現在校園面積八十餘畝,建築面積二萬四千八百七十平方米。富於時代感的校舍建築,仍保留有陶媛紅磚樓,格致樓、解放樓、和平樓、東風樓、躍進樓等,進人八十年代後已陸續拆除。新建的有教學大樓、校友樓、實驗大樓、行政辦公樓、學生宿舍樓、教師樓等。增拓了田徑場、花園綠化區,環境如畫,引人入勝。

校圖書館藏書七萬冊,實行網路化運作,是省級達標圖書館。實驗大樓多媒體教室、電腦室、語音室,理、化、生實驗室及儀器、標本均按一級標準配置。

百餘年來培養了初、高中學生近三萬名。1977年恢復高考後向大專院校輸送四千五百多名新生。校友英才繼起,專家輩出。其中包括閩中遊擊隊副司令員、首任閩侯專署專員陳亨源,女革命豪傑陳瑞馥,革命烈士陳希孟、陳錦娟,植保專家、博導、九三學社中央常委、福建省主委陳家驊,副省長、教授、茶葉專家陳彬藩等陳姓名人。

長一中及其前身歷任校長中,陳姓校長有陳維漢、陳禮調(代)、陳世平、陳竹(第一副校長,主持校務)、陳讓煊等,現任校長陳惠群。

五賢祠

創於前明。位處九龍山麓。麗東郊,後倚鹿屏,前對鼇峰,左一泓活水,右半畝方塘。舊祀朱熹,故名朱文公祠。正德七年(1512),以朱熹常與邑人黃勉齋、劉存庵、劉在軒、陳自修四人講學,而配祀四先生,故祠以五賢稱之。東有“源頭活水”亭,西有“天光雲影”亭,門匾書“溪山第一”,皆模刻朱子墨蹟。陳大菠、陳省父子等名人多有題記詩詠。大蒗詩雲:“吳航城外晦翁祠,虎踞龍蟠景最奇。千嶂煙火青掩映,九溪雲影碧漣漪。道從孔孟傳心法,學為周程振羽儀。此日登堂拜遺像,泰山喬嶽快瞻依。”另河南奎橋東,康熙年間亦建有朱子祠,乾隆朝移建于河陽。後皆廢圯不存。現正在九龍遺址重建新五賢祠和虞舜堂。

天王寺

在縣西葫蘆山麓。建于唐大中七年( 853)。志載“初有檀木溯流而上,牧童取之,夜半發光”。有裏人夢其木謂“我北方毗沙門天王”,遂舍宅為寺。大中十一年,福建觀察使楊發在寺旁巨岩上書“寒岩”二大字,故寺又名寒岩寺。寺內建有煙蘿亭、望江亭、清心亭、樂壽台、松石峰、枕流軒,供奉有唐代青石雕觀音像。寺周有漁舟晚唱、深溪遠嶺、溪澗深泉、登亭遠眺等景觀。宋、明、清許多名入學士都曾在此留下詩詞佳雜。宋宰相李綱隱居於此賞荔枝,撰《荔枝後賦》。留題奇特的力從刀、枝去木、崗除山頭的“荔支岡”鐫刻三字。天工寺、“寒岩”、“荔支岡”岩刻為縣級保護文物。新近重建了山門、大雄寶殿、觀音閣、天王殿、樂壽台、煙蘿亭等,寺貌一新。

普濟寺

新築於1998年的佛教禪寺。落座葫蘆山,與北門龍峰、舍人、法雨等寺廟緊鄰。現已初具規模,呈恢宏肅穆的寺廟建築群之勢。一進彌勒殿,二進大雄寶殿,三進觀音閣,已基本建竣。“葫蘆山普濟寺”題額,由原中華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大師賜墨。二期工程規劃有鐘鼓樓、弘法樓等。

普濟寺所處之葫蘆山,有火葫蘆之稱。葫蘆倒臥,葫蘆口正對吳航頭八角亭。昔日吳航道頭街多柴排厝,打鐵鋪爐火沖天,易釀火災。忽一日天降壬癸石予葫蘆山,此石恰能生水制火,便成了西門裏的一塊鎮災之寶。現在這塊神奇的壬癸石,恰好落在普濟寺山門前。

天后宮在西關江娥頂畫眉台。原宮在塔山之陽,乾隆二十六年(1761),知縣賀世駿以水神面山非宜,將宮改作書院,移祀天后神於今所,依山遞築,建宮二座,額為“天后宮”,牆嵌“海宴河清”四字,皆青石雕琢。旁築僧舍。咸豐間經重修,至今保存較完好,為縣級保護文物。

汾陽王廟

在縣治東北水關外。開平間,銀青光祿大夫上柱國王想隨從兄審知節度閩都,攝令長樂,奉所祀郭令公而來,宅於芝山之陽,即山北為廟。開平四年( 910),刻本廟碑銘於廡,上廟號“福惠”。曆宋元明清,幾經葺治。乾隆五十九年(1794),大雨,汾陽溪漲,廟宇損壞,裏人重修後座前楹。道光二年(1822),重建大殿。現前殿已改建為汾陽禮堂,後殿建築尚存。

梅峰寺

在東北郊嶺口,梅峰古道北側,額題“梅峰古跡”。寺周曾遍植梅花,景色清麗宜人。清代多次重修,今寺尚存。前有善壇亭,為南北鄉人往來憩息所。迤東南嶺岱村有私立培青初中前身建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的陶媛女校遺址。嶺岱現稱嶺沙,為東關村屬自然村。

梅峰寺西有東華山館,新建於1986年。仿宮殿式建築,飛簷翹角,紅牆琉璃瓦。正殿供奉齊天大聖,殿聯雲:“齊駐華年願與世人同德壽,天開畫境欣看國運永綿長”。據《閩都記》,東華山館,宋開寶元年( 968)肇建。近年海濱詩社、詩詞學會、省市和臺灣詩會等常假此開展聯詠交流活動。

司馬第

在縣治東隅六平門司馬娌。由明萬曆初年陳司馬幼溪創建。是縣城五大官紳府第之一。

幼溪名省,嘉靖進士,曾任嘉靖、隆慶、萬曆三朝諫台禦史職,官至兵部右侍郎。據傳陳省為營建府第,撤遷了周邊民房數十家和建於元至正間的祠山廟。司馬宅第三十六落同日上樑啟本(木+扇),門樓臨街,西聯儒英巷、太平橋、下櫓橋,東通梅峰古道。門樓額橫“司馬第”三大字,左右懸板題:“禮樂常遵東魯,衣冠實出南陽”。內藏三十六落,或四(木+扇)三,或六(木+扇)五,參差有序,落落三落透後,進進角門相通。萬曆十九年(1591)知縣彭晰與為陳省立的“三朝秉憲”匾高懸正廳,此廳板坪下一左一右各鑿金井、銀井一口。下馬道、遊廊、天井、後埕等,通用規格的石板鋪就。庭院深深,花草茂盛。整體建築既雄偉壯觀,又古樸典雅。司馬第現為縣級保護文物。正廳、內廳保存較完整。廊下有一長方形石槽,邊刻“宣和壬寅歲造”六字,是北宋宣和四年(1122)傳留的古物。

觀察第

座落縣衙東南,學宮東側,資聖溪旁。是明萬曆間廣東按察使兵備副使陳複升見庵營建的府第,亦是縣城五大官紳府第之一。

複升字以見,嘉靖進士,積功官至廣東按察使副使。所建府第屬明式建築,六橢五三落透後,大門臨興賢街,額橫“觀察第”三大字,兩邊懸板聯曰:“海天懸一榻,星斗接高樓”。廳、廊、院、廂房皆謹肅玲瓏,典雅宜人。現為縣級保護文物。

長樂市海內外陳氏文化聯誼會

為世界陳氏文化總會長樂市海內外宗親聯誼中心。其中附設的長樂市陳氏史志編纂委員會為長樂市陳氏史志鄉情譜牒編纂工作中心,長樂市陳氏宗祠籌備處為長樂市陳氏宗祠建設籌備工作中心。

聯誼會地處河下街黃金地段,河陽樓十八座,建築面積八百平方米,造價一百一十萬元。1997年由長樂海內外陳氏鄉親、陳姓各鄉村、各支系以及廣大陳氏熱心聯誼者捐資襄建。

1.3 陳氏派宗支系

居航陳姓,據陳省《吳航賦》統列,明代縣城街聯巨室,有陳氏派宗十二支。東隅有藩蘺、國佐、大厝、梅亭等,西隅有土庫、新局、上巷頭、宗玉、宿菌、打銀、水窟、大園等。此外還有縣南諸陳。當時縣南方位,含南門江滸的河南鋪、河南街和金珠壑、龍門、塘池、閘兜、吳厝、窗邊、後山、岱邊等村域。

追溯航城諸陳的肇遷初祖,見諸史籍譜志的,有潁川陳太邱長陳實裔孫陳潤。潤於西晉永嘉年間率屬入閩,擇居岱峰岱陽。岱陽陳是潁川陳入閩入航最早的一支。至五代後唐清泰( 934-936 )中,潤裔孫轉致仕後構小穸于縣南鼇峰。嗣後又有潤裔岱南陳入遷邑東虎埕頂;三桂堂系居郎中山,取青陳遷東關、裏仁等處。

宋開寶(968-976)初,金紫光祿大夫文霸,由閩侯古靈入遷岱陽,其支系分遷縣城,衍發為江山陳、運司前陳、打銀陳等派系。入遷縣南的,還有北宋天禧中褒,其五世孫敘,居邑西,屬宗玉房。以後又陸續分遷西門、崎後、柿牙、利洋、上巷頭、東門嶺口等處。

北宋元佑間(1086—1094),有南坡居士圖裔毅,自石門遷縣東,為大園之鼻祖。嗣後有致一、致常、佐堯、百嘉、百揆、百昌、夢齡、樞、豐、孔鑄、孔碩、景俊、景年、景傑、景仁、子愚、紱、千期、子椿等一大批科甲精英(進士居多),紛遷縣城,發祥於東西兩隅,形成彥碩薈萃的陳姓望族。

二十四郎,佚名,宋初居邑西,官戶曹,為藩蘺陳祖,淳熙進士自強及弟自得以戶曹裔孫居西隅。

南宋紹熙間(1190—1194),理學大家襄八世孫伯震,由侯官入遷長樂,後居東溪上。

石門始祖圖裔孫辰孺,西遷閩縣光俗裏瀛前江墘鋪,成為營陳始祖,有其裔孫著名畫家容、弟珩和子夢齡、夢發等人居邑西隅,為新局陳祖。同為營前裔者,亦有落籍大園派的,如嘉靖進士,倡建營前陳氏宗祠於射圃崎的帷舉,居東隅。宋淳佑四年(1244)至寶佑元年(1253)連捷進士的維善、維嘉、維道三兄弟,由岱陽入遷邑東,衍演了三桂堂、儒英巷、翰林坊等文林佳話。

洪武三年(1370)舉人陳洽祖,嶼頭人,入遷嶺口。洪武中,又有國佐、國珍、國元三兄弟,自古縣入遷邑西,建祠堂于陳家巷。

古縣南陽文海裔陳省,嘉靖間從上舍入遷邑東。

鶴上玉溪裔複升,萬曆四年(1576)親老乞養歸後入遷邑東。

綜上觀之,長樂陳姓入遷縣城者,始於五代後唐,大盛于宋、明,呈與時俱進、人旺氣升之象。部分入居縣城的陳姓族裔,約于明萬曆至清康熙間有過不止一次的聯宗動議,取上洞、下洞兩江匯流于邑西太平港,源遠流長,太平長盛之義,稱族望為雙江,改邑東宋建的三桂堂為雙江陳氏宗祠,俗稱溪下祠。

清順治、康熙間,海氛不靖,遷界禁海,沿海金峰、潭頭、梅花、湖南、江田、松下等鄉,特別是濱海或近海的澤裏、文石、嶺南、阜山、厚福、壺井、漳阪、江田、松下等許多鄉村百姓,被迫內遷,一部分便定居縣城東西兩隅。其中有鶴上資始裔利事,約于雍正元年(1723),入遷東門內上司馬尾門廳,為玉溪陳邑東始祖;同時入遷的還有利強、利抱、利壯、貞寵、丕楊、恒潮等。嘉慶中人遷者,有茂明等;入遷西隅的,分居於河下、西關、岐後、裏仁等處。

歷經數百千年分化徙遷,待全市陳姓各派宗支系、各鎮鄉村居以空前的規模再次聯宗吳航,創立長樂市海內外陳氏文化聯誼會,共襄興建陳氏祠堂虞舜堂,時序已是二十世紀二十一世紀之交了。陳姓各宗支,人口進城絡繹不絕,與日俱增。落籍于吳航的陳姓裔孫,幾乎遍播於所有街巷村居以及新崛起的生活社區內,真可謂百川歸海,千派同宗,萬脈齊輝。

 

 1. 4 陳氏名錄(一)

打開吳航陳氏人物譜,各系人才薈萃,俊彥竟呈。或名宦良臣,或名儒循績,或文苑方技,或忠義節概,或義行隱逸,皆不乏卓著者稱于時傳於世。今收錄如次。

褒  字子楷。北宋天禧中,自閩縣古靈遷縣南。

毅  字子中,溥子。自石門遷居縣東。年甫弱冠,即負文名。北宋治平二年乙巳(1065)進士,拜監察禦史。憤青苗法之弊,贊監門鄭俠上流民圖,忤荊公安石,五遷知賀州。元佑間,疏資聖溪,建下櫓橋。

致常 毅從侄。西隅人。性至孝,父歿,結廬墓側,累征孝廉不起,嘗曰:“弟致一倘為吾皇施德惠,兒百嘉倘為吾皇樹幹城,吾願畢矣。”

致一 字貫道,致常弟,毅從侄。邑東興賢坊人。少穎悟,為文平淡和鬯,官奉議郎,知臨安府鹽官少尹。登宣和六年甲辰(1124)進士,提舉廣東茶鹽,終朝散大夫。罷官歸,撰家乘,創祖祠。

佐堯 字朝弼,籍三溪,致一從弟。紹興五年乙卯(1135)進士。朝散郎,建安知縣,廣州通判。嘗應族兄榮先之請撰重修石門寺碑記。

百嘉 字汝亨,致常子,居縣東。性慷慨忠勇,紹興中,破金師,平凶盜,以軍功升吉州太和縣西平山都巡檢。積勞卒于伍。土人祀之,寶慶二年敕賜忠通廟。子千期,師五峰,世稱名儒。

夢齡 字彭年,致一曾孫。隆興元年癸未(1163)進士。南外宗教授,青海節度判官

百揆 字汝宅,致—子。乾道八年壬辰(1172)進士。新州教授。

百昌 字汝京,致一子。乾道八年與百揆同榜進士。英德府僉判。

樞  字周之,佐堯侄。淳熙二年乙未(1175)進士。禦史裏行。

孔鑄 字子冶,夢齡長子。淳熙二年特奏名。主簿。

孔頡 字子照,夢齡次子。淳熙四年特奏名。宗學教授。

豐  字道卿,樞侄。淳熙五年戊戌(1178)進士。衢州府判,朝散郎。

自強 字勉之。二十四郎戶曹裔,藩籬陳。淳熙五年戊戌(1178)進士。慶元初以曾為權相韓伲胄童蒙師,累擢右正言諫議大夫,禦史中丞、右丞相,顯貴無比。事朝韓氏,每以恩主尊之,朝野鄙之。伲胄既誅,詔責自強阿附充位,貶雷州,死於貶所。事詳《宋史》。傳其衣冠歸葬北門頂月樓裏山,世稱“白衣宰相”。解放初墓毀:出土壽山石俑數十件。

自得 字資之,自強弟。西隅人。淳熙五年特奏名。

謙厚 字叔賓,河南鋪人。淳熙十一年特奏名。

景俊 字有卿,佐堯孫。淳熙十六年己酉(1189)試中刑法進士出身,官奉直大夫,大理寺少卿。

景年 字道卿,佐堯孫。紹熙四年癸醜(1193)進士。吏部架閣。

景傑 字甫卿,佐堯孫。慶元間江南漕貢嘗創三溪下橋首廟,與二郎龍門高繼昌姻親,為往來方便,建龍門鄉口豸橋,又鋪龍門渡頭石橋路。

士顯 字元昭,自強侄。慶元二年特奏名。

起光 字振卿,河南鋪人。慶元五年己未(1199)進士。

俞  字維順,岱陽宋霖族侄,寓閩縣。嘉泰二年壬戌(1202)進士。大常博士。以文學德行祀鄉賢祠。

世  嘉泰二年壬戌(1202)進士。官至監丞。

景仁 字春卿,致一孫。嘉定元年戊辰(1208)進士。江西安撫司參議,朝散大夫。

複  字明複,縣東人。嘉定元年特奏名。

子愚 字若愚,豐子。嘉定四年辛未(1211)進士。知營道縣,清操自勵,卒官,囊無一錢,真西山周其歸櫬。

子震 字東卿,嘉定七年甲戌(1214)進士。

子誠 字若虛,嘉定十三年庚辰(1220)進士。官朝議大夫,賜紫金魚袋。

紱  名子紱,字若悔,樞孫,子愚侄,真弟,貫汀州。寶慶二年丙戌(1226)進士。調贛州興國縣尉,改泰寧主簿。滯貧十年,泉州守李韶以攝局招,廣東轉運司黃樸以郡椽辟,皆辭不往。轉韶州司廣兼司法,以廉平稱。攝知仁化縣,移攝樂昌,祀周敦頤及程顥、程頤、朱子於學,士經指授者多所成就。再調提刑司幹辦公事,薦知惠安縣。

文新 字德益。寶慶二年丙戌(1226)進士。

子繹 字若圃,縣東人。紹定二年己醜(1229)進士。

子椿 字若彭,號良牧,致一孫。初應童子科。紹定五年壬辰(1232)進士。邵武通判,英德知府,朝散大夫。

實  字光仲,文新子。端平二年乙未(1235)進士。

容  字公儲,自號所齋,又著所翁,西隅人。少負奇氣,長資才幹。端平二年乙未(1235)進士,曆官司平陽縣知縣、臨扛軍通判,國子監主簿,至朝散大夫。為人耿挺不阿,權相賈似道欲羅置幕下,容酒酣輒卑侮之。出知興化軍。寶佑中,辭官歸。工詩,詩文豪壯,尤擅畫龍。所繪之龍,孔武雄奇,動感極強。其畫龍的絕處、怪處在于每醉餘大叫,脫巾濡墨,信手塗鴉,潑墨成雲,噴水成霧,盡得變化之神妙。間作松竹鶴,偶亦畫虎。垂老筆力簡易精妙。世稱所翁龍、所翁鶴、所翁竹。人得之,珍若拱璧。嘗修葺先世江天樓觀瀾軒于雙江畔,為讀書之所。景定中,常與假歸裏居的學士陳合、太博陳俞,徜徉山水,文酒詩會,過從甚密。卒葬縣衙後菊花心。墓碑“所齋”二字為其自書。為縣級保護文物。

   陳容傳世作品,清內府舊藏《九龍圖卷》、《六龍圖卷》、《霖雨圖》等。《霖雨圖》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六龍圖卷》藏廣東省博物館,署款所翁作的題畫龍:“扶河漢,觸華嵩,普厥施,收成功,騎元氣,遊太空”。是難得的巨幅傳世真跡。《九龍圖卷》現藏美國波士頓博物館。縣誌存有《明太祖題宋陳容九龍圖贊》。

珩  一作桁,字用行,號此山。容弟(一說侄)。官至朝請郎。善畫龍,並擅作水墨枯荷、折葦、墨竹、蟲魚、蟹鵲,極有生意,聲譽不亞于容。作品見於著錄者有《荷葉戲魚圖》、《新竹圖》等。

知章 字華叟,伯震子。淳佑元年辛醜(1241)進士。

夢麟 《吳航賦》注作夢鳳,字以仁,所翁容子,淳佑十年庚戌(1250)進士,文林郎,國子監正,福建都監。

夢發 字以道,所翁容次子,寶佑元年癸醜(1253)進士,官隆興府通判,朝散大夫。

子沖 字若仲,縣東人。淳佑十年庚戌(1250)進士。文林郎。

合  字維善,號中山,東隅人,貫岱邊。淳佑四年甲辰(1244)進士。淳佑中,拜翰林學士、國子祭酒、工部尚書、同僉樞密院事,一時敕諭、制冊皆出其手,儕輩鹹服其能。後坐廖瑩中事免官歸裏。官終宣奉大夫、資政殿學士。合為六平山開山初祖,嘗啟溪山泉石之勝,營造天地四方宇。與太博陳俞、所翁陳容相投契,常優遊陶情于六平山水間,並寓居於邑東隅(今東關街儒英巷)。卒諡文惠,葬於光俗裏唐官山(今屬營前鎮長限村)。其手書“第一小有洞天”,筆力流暢,字跡至今猶存。為縣級保護文物。

剛翁 字維嘉,合兄。寶佑元年癸醜(1253)進士,官至判院南劍州,朝散大夫。墓在二都龍門三墩山。

誼  字維道,淳佑四年與兄合同榜進士,上疏養親,授新班教授。

   維嘉、維善、維道兄弟繼美,裏人稱羨,有司為立翰林坊,所居巷為“儒英巷”,所聚堂為“三桂堂”,理宗御賜“三桂堂”匾。儒英第有聯雲:“金枝玉葉世裔,青燈黃卷名家”。其父森字簡齋,墓在較場金珠壑獅公寺後。碑久無存。道光間,裏人掘土得石碣。上書:“陳洽、陳剛翁、陳誼葬父簡齋公妣林安人於此山。千百年後,見此石者煩為修築”。咸豐八年,裔孫鴻灝重修。

間  西隅河南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特奏名。從政郎。

敘  字誠中,褒五世孫,舉端平進士,居邑西。其族裔于萬曆中建宗玉支祠於邑西九德坊右,俗稱宗玉房。

俞  字伯俞,號草亭,縣東人。寶佑四年丙辰(1256)進士,官太博。景定四年,建乾坤一草亭于六平山,鄉人呼其地為太博山。時與陳合、陳容等人詩酒為樂,常優遊嘯傲於山水之間。

和  字叔仁,西隅人。世居古縣,數傳至和,始立世系,景定間錄官。為國佐陳初祖。

國佐 名回翁,元至正中錄官,同兄國珍、國元自古縣遷居邑西。兄弟孝友,善治家。田連阡陌,富甲一方。明洪武中,建祠堂于西隅陳家巷。永樂中國珍長子文忠,分新厝房;次子文麟,分清泰房。弘治中,國佐裔孫壽,分官賢房;壽弟瑰長子祥居岱嶺,分岱嶺房,季子禮,分恩波房。至萬曆中國佐各房聯宗雙江,祠堂改稱國佐支祠,俗稱雙江陳國佐祠。

洽祖 字伯禮,嶺口人,貫嶼頭。洪武三年開科舉人,官長洲知縣。

宏道 字廷用,號艾奄,國佐孫。洪武十八年,以儒士薦湯陰知縣。工詩,與同窗舉子王錫、儒生陳夔、陳汶輩,均以詩文鳴于時。

震  字敬修,西隅人。洪武二十年舉人。靖江王府教授,改金華府教授。有《題陳中山族諧》詩。

灌  字士默,東隅人。洪武二十年舉人。德慶知州。

京  字叔亮,西隅河南鋪人。洪武二十六年舉人。國子助教。

議  字士宜,東隅翰林坊人。洪武三十一年以明經薦翰林院檢討。

昌  字叔能,西隅人。土庫之祖。由歲貢永樂九年應天經魁第二名。西安教諭。

灝  原名鎬,字季周或作繼周,號松坡,縣西人。永樂十五年舉人。初訓導松陽,改封川,嘗主修《封川縣誌》。後以治績擢交趾道監察禦史,疏劾中官奸貪置於法。以僉事督學山西,轉陝西按察使,致仕。父汝恭,贈監察禦史。新局陳容之後。

吳  字盂高,西隅人。宣德元年舉人。鄆城教諭。

贊  字日襄,東隅人。弘治十七年舉人。海陽教諭。

镟  字孔璧,西隅人。宣德四年舉人,官甯府長史,進階朝列大夫。上巷頭之祖。

敦  字則禮,東隅人。宣德十年舉人。定海教渝。

漩  字叔源,西隅人。正統三年舉人,雩都縣教諭。

希孟 字養浩,西隅人。正統三年舉人,丹徒縣知縣。

德成 字敬夫,西隅人。河南打銀之祖。天順六年舉人,官羅田縣知縣。平居孝友,為政清廉,告養親歸,人稱其恬退。

景淮 字景清,西隅人。正德五年舉人。長清教諭。

良珍 字聘之,東隅人,藩離之祖。正德十二年丁醜(1517)進士,官南京戶部主事員外郎。父球,贈戶部主事。

朝慶 字孝卿,號梅亭,東隅人。嘉靖元年舉人,官安仁縣令。

夢雷 字有震,號後溪,東隅人,大厝裔。以儒士中嘉靖二十二年舉人,永康知縣,建水知州,官止瓊州府同知,榮府長史。在永康多惠政,有甘棠遺詠。在瓊州有撫亂功,海忠介公為之傳。

惟舉 宇直夫,號六溪,營前裔,大園派。東隅人。嘉靖二十六年丁未(1547)進士,授浙江錢塘知縣。廉介自矢,擢戶部江西司主事。倭禍熾,奉敕出督浙江軍餉,善理錢谷,供應軍需以時。積功累官至江西按察司副使、廣東參政。嘗修營田陳氏族譜,建營前陳氏宗祠於射圃崎。卒葬上湖吳墩厝。父景才,贈戶部郎中。

夢旭 良珍子。隆慶元年由府學貢。昌化知縣。

安  字勉夫,號一松,西隅上巷頭人。嘉靖三十四年領鄉薦,為衡陽令。質直剛方,不能阿媚。衡山黃禦史按浙還,過其邑,苞苴甚盛,以屬吏禮淩視之。安不能平,發其篋,黃白充韌,遂以狀聞,即棄官去,禦史亦坐是落職。

鴻漸 字順羽,號於逵,西隅人,土庫陳昌之孫。嘉靖四十三年經魁,官肇慶府知府。醇謹溫厚,所至能宜其民。父鎮,贈廣州府同知。

複升 字以見,號見庵。嘉靖三十五年丙辰(1556)進士,授廣東潮州府推官,調戶部雲南司主事,轉河南司郎中。萬曆初,擢廣州知府。議增築珠崖土堡防倭,積功官至廣東按察司副使,分巡海南道兵備副使。萬曆四年以親老乞養歸,時年四十五。嘗建玉溪陳宗祠於雲洞下,並續修玉溪陳氏族譜。新居府第在文廟東側資聖溪東,後人稱“觀察第”,為縣級保護文物。萬曆三十六年卒於家,享壽七十六。墓葬雲路四明山燕窩裏。

思中 複升子。中書舍人。

省  字孔震,號幼溪,大濩子。博學多才,工詩文。嘉靖間從古槐遷居邑東。嘉靖三十八年己未(1559)連捷成進士,授浙扛金華府推官,善析獄,多所平反。遷山西道監察禦史,出巡山海關。隆慶間,擢大理寺少卿,僉都禦史。萬曆元年以才幹器識,為大學士張居正所器重,擢監察院右副都禦史,出為湖廣巡撫。平苗亂,晉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禦史。立朝敢言,風裁凜然,切中時弊。萬曆十一年春,諫台言公為江陵所用,且巡撫其鄉,劾罷之。歸途道武夷,築室於雲窠。歸裏,營造六平山小有洞天諸勝,種樹結庵,摩崖刻石,稱一方之勝。又建南陽陳氏支祠於邑東,續修南陽陳氏族譜。居林下凡三十年,往返于吳航、武夷之間,窮搜山水之奇,足跡所至,多留題詠摩崖。所居府第在邑東,後人稱司馬第。著有《幼溪集》四卷、《武夷集》四卷、《得間子》四卷和《老子疏因》。錄入縣誌的有《三清殿祝聖道場記》、《小有天記》、《松下觀海記》和《吳航賦》以及《遊朝元觀》、《秀峰》、《石人峰》、《破潭》、《豸石》、《紗帽山》等詩作。

所立 初名長浚,字以哲,一字敬貽,號如有生,又號黃庭山人,少司馬省子。萬曆丙子舉人,曆淮安同知,擢永平府,終貴州兵備副使。雅尚經術,集諸生較文藝,終日不倦。肥漆水漲,障城築磚堤,裁蓮芰,以資民利。承乃父志,續營六平山,遂成景觀。摩崖多出其手,至今留存數十處。

長源 陳省仲子。將取閩縣大參北塘仲女林氏菜姐,歲丙子,長源夭,菜姐以死自誓。欲奔喪,司馬止之。有慰解之者,輒艴然曰:“五齡締盟,今幾年矣,禽獸之行,吾不為也。”丁醜,急欲歸陳守長源之喪,司馬複止之,女撫膺大慟,遂絕粒死。永訣時,猶囑父母曰:“兒當歸長樂”。紳衿為詩歌以詠歎之,鄭恭介為之序。司馬迎其喪與長源合葬。

守瓚 東隅人。天啟元年恩貢。,臨淮知縣。

守泰 字而一,西隅人。一門孝友,樂善好施。壽百歲,五代同堂。康熙七年舉鄉飲介賓,方伯楊遷耀旌曰“五世德星”,知縣陳諧顏曰“百歲翁”。弟知希,順治初,辟授廣東曲江令。子善聘,年亦八十六,並舉賓筵。

繼嗣 字亨達,一字玉瓚,邑諸生。輕財好義。設家塾,生徒來學輒資膏夥。假親鄰以屋,並周其匱乏,死則為之殯葬。見逋糧者屢受棰楚,即未謀面,亦代輸納。以子天立贈文林郎。同裏陳爾枝,捐書田為子姓延師肄業膏夥,又置祭田以備蒸嘗。立家規二十則,俾子孫世守之。

天立 字利震,號英侯,繼嗣子,複升元孫。康熙十九年舉人。初任大名令,緩徵恤刑,民德之,為立生祠。以親老乞養歸,送者數百里。丁憂,服闕,補涇縣,政如大名。歲饑,捐廉煮粥,以賑貧乏。大水漂骸以千計,立義塚瘞之。複捐築河堤,水患以息,旋病卒於官。

文川 字丕濟,東隅人。性耿介而心仁慈。有柯姓者,因案株累,將賣幼子償訟費,文川為還其債;又有李姓者,被誣命案,窮迫鬻女,文川借首飾質當與之贖回。嘗檢舊篋,得先人所遺票項十余紙,文川為免爭訟之害盡焚之。年八十五,夫婦齊眉。子承建、承燦,均年登古稀。

承興 祖丕文。幼失怙,家貧,兄弟承興、承珠俱生有至性。以母早孀苦節,竭力孝養。承珠待兄弟尤友愛,兄承興乏嗣,以長子修為兄後,弟承彩早世,撫遺孤如己子。人稱其孝友萃于一門。承興、承珠均以修貴,贈奉政大夫、廣西荔浦縣知縣。承彩以侄修贈奉政大夫。丕文以孫修贈奉政大夫。

極  字式建,西隅人。乾隆二十一年武舉。

典光 字式焰,西隅人。乾隆二十四年武舉。

捷登 字承科,一字書岩,東隅人。乾隆四十二年舉人。歷任內鄉、延津知縣。蒞事簡,愛民誠,治獄平恕。以掛議赴部引見,卒於寓。

逢奏 字利時,一字捷堂,東隅人。乾隆四十五年武舉。同安千總。

良瑚 字丕端,一字木華,東隅人。乾隆五十一年舉人。

居仁 西隅人。精歧黃術,診脈能知數年前病源,決數年後生死。多起死回生,活人甚眾。乾隆中以醫術名于時,人以盧扁稱之。

有涵 字丕泳,一字液波,東隅人。少讀書,精楷法,晚尤蒼勁。性謙讓,與人交,和易有禮,雖三尺童子不狎也。家故饒,好周恤,乾隆六十年,邑大饑,散錢賑乏,全活甚多。道光十三年又饑,首倡平糶,時家已乏穀,轉稱貸以濟焉。曾侶修九都桃枝湖,人食其利。稱為長厚君子。子九人,孫曾林立。多習儒業,有聲名庠序間。祖大紫,宇茂東,一字望來,父恒智,字於仁,一字葵圃。嘉慶元年,同贈儒林郎,直隸州州同。

捷鑾 字義挺,東隅人。嘉慶三年武舉,經魁。子連標,字方能,武生,彭湖遊擊。

三陽 字義允,東隅人。嘉慶十八年武舉。

龍章 字承波,東隅人。嘉慶二十一年武舉。

盛世 字康勉,一字西河,西隅人。例貢生。以善賈起家。好施與,尤篤友愛。兄弟貧乏者,贍之;諸侄無力娶婦者,資之。道光初,偕侄逢韶捐貲四百貫,重建祖堂,祀支祖,左右房屋,盡以居族屬之貧者。常課子侄曰:“種德勝積業,宜儉不宜吝。莫貪意外財,莫傷手足義。汝曹勖之。”卒年六十六。

良琨 字丕容,號南金,又號嘯岩,邑增生。明觀察見庵裔。篤學工文,譽重詞壇。邑侯賀世駿聘分修縣誌。孫侯岳薦主河陽書舍講席。有《冰壺詩集》四卷。子觀瀾。

   良琨以苦學致病瘵。觀瀾寢食不自安。父歿,哀毀骨立。侄肇經,幼孤貧不能讀,觀瀾罄所積,為備脯資,俾卒業成諸生,壯為授室。

鳴霄 字解勉,西隅人。幼失恃,哀毀備至。父方振,治家嚴,不如指者鞭撻不少貸。鳴霄先意承志,獨得歡心。侍父病,衣不解帶者數月。素經商,得贏必歸兄,不私一錢。年四十以積勞卒。同治六年建坊,祀於祠。

尚沫 東隅人。性孝友。幼知禮讓,不與諸兒戲,人詰之,笑日:“恐致口角,辱及父兄耳”。年十六,父病篤,祈天減算,乞延父命。父卒,裒毀逾常。事母尤謹。與兩兄聚一堂,怡怡如也。因顏所居日“怡怡室”。年二十六,以苦讀攖瘵疾。

聲琚 字瓊勉,西隅人。早歲失怙恃,與兄同灶,四十餘年無間言。改建宗祠,修築祖墓,輒獨任其勞,尤不惜捐資以倡。經理吳航書院,款目支應無缺。凡育嬰、助葬諸善舉,皆踴躍襄事焉。

修  號潛侯,承珠子,西隅人。光緒十五年大挑一等,曆官廣西荔浦知縣、河池州知州,藤縣知縣,甲午、辛醜兩科,廣西鄉試同考官。民國六年縣誌協修。

光鬥 字芝生,先世鶴上人,乙太高祖西疇讓產,遷居邑東隅。曾祖有灃,字丕芑,以曾孫光鬥、光曾誥贈朝議大夫、資政大夫。祖敬熙,字緝,以孫光鬥、光曾誥贈朝議大夫,資政大夫。父椿壽,字鶴肪,績學,有鄉望,廩貢生,以子光鬥、光曾誥贈朝議大夫、資政大夫。光鬥生而穎異,年十二,有業灰瓦者,為占駢語雲:“百煉文章,質存太素;萬家覆被,道合彼蒼。”識者覘其不凡。事親孝,歲大比,假館省垣,聞父病馳歸,不解衣帶者數月。邑艱醫,慨然曰:“人子不可不知醫”。發《內經》讀之,得神解,遂精於醫。試期迫,父促人闈,不忍違去,乃佯治考篋,匿外舍,理醫藥無間。光緒五年以第二人舉于鄉,主將樂講席。甲申,法夷犯閩海,將軍穆圖善督師長門,延參戎幄,優饋膏秣不受,請以客備顧問。麾下望丰采爭結納,少所延接,然有才必密啟之。有商舶誤犯海禁,軍吏捕將駢誅,悉白出之,其人感激致厚饋,麾斥令去。初穆擬專牘薦大用,以無功辭。軍務竣,保知縣。穆內召,陰為治裝,要同行,強其出山。宦鄂四年,不衙參,上渤禮遇異于僚屬。日以刪文授經為事,有諷之,輒謝曰:“余以宦遊耳。”性慷慨,居無儋石,嘗措巨金為人了官虧,不責償。有故宦貧不能歸柩眷者,佽助之。時張之洞督鄂,患頭風,召醫立方,疑未服;再召,謝去,謂人曰:“醫雖小道,吾不能枉己徇長官,為進身階。且濟物何必在官?”遂拂衣歸。學不務口耳出處,以道自任。淹貫經傳,有創解,尤善言《易》,於《河圖》、《洛書》深有心得。講論能析精微。不欲以文人名,有所構,隨即散棄,子侄生徒求零稿不得也。尤不喜以醫名,噓枯起瘠若桴鼓,無成法,世人終不知其祖也。

松年 字承儀.一字鶴卿,東隅人。咸豐五年舉入。

良驥 字尚德,一字天閑,東隅人。咸豐九年舉人。

仁詔 字崇丹,東隅人。邑庠生。性仁厚,好施與。精通醫術。光緒五年秋,時疫盛行,投以劑,輒見效。有窮孀子甫六齡,霍亂垂危,診之並給丹藥,病尋愈。著有各種醫解,藏於家。

祁選 字季青,東隅人。光緒五年舉人。

應奇 字周臣,東隅人。光緒五年舉人。廣西知縣。

迪鼎 字理齋,西隅人。光緒間諸生,精篆隸鐵筆,尤善畫墨竹,風、晴、雨、露,各極其態。自題墨竹詩雲:“富貴何須羨牡丹,琅軒日日報平安,瀟湘秀氣知多少,卻喜清陰耐歲寒。”子英,承家學,亦以墨竹篆隸名。自署恩波小癡子,又署晚香後人,居曰松哦山館。

孚  字尚檉,號秀臬,邑東隅玉溪陳裔。少孤,事母孝,朝夕依膝下,食必親饋,寢必親視,事無巨細必稟命而行。課徒多所成就。吳航主講鄭元模贈以句雲:“秘書尉通經孝老母(尊母命),太邱長化俗聚賢人”。光緒四年修遷邑東始祖利事派世譜至三十三世。

保棠 字潛庵,號伯南,光斗子。光緒十九年舉人,署河南陝州知州,汝甯府知府,民國五年,經安徽巡按使李兆琛保准,以簡任職存記。六年協纂民國長樂縣誌。八年北上任海軍部秘書。工書法,善詩文。嘗與劉炳南、蔣逢午、劉仲珊輩創鞠社于汾陽王廟,唱和其中,並為撰社序。有囊山樓詩文集傳世。民國二十一年秋,縣十三鄉民變遭海軍陸戰隊清剿,保棠憤而賦蓮柄港長歌哀之。二十二年病逝北平,享壽六十二。子萬煦,燕京大學畢業,曾任中國科學院編輯組編譯。

耕三 號灌佘,東隅人。光緒二十四年戊戌(1898)進士。安徽五河知縣。

彪  東隅人,長福營把總。子金鳳,武生,長福營把總。

聘  字茂登,西隅人。陝西路陽營參將。

金鑾 字諸直,一字紫嵐,興化營把總,賞戴藍翎,汀州營千總,羅源、興化守備,同安灌口都司,陸路提標遊擊。父騰蛟字道俊,一字偉齋,道光十五年,贈武德騎尉,咸豐元年,贈昭武都尉。兄金堂,字諸滿,道光十五年封武德騎尉。

慶平 字永述,號怡堂。邑東,玉溪裔。光緒八年以童生考人馬江船政前學堂製造班,專習法語及造船專業。畢業後公費留學法國,人巴黎法工部製造書院及巴黎高等橋樑公路工程學院,習製造及河道管理、鐵路建築工程專業。1890年畢業回國,供職船政局工程處。後受聘任蘆漢鐵路總工程師,主持籌建工程。1906年 3月,鐵路全線通車,正式命名為京漢鐵路。其設計、成本、工期均為中外建築業專家學者所注目。慶平負才幹,學有專長,精通洋務,惜未竟其才。年未五十病故。陳閣學寶琛有聯挽之:“學為世用,而壽限之;老不任事,惟靈相我”

保焯 字謙丞,或署見誠,邑東玉溪裔。遊學日本,入早稻田大學攻法政。歸國後任福建法政學校教授、省高等檢察廳檢察長等職。民國初與山長劉炳南、廩貢蔣天開、附貢鄭以超諸詩彥組汾溪鞠社詩局;二十七年,與林冠人等組辦“吳航抗社”,現存有《晚香吟集》一冊。其時入鞠社者,還有舉人戟軒壽臧、庠生翥丹鳴岐、增貢仲翼光輔、緝臣光熙等人。保焯子萬瑾,民國間曾任寧洋縣、尤溪縣縣長。

振椿 字崇梁,號壽庵,邑東人。精醫術,性仁厚。邑瘟疫流行,施藥鄉里,活人甚多。創壽林春藥圃,精製九散丹膏甲吳航。

崇異 名光晉,邑東人。少穎異。承先志善理財,遂家道中興,置產丕滿厝。掌理隆源錢莊。族兄阜生委以重任,後共創東升錢莊、山海漁牙於河下街,為邑中商業之核心。並信貸農工,扶植漁業。為人精明謙和,平易近人。望重鄉閭。孫曾林立,多有成就。

永祥 宇崇瑞,號光祥,邑東人。幼讀家塾,及長隨父學貿易于祖創河下街彩記海產稅牙,旋被任掌盤,後商號易名合和漁牙,主任經理數十載。生平熱愛公益事業,孚于人望。民國間河下街真武廟火災,禍及數十家,崇瑞與地方士紳商謀重建,使廟宇殿堂煥然一新。

調農 字孝豐,號莘野,邑東人。保定軍官學校第三期畢業,歷任國民北伐軍營長、參謀處長、高級參謀、福建省公路局局長、省參議員、省抗敵後援會科長、省鹽政黨辦中央制憲國民代表、國民黨中央農民代表、長樂縣參議會議長等職。

保俊 原名保浚,字翊舜。邑東人。福建省法政學校畢業,民國六年東渡日本,專攻政治法律,獲法律學士學位。回國後任省高等檢察廳檢察官、壽甯縣縣長等職。

寶輝 字孝光,號葆恢。邑東人。九歲喪父,家貧采樵事母。立志從商。十六歲入承文典當鋪學藝。學成自創商鋪。民國六年始,先後在城廂開設春成估衣店、綢布莊、染坊、金銀鋪,並與人合夥開設大興米廠、天寶樓金鋪。爾後並發展到福州。與族兄調農合股辦瑞成當鋪、慶春茶行。又與友人合辦友德鋸柴廠、木材行等。熱心地方公益事業,為建立河金救火會創始人之一。抗戰時期為長樂抗戰後援會委員,並曾任地方慈善會委員,辦理施藥、施茶、施棺、渡歲等事宜,修浚西關柿浦河,重建保生廟。

斆耿 字緝臣,字超育,壽臧弟。烏山師範學堂畢業,歷任校長、教育局督學、視學,福州警察局秘書等職。子增藩,媳林葆文,均以教育世其家。長孫家驊。

已收輯到的長樂縣陳氏古代人名錄,部分村籍未明者,暫列本節。

彝  字宗器,同仁裏人,貫莆田。宋淳化三年壬辰( 992)進士。官主部,贈承事郎。

諤  字弱翁,通志作陳鍔。元符三年庚辰(1100)進士。官直秘閣。

景先 政和五年特奏名。

宗禮 字夢旦。宣和六年甲辰(1124)進士。迪功郎。

嘉績 紹興十二年特奏名。

思文 字公渙。紹興十八年戊辰(1148)進士。承議郎,峽州僉判。

摹  字宏遠,思文侄。紹興二十四年甲戌(1154)進士。省元宣教郎,本路主管帳司文字。

用元 字景亨,誥孫。淳熙五年戊戌(1178)進士。

綱  字公紀。淳熙五年戊戌(1178)進士。

絢  字實卿,思文侄孫。淳熙五年戊戌(1178)進士。增城知縣。

可行 字允功。淳熙八年辛醜(1181)進士。

宋烈 字鼎卿。淳熙十四年丁未(1187)進士。朝散郎,壽州判。

曄  字日華。慶元初,知汀州事。為治精明。以郡帑錢二百貫助學,又以隸官田百畝充諸生廩餼。減戶口食鹽價。作義塚,掩遺骼無歸者。汀俗尚鬼信巫,嘩嚴禁之,俗遂丕變。

映  曄弟。慶元初,知汀州事。為政一守其兄之法。首蠲積逋,減徭役。蓋五營屋千餘間,甃清流路百四十餘裏。嘗創橋于南山高灘角,至映方畢工,郡人因以“棠棣”匾之。秩滿,皆遷廣東憲。

間  紹興二十四年特奏名。從政郎,激賞軍。

孔碩 受業于朱子,官婺州司戶參軍。累遷至尚書郎。

公亮 字欽甫。乾道八年王辰(1172)進士。

萬  字亮公。淳熙二年乙未(1175)進士。

涇  字正仲,萬侄,貫台州,居長樂。紹熙六年庚戌(1190)進士。

有聲 字廣宗。嘉定元年戊辰(1208)進士。尉上高時,歲豐訟簡,吏民安之。前此,邑士罕知聲律,有聲選詩賦百餘篇,教以體裁。上高詞賦,遂甲他邑。

秉碩 嘉定元年戊辰(1208)武進士。

栗  字莊叔,涇子,後遷居閩縣。嘉定十年丁醜(1217)進士。

玨  字君實。嘉定十年特奏名。

逢寅 字必發。嘉定十六年癸未(1223)進士。有文名。授浦城簿,孳孳職守,垂代,仍朝夕蒞事若始至然。浦城簿廳自南渡後無題名,逢寅始為之。

自立 紹定二年特奏名。

春伯 嘉熙二年特奏名。

德明 字照叟。淳佑元年特奏名。

子炎 字若師。淳佑元年特奏名。

立  字禮甫。淳佑七年特奏名。承直郎。

獻  字翼叟。淳佑七年丁未(1247)進士。

子繼 淳佑十年特奏名。

士行 字君杆。淳佑十年特奏名。承信郎,房陵東尉。

東二 景定三年壬戌(1262)進士。

天冀 通志作天驥。咸淳元年乙丑(1265)進士。江州教授。

春  鹹淳三年特奏名。官監察禦史,右正言。以端直嚴重稱于時。

茂英 元至治元年舉人。朝散大夫,知軍州事。

天惠 天曆三年舉人。賢良舉漳州提領。

仲文 字奎甫。元至正末,隱居不仕。嗜學能詞章,孝友尤篤,嘗與族子潔建義學于藍橋林壑中,自是鄉之子弟知所向焉。後封澧潤縣知縣。子輔,洪武四年,以儒士薦,任澧潤知縣。

孟勝 襄陽知縣。

敬  洪武十六年以儒士薦,任南陽知府。

原九 洪武二十四年以老人薦松江知府。

惟大 通志作惟待。永樂十二年舉人。廣州訓導。

時潤 成化七年舉人,十四年戊戌(1478)成進士。

宗謨 字父訓,養德子。養母,從兄,人稱孝友。正德八年舉人。會試歸,值友人林公黼喪,傾囊賻之。曆學正、助教、監丞。疏養歸,尤能崇禮教以齊其家族。卒年八十餘。

秉雍 字唐甫,天然子。會魁。嘉靖五年丙戌(1526)進士。未授任卒。

時望 字敷,昌本孫。嘉靖七年舉人。新城教諭。

文英 字琴齋,寄籍大興。山東蘭山、沾縣縣丞,城武、蒙陰、日照知縣。

元章 字貞甫,寄籍大興。湖北縣丞,荊門知州,貴州鎮遠、湖北襄陽知府,降補同知。

經濟 字用治,茂觀子。嘉靖四十四年舉人。嘉善訓導。

國相 萬曆十一年癸未(1583)進士。

材  萬曆十一年癸未(1583)進士。

綏  天啟七年武舉第二人。

知稀 字從白。順治初,由選舉任廣東曲江知縣。

嘉猷 字循庵。順治三年,以文學薦,授廣東電白知縣,補授順德知縣。

驥  字伯遇,嘉猷弟。順治十年,以人才薦,授廣東長寧知縣。

子龍 本性鄭,九都人。順治間。以武功授江西贛州府總兵。

上齡 江南上元籍。考授州同,內閣纂修,抽選兩淮板浦場大使。

上朋 江南上元籍。署東光縣知縣,霸州知州,補獻縣。

九皋 順治十四年舉人。

定國 康熙十一年舉人。

雯  康熙十一年舉人。

光泰 乾隆二十一年武舉。

光緯 乾隆三十五年舉人。

兆蓮 乾隆三十九年舉人。

日煌 寄籍古田。乾隆四十八年舉人。

逵  乾隆五十一年舉人。

煥光 乾隆五十九年武舉。

治滋 字德泉。嘉慶間進士,奉天府知府兼管科舉考試事宜。曾為奉天府堂寫一聯:“地重邠歧,禮樂務還醇厚;學宗鄒魯,文章須探本原。”(轉錄自《中國名勝楹聯大觀》)

振光 嘉慶二十三年武舉。

志魁 寄籍羅源。嘉慶三十年舉人,道光三年葵未(1823)進士。任湖北、貴州知州。

為棟 道光二十年武舉。

升楊 字抑之,寄籍閩縣。道光二十三年舉人。子蓴,字喜人,咸豐十一年拔貢。性磊落,年十二試使院,是學偉其文,延賓坐,問童子聘未?蓋時有大紳某,物色婿家,提學將以蓴應選,蓴卻之。既出,親戚以為懟,蓴曰:“文果可售,必不以拒婚失;不可售,奚用求援以自汙?”識者深許為有見地。學淵博,尤邃於經,其遇謝章鋌恒鑒賞之。素善飲,醉輒科頭跣足,就所知劇談。晚年,稍以醫自贍,然貧窶者率不取資,人鹹以為義。

蓮峰 字青士,省居。道光二十四年舉人。

容  字家善,寄籍閩縣。道光二十六年亞魁。

蒸  字鏡航,寄籍閩縣。咸豐六年丙辰(1856)進土。翰林院庶起士,改□部主事。

壽頤 監生,妻董氏,淑慎端凝,待一家子侄仁而有禮,妯娌間亦極和婉,處婢僕以恕,又好施窮乏。事太舅姑、舅姑兢兢不倦,得其歡心,鄉鄰稱為孝婦。壽頤卒年七十八,氏整頓家規,延師訓子若孫,年九十余尚勤率作計。親見太舅姑、舅姑至曾、元孫凡七葉,子、孫、曾、玄奉晨昏者一百二十餘人。咸豐十年,奉旨建貞壽坊。壽一百六歲。

詮  寄籍侯官。同治四年舉人。

葆  同治十二年舉人。

珙  光緒元年舉人。

薰  光緒二年舉人。

濂  光緒二年舉人。

壽根 改名熙愷。同治九年舉人,光緒二年丙子(1876)進士。

寶球 光緒八年武舉。

貽香 光緒九年癸未(1883)進士。

家麟 字恭夫。邑諸生。恂恂儒素,言行謹恪。族中科甲,三百年來盛冠一郡。甲申後,痛國運滄喪,常鬱鬱不自得。丁亥間,沿海義兵遍起,家麟喜,曰:“此吾致命日也。大事濟否,固知有天,安能效兒女逡巡不出,貽終天恨哉。”結義勇百餘,鼓行而進。家業不逾中產,罄所有以佐軍。無援而死。

祖乾 號紫臣,省居。光緒十五年舉人。

汝梅 光緒十五年舉人,二十年甲午(1894)進士。

誠  字誠甫。光緒十一年舉人,二十年甲午(1894)進士。江蘇碭山縣知縣。

鴯  字鐘英,省居。光緒十八年舉人。

吉喻 光緒二十三年武舉。

鹿標 光緒二十三年武舉。

耀媯 號莘廬,省居。光緒二十九年經魁。

祖烈 字繼城,省居。光緒二十九年舉人。東洋法政畢業生,民國二年選舉眾議院議員。

擴  字有弦,一字仲三。邑諸生。精醫學。中歲得異人術,診脈連三晨,即能決生死於三年中,有友董天煥病膈,日診視知不可醫,雖夜深路遠,猶潛伺於其門,如是者三閱月,而煥家未之知也,其敦于友誼如此。

書馨 字尚青,一字雨蒼。監生。性耿介,絕奔競。居家有禮法。事父母,雖壯如孺慕,處昆弟間,怡怡如也。生平篤學,一應鄉舉未售,遂不復踐場屋。督課子侄,濟濟克有成。閩縣李熙,貧將廢學,書馨不受修脯而課之讀,後成進士。嘗拾遺金,守還其人。鄉里爭訟不可解,每得其一言而定。卒後,子孫猶遵守遺訓。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