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八閩陳氏

長樂陳氏鄉情 《 四》

作者:  來源:長樂市海內外陳氏文化聯誼會  更新時間:2013年01月12日

長樂陳氏鄉情 《四》

》《》《》《》《》《》《》《》《》《》《十一》《十二》《十三

2.6 琴江

航城鎮轄村。地處市區西北部,烏龍江、白龍江、馬江三江匯合口,原為清三江口旗下水師營駐地營盤裏。民國時與城外洋嶼村同屬一個鄉,1982年析出成立琴江滿族村。

原營盤裏建有道頭。輕舟上溯至馬尾,抵省城,距入海口僅十五公里。現在有車經凱撒路到長樂市區,並直達福州。村域東起馬鞍山,西控馬江,北帶琴川,毗連洋嶼、後安,與江右紅山、松門互為犄角,成扼守大江之勢。江中有浮島,稱大嶼、劍嶼,有浮石,呼小馬、大馬。村西鯉山,又稱鯉魚山,亦有大小之分,取鯉躍禹門之義。鯉岡一帶,舊稱松柏灣,遍植松、柏、榕。時至今日,仍有十多株盤龍巨榕,蒼鬱挺拔,屹立江濱。其中將軍樓前一古榕蔽日遮天,巨幹與土牆合為一體,人稱“將軍榕”。村東之嶺是鶴嶺,亦名雲門山。山麓又有後門山和平地突起的堆炮山,寓雙龍並氣之意。營盤之外三江匯流,港汊縈紆,,良田連片。故前人留下了“鯉躍氣吞三級浪,鶴鳴聲聞九重天”、“三尺劍揮山勢外,一張琴弄水聲中”等等聯句和詠和詩篇。

洋嶼和琴江早築有簡易城防。清初築沿江一面城牆。康熙中“三藩之亂”被平定後,原屬關外的鑲黃、正白、鑲白、正藍的老四旗兵,留駐福州旗訊口。雍正六年(1728),清廷在三江口設水師旗營。七年置衙署,建兵房,增築城牆,挑選五百一十三名行營旗兵攜眷守營。營盤裏方圓一公里,東西南北分設四道門,圍城內布十二條街道、直巷四條,還配陰溝陽溝各六條。營房五百座一千三百二十一間。整個營盤佈局嚴謹,建制劃一,相互間又交相迂回呼應,極似一架太極八卦圖,故營盤裏又稱旗人八封城。

三江口旗下水師營是清政府最早設立的四支水師之一,是福建最早的八旗水師。它的建立比馬尾福建水師早一百五十一年。這支水師是1884年中法馬江海戰的親歷者和歷史見證者。當年 7月15日(農曆甲申年七月初三)這一天,水師官兵們用簡陋的武器與入侵者激戰,將士戰死七八十人,血染馬江,停屍琴江道頭,後分葬沿江馬限和江畔鯉魚山。

琴江百姓聚簇。據傳多時竟達一百多姓,多數源自遼東和長白山一帶。以後有些姓逐漸失嗣。據《琴江志》載,二十年代時已失嗣的姓有九十種,存留的還有五十一種。這五十一姓計有男女老少近三千人口。其中陳姓排第十位。

先統一了北方的滿族,南下帶來了滿族的文化和習俗,同時又接納了漢族的文化。琴江旗人尊崇文化,特別好學,早有鯉岡書院,道光間設官學。同治間設有“榕樹樓”文書處。建水師營後將軍衙門兩廂初設清文書院,後改為官學堂,聘滿漢文教席。民國間辦有琴江小學。道光,咸豐以降,科名甚盛,尤其突出的是出了一大批“翻譯舉人”。陳姓人才,有名可證的,有協領陳朝瀾、驍騎陳世宣、陳錫勇、陳文瑤、陳文春、陳懋官。光緒間有武咮陳壽斌、文咮陳捷、陳瑞祺等。科舉廢新學興後,上大學的多,留洋求學的多,海軍學校畢業的多,許多人供職海軍,或水手,或大副,或艦長,成績卓著。

經歷了二百多年風雨滄桑的琴江滿族村1999年被評為福建首批省級歷史文化名村。這座中國南方罕有的北方方言島,獨特的少數民族村,今日滿族旗人後裔有一百五十戶近四百人,人人都會說滿、漢兩種語言,滿族的不少習俗仍還流傳著。旗營、旗人街基本保存著原貌,其中包括狀似故宮西太后戲臺、佈局精巧、製作精良的毓麟宮。舊城門、殘垣斷牆、水師碼頭、將軍行台、較場、閱兵台、中法海戰死難將士陳屍處等遺址遺跡皆保留著。除外,村中還留有天后廟、觀音殿、五聖廟、三宮殿、玄天上帝廟、五顯廟、西嶽廟等古跡。鯉魚山上建有抗法烈士陵園。每年農曆七月初三日,琴江、洋嶼等鄉村民眾自發到江邊供奉時鮮瓜果,放水蓮燈、河燈以祭奠英靈。

琴江陳姓村民,先祖入居旗盤裏,源脈來自遼東,我們稱之為遼東陳。後裔陳性雄,為福州市委副秘書長。

琴江村傳有民國十一年刊的《琴扛志》。現有由海峽倆岸同胞聯辦的村刊《琴江》。

 

2.7 後安

航城鎮轄村。座落于閩江下游南岸邊,東鄰外嶺頭、芹山村,西逼臨閩江,南毗琴江村,北抵麻竹坑,凱撒路貫村而過。

轄有後安、麻竹坑、高安等自然村。村民有施、周、陳諸姓聚居。陳姓系從象嶼遷來。

群眾生活主要靠捕魚、打石、僑匯收入。有民諺曰:“洋嶼後安皋,吃完再去掏”以前江皋裏盛產閩江流鰻、鰻苗種、風尾魚、流蜞等江珍特產。

 

2.8 五竹芹山

航城鎮轄村。舊稱五竹鋪,屬善政鄉西隅賓賢裏四圖。東鄰石燕,西接洋嶼、琴江,北界石龍嶺頭,南毗裏仁。由五竹、芹山、宮客、蟛蜞洋等自然村組成。陳姓支出嶺頭、芹山、裏仁、營前等近鄰村。

五竹鋪古代是長樂縣和閩縣交界處。民國二十三年,福建省民政廳勘定長樂縣閩侯縣界後,原閩縣江左裏沿江一線數十個鄉村劃屬長樂縣,包括嶺頭(即外嶺頭)、嶺裏(即內嶺頭)、西庵、燕裏(又作院裏)、閩縣(又作灣裏)、五竹、芹山等。由五竹鋪上行數裏即是芹山,俗稱蟛蜞洋山。北至浮岐嶺五十裏,有長閩分界碑,與高詳裏黃石太歲坑分界碑互應。

芹山以山稱,其高海拔五百九十九米。上有天池、天臺等峰。天池峰有金獅岩,裏人陳震在此勒“金獅岩”三字。天臺山下有天池溪即芹山溪,築有長二裏的芹山壩,上接蘆晾潭水,入五竹洋。天池溪蘆(草頭+際)潭瀑布是長樂名瀑之一,巉岩削壁,水深莫測,傳有龍潛蟄潭溪,故又稱龍潭。前人曾在此祈雨,潭壁鐫有“蘆晾潭”、“停雲”、“霖雨蒼生”等刻石。日寇淪長時,紮重兵於此。芹山以村稱,四鄰東高浮潭,西雲山,南燕洋,北螃蜞洋。村民屬姓陳、徐、鄒等。陳姓屬古靈支系,自岱陽遷邑西,再遷芹山。

真潮

嘗棲居蟛蜞洋山,重修沙京龍泉寺的著名法師。十五娶婦,十六入蜀尋父不遇。因遍跡于楚、越,往回齊、魯、衛間。十九禮觀音大士於南海。嘗入五台、太華、雞足、瓦霧、峨嵋、衡山、黃梅、青原、黃檗、東林、百丈。又之吳,棲于孝豐,募于全建白雲寺。詣南海,遂遊閩,明萬曆間先棲連江普照庵,後禪居金獅岩齋堂。萬山之中,豺虎縱橫,日惟飲水一盂。居數月,司馬陳省使人饋以粱糲,始得粒食。住六年,龍泉寺頹圯,重新繕治,已而又棄去,游方廣岩,始定居。真潮少嘗立禪,自入台,但趺坐念佛,未嘗就寢。持律謹嚴,履穿衲破,執作勤苦,累化千金,不以錙銖自奉。

 

2.9 石門裡

石燕村轄自然村。舊屬善政鄉,元為西隅賓賢裏四圖。群山環抱,今有公路通往市區。

居民以池姓為多,陳姓是從嶺南遷高浮潭,後又遷石門裏。本村耕地少,多數人經商,其中以販賣耕牛為生者居多。

村裏薩鎮冰避暑山莊尚存。

 

2.10 石龍

航城鎮轄村。舊為合浦南裏,龍峰境。轄有石龍、下洲山、坑口、後洋、後山、裏嶺頭,外嶺頭等自然村。

石龍多山,村落山裏。群峰簇擁,如龍騰。東隔螃蜞山、螃蜞洋以鄰石屏、高浮潭,西連坑口、麻竹坑而臨閩江,南領龍皇山、茶山下與嶺頭村接界,北依寨下山毗象嶼村。

螃蜞山即芹山。龍皇山因龍腳石而馳名。龍腳石長二十多米,形跡逼肖。前人留有“香開岩桂露淒清,翠鎖晴嵐潑眼明。風度南枝鳥鵲囀,月斜西塢玉蟬橫”詩句。村西臨江,層岩森立,怪石嶙峋,有雞角岩、田螺岩、龜石、仙姑洞等景觀。順坡落山懸流瀉瀑,直落千尺,經坑口注入閩江。

寨下山回峰疊嶂,勢扼大江,明、清、民國曾設煙寨。今存抗清、抗法、抗日寨垣和烽火臺遺跡。屬山金牛山、鹽阪山等遍山花崗岩石,前人留下許多打石窟。為保護風景名勝,現已封山禁採石料。

石龍坑口山白門寺紅門聯,古屯兵的長福寨,龍峰勝境造型古樸的石龍古橋等,是可開發的景觀。最著名的自然勝景是金剛腿。金剛腿是天然花崗岩條石,橫空高懸于石龍山峭壁之下,從山麓直插閩江江面,形如金剛巨腿,長二十六米,寬四米,紋理形如甲紋,似腳穿巨靴,腳尖翹起,形態惟妙惟肖。岩壁留有海軍宿將薩鎮冰題“金剛濯足”等刻字。金剛腿正處於江水和海水分界區,其上游為閩江淡水區,下游是咸淡水混合區。金剛腿又是人們心目中洪水高水位的標記,洪潮一般淹不沒金剛腿的腳底。現為縣級保護文物。

石龍群山相擁,村人墾山辟坡,締造了壟園梯田,昔接蘆(草頭+際)潭水引以灌溉。五六十年代新築湖坪、大溪上、大溪下、老虎坑、排石後、瑩霧等小水庫。雲蒸嵐橫,水清如鏡,綠繞壟園,與山下田洋村莊別具—般風光景色。

村民以張、李兩姓居多。陳姓是從鶴上玉溪陳遷來。僑匯收入是經濟生活的主要來源之一。
村辦有內外鄉親捐資助建的石龍小學。

 

2.11 嶺頭

石龍村轄自然村。由裏外嶺頭兩個小自然村組成。舊屬合浦南裏。北石龍村,南芹山村,西高安村,東螃蜞洋。各村之間公路相通。

本村山高林密多霧嵐,利於種植茶葉、藥材、花卉。滔滔閩江從村下拍岩而過,境內留有古煙火台、白門廟、登雲寺、圓覺寺等古跡。

裏外嶺頭陳姓祖源皆脈系玉溪,嘉慶間利渙自鶴上石埕房遷來。已曆十世。由於本村可耕地少,歷來外出務工經商者居多。

雄  原漳平市委書記,現為龍岩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2.12 高浮潭

石屏村轄自然村,又名乾湖潭。舊屬嶺前雁塔境。位於長樂西北部,重陽山南麓,蓮花山下,東鄰閩縣村、過嶺村,西毗燕洋村、芹山村,南接龜宿張朱,北連蟛蜞洋。周圍青山環拱,綠水繞腰。

陳姓始祖源自嶺南。第三十二世永同後裔,永同妻高氏攜長子龍芳、次子富芳、三子祿芳,荷鋤開荒,築巢高浮潭,四子享芳仍居嶺南。遷高浮潭的已衍傳九世。民國間陳姓後裔有一支重返嶺南村尋宗認祖安家落戶。國家改革開放後,宗親紛紛走出山村,謀尋新的生活環境。許多人下山遷居吳航市區。

1997年村集資三十多萬元,新建禮堂一座。

依青 女。石屏大隊婦女主任,1963年福建省先進生產者。

貞順 長樂市特殊教育學校校長,先後獲福建省先進工作者、福州市首屆十佳青年教師和全國勞動模範等稱號。

 

2.13 貴山

下朱村轄自然村。又稱龜山,舊屬光俗裏。村落北靠太平港,東接西關村,西鄰霞洲村,南對五裏洋。良田栽種蔬菜供應市區。地勢平坦,航籌公路由村前經過,華能福州火電廠近在咫尺。

始遷祖屬玉溪陳,由鶴上新厝遷來。

村辦小學一所。

 

2.14 利洋

聯村村轄自然村。舊屬善政鄉,元為東隅賓賢裏一圖。背負三台案,面對市標,南與上湖村相連,東北與城區毗連。村內原建有南澗寺。利洋陳氏系雙江江山房,從陽夏(首占洋尾下)遷來。

德健 福建農學院農學專業畢業。原赤嶼中學校長,中學高級教師。

 

2.15 上湖

聯村村轄自然村。舊屬善政鄉,元為東隅賓賢裏一圖。位於市區通往南北鄉公路要道口,北連聯村,南毗龍津,西接龍門,東臨江朱、蓮柄港。占地四十五畝的航城建材市場座落在南進城路上湖路段。

陳氏始祖由鶴上巷口遷來。

 

2.16 後山

龍津村轄自然村。又稱阜山,舊屬安時鄉,宋祥符初改為二難鄉,乾隆初改為崇聖裏,二都三圖。地處縣南,元為崇邱裏,西、南與首占鎮岱邊村接壤,東南負東陽山、岱峰山,北聯龍津、塘池。

後山曾聚居數十姓,陳居其一。始祖,一由江田南陽遷入。一由青橋遷入。一由古靈陳湖陽灣裏遷入。

 

2.17 霞洲

航城鎮轄村。又稱下洲。位臨太平港,北毗祥洲,南接龜山、五裏洋、下朱,東靠裏仁,西近馬宅頂、籌岐。村民多屬鄒姓,陳氏自西門裏雙江義房遷來。

清涼寺,始建于唐鹹通五年,重修於明、清,八十年代又重修。建於民國八年的霞洲塔頭道翼然亭,有亭聯語雲:“過客莫匆忙待呼濟渡,江船方震盪暫住斯亭”。“雖非是冷泉喜雨,亦可以駐足息肩”。

 

第三輯 營前篇

3.1 營前鎮

長樂市轄鎮。古為瀛洲,含瀛裏、瀛江、下津洋、伯牙潭等區域,屬瀛前境和東井境。明代屬閩縣光俗裏。名將戚繼光曾于此設營抗倭。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閩縣縣丞移駐營前,為閩縣分縣。雍正十三年(1735)以光俗、至德、江左三裏隸屬之,嗣又併入高詳、欽仁、紹惠三裏。民國元年(1911),縣丞改縣佐。是時,包括營前在內的光俗等六裏均屬閩侯縣營前區。

1928年 3月成立營前模範村。1933年3月,改模範村為閩侯第十一區,就地置區公所。1934年9月,上述六裏劃屬長樂轄,成為長樂縣第七區。當時省政府派委員陳煌琳實地勘界,立界碑黃石太歲坑。1935年改第七區為第四區,區署仍置營前。不久改設營前鎮。1949年 9月營前屬長樂縣第四區。1955年 8月區冠以駐地地名,為營前區。1958年 6月撤區改鎮, 9月成立營前人民公社,至1984年撤社恢復營前鎮,駐地仍設營前村。現轄十二個村,人口一萬一千戶,三萬五千多人,其中聚住陳姓的有營前、洞頭、岐頭、東嶼等村一千三百三十四戶六千一百二十一人。

營前鎮負山臨水,與馬尾羅星塔隔閩江對峙,西界閩侯枕峰,南毗首占鎮,東鄰航城鎮。地域面積四十八點二平方公里。

福建省第一大河閩江流經營前段即為營前江。營前港,俗又稱上港,上洞江,昔舟渡候潮,人貨鹹集。潮航內通龍門、首占、坑田、琅尾、玉田等鄉村。出營前港稱橫江。橫江風濤壯麗,江面錨場廣闊,帆檣林立,上航西通福州以至永泰、閩清等地,順流經馬尾、連江出五虎門,使營前港成為福州的重要港口之一。白天橫江風帆往來,一派繁忙景象。入夜水塢燈火熠熠,燦若滿天星漢,恰與北岸馬尾港、南岸籌東港、洋嶼港帆影燈光相輝映。

鎮所在地營前村境內之山,曰玉壺山,曰葫蘆山。玉壺山上有三台石,相傳石自武夷飛來。石下有八仙潭,形跡酷肖八仙。有峰曰文筆,大江繞其下,地屬狀元境。江墘鋪有四扇三宅第,為明狀元陳謹讀書處。分縣衙門後有狀元帽石,臨街又有狀元井。

橫江渡津口有白岩潭,一泓碧水拍擊一爿白岩,言傳高山流水之韻,故以伯牙潭雅稱之。這裏有龍窟、觀音岩、鯉魚石、木魚潭、蝙蝠洞、登瀛橋、白馬王廟等景觀。

狀元陳謹題瀛洲八景:青洲塔影、白馬鐘聲、虎丘夜月、龍窟秋濤、五峰聳翠、三石垂青、四山樵唱、環浦漁歌。北宋嘉佑間名儒陳烈有“綠繞瀛洲碧似苔”的讚美詩句。後“瀛洲環碧”便與烏龍江的“峽北觀瀾”、玉田的“雙奶浮青”、猴嶼的“洞天聽水”並列為六裏四景。每年二月二營前家家擺春酒,端陽節村村賽龍舟,成為遠近人民喜聞樂見的傳統文化民俗活動。

界裏營前是沿江平原區,屬上長樂。營前馬頭瀕大江,連馬尾,近省城,水上交通四通八達,不僅發展經濟地緣環境優越,而且蘊藏豐富的旅遊資源。但在漫長的封建社會,營前一直保留著典型的自然經濟形態。先祖以營田侍郎為榮德。耕、讀、漁、樵涵括了鄉民們生計活動的主要內容。伯牙潭畔內河小港裏停泊著幾葉扁舟,文筆峰麓層列著數排農榭茅舍,山栽桃、李、龍眼、橄欖,花開花落,田園綠繞,稻菽瓜蔬,四季輪回。鄉民過著清苦而恬靜的生活。
但是,田園如歌,並非世外桃源。天災人禍,在這裏也時有發生。

明嘉靖年間,倭寇屢犯福建沿海。二十九年(1550),入營前。三十六年至三十九年四次圍攻福州,“鄉村百里間白骨如山,廬舍一空”。其中三十六年三月犯江左,八月擾馬江,艤舟營前,劫奪至德、光俗各墩。三十七年四月,焚劫至營前、塘嶼、玉田各處。三十八年,又犯。三十九年三月,再犯。四十一年四月,倭由營前進擾福清。總兵戚繼光率部追蹤,是年嘗屯兵營前。清順治十三年(1656)九月,鄭成功抗清由閩安鎮至營前、馬尾攻福州,三戰三捷。翌年七月,仍兵守閩安鎮、羅星塔、營前,至十月戰敗後退守琅岐。連年戰事,雖給營前人民造成巨大損害,但這一切亦並未逆轉封建社會大的歷史進程。

鴉片戰爭後,列強從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問鼎中國,同時還通過文化教育宗教管道進行滲透。福州辟為通商口岸,西方堅船利炮、商品商人與傳教士紛至遝來。道光二十三年(1843)在營前設立福州海關。二十五年基督教美國公理會派遣神職人員到伯牙潭設佈道所。光緒十年(1884),馬江之戰法軍不僅重挫馬尾水師,並且大肆攻村寨,轟炮臺,令“天地慘澹、江水橫飛”,近在咫尺的營前亦受深刻的影響。十六年,美教會在伯牙潭辦聖經班、識字班,向公眾傳輸西方文化。二十三年福州十邑最早的郵電支局在伯牙潭開設。二十八年英國在營前港口大塢圈地二十餘畝,辟建亞細亞煤油公司福州囤油庫。光緒三十三年,美國美孚煤油公司占地四十多畝的美孚油庫亦相繼建成。洋人相中了風景優美的伯牙潭,不僅在此及其附近沿江搶攤占塢,建碼頭泊口,置油輪、駁船,自由行駛于橫江港道,而且還占地築洋樓,建陵園。

由於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刺激,這一時期營前地區成為界裏商業發展中心。同時也帶來了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勾結,鴉片毒品和洋貨等走私水貨多從此口岸轉運各地。田園風光不再,農村兩極分化加劇,棄農經商和從事手工業者漸多。一方面是地區性商業的虛假繁榮景象,一方面是勞動民眾境況江河日下。茶館、酒館、妓館、煙館、賭館云云林林,錢莊、典鋪、花會等風靡一時。少數鉅賈大賈除存放款收穫高利,甚至勾結官府,濫發紙幣,壟斷流通,把持朝市。瀛州伯牙潭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農村的縮影。

日本侵華戰爭,給營前造成巨大損失。戰前,日機便多次轟炸閩江兩岸中方炮臺防線,炸毀亞細亞洋行和美孚洋行,彈火殃及無數民眾。長樂淪陷時,營前港日艦揚威耀武,橫江津口日軍設卡飛揚跋扈。伯牙潭被挖戰壕,築工事。各村民眾被迫充當民夫,許多民房被毀,廟宇被占。戰爭使裏井蕭然,室家零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營前是工作基礎較好的農村集鎮之一。1950年秋被選為土地改革實驗鄉。土改後從互助組、合作社到高級社,農村生產力逐步提高。五十年代營前平原的水稻創造了高產紀錄。七十年代後,昔日模範村的街道,歷經數次整修、拓寬。營前港水閘公路橋通車,使本港與省會福州陸路交通更加便捷。農村體制改革後,農工商齊發展,向外拓伸。本區和全縣生產的瓜、果、蔬、禽、蛋和磚、砂、石等大量商品物資,源源不斷地通過陸路和船閘水路輸供給城市。九十年代建成的峽漳公路營前段貫穿營前全境,跨江營前大橋是全市最長的四車道公路大橋。福泉高速公路和羅長高速公路都在營前境內交匯,全省最大的高速公路立交橋將在這裏建成。雄偉的高架橋和穿山公路隧道,不僅使營前以及全市的路況徹底改觀,而且使本區面貌更加壯麗。

營前陳是長樂陳氏重要一族。

辰孺  為石門營田陳始祖陳圖十一世裔孫,西遷光俗裏瀛前(即今營前村)的始遷祖,後稱瀛前房。初期在江墘鋪聚居,後逐漸藩衍至橫直鋪、壋陳鋪。分福、壽兩房。後福房應翰、應冕兄弟遷岐頭村花門樓,為岐頭村陳氏始祖。後世發祥到洞頭村。壽房必夜遷壋陳鋪。

(上鞏下言) 下洋人。唐季舉諸科,官縣令。

弦  字元甫,光俗裏人。元至正中居方山,以學行薦補勉齋書院山長,改潯溪場司丞,辟行中書省職官椽。曆廣東鹽課提舉,兼參潮、惠、循、梅諸州軍事。既而歸田,道泉州,父老固挽之,遂家焉。著有《方山堂詩文稿》。卒年七十。

伯亮 生平不食言。家積粟,有(上人下米)者誤遺金而去,伯亮急迫之還。嘉靖間,倭掠郊野,伯亮自鄉移入城,市屋者多售數百金,其故屋主訟之,巡撫欲罪其人,而令減值以歸中允。伯亮敕謹曰:“汝慎無為此。向者,吾避寇急於問舍,既成價矣,雖多得吾金,不悔也。”中允乃辭。後以子貴封翰林院修撰。左春坊右中允。

謹  字德言,號環江,伯亮子。居瀛洲。嘉靖三十二年癸醜(1553)殿試第一甲第一名,授修撰。飽讀詩書,為文溫潤醇雅。指言時事,不激不阿。徐階為考官,深器之。察其所為,自朝謁外,閉戶讀書,不輕交接,妄取與,益重之。被命冊封藩府,以拜命後期,出為惠州推官,改南京太僕丞,尋改尚寶丞,轉南京國子司業,遷中允。丁父艱歸,家人與營卒相毆,出解之,衰絰在身,無威儀,為亂梃所傷,臥病月餘卒。僅享四餘旬。謹由於厭惡嚴嵩擅權,不尚奔走權門,被毆致死,亦未作深究。雖官止于中允,但其道德文章,氣節操守,為士林詠誦:“一代文魁終抱恨,長才未竟惜斯人”。“不磨氣節光青史,無定官階泛綠蘋”。著有《內制集》、《國子講章》、《陳中允詩文集》及《環江遺稿》。大學士徐階為撰墓誌銘,門人河南道監察禦史陳聯芳為墓表書丹。福州洗馬橋原有陳謹別業。《福建名勝志》載:“南園在洗馬橋東。狀元陳謹別業。園逶迤裏許,戶外有岡阜,三石森立如筍”。子一愚,字守明,應萬曆三十一年貢,廷試中式,授漳州府學訓導。

堯雲 字祝三,道光二十年舉人。連城教諭。

秉賢 營前人,役于海軍,著有《信號須知》一卷、《主號釋義》一卷、《新增號令稿本》一冊。

麻肚 營前人。曾嘯聚大象山脈。日軍敗退時,與敵戰於湖裏嶺金雞山,奮不顧身,合力手刃敵兵數十猛,以援絕力竭而為寇害。

近代由於陳氏族裔棄農經商者日眾,許多人先後舉家外遷,定居異地。至二十世紀末期,移居地有:浙江鳳尾,福州林浦、下洲、南公園狀元境,馬尾,閩侯下洲、侯官、上溪、南嶼,長樂城關、金峰、石壁、三溪、昆石,連江鎮海、筱埕、下田、江南橋,永泰城關,福清城關、大厝、新橋、後厝,平潭土地廟,以及晉江等地數十個鄉村,少則發展到幾十戶,多則達到數百戶,多數建有宗祠或支祠。

抗日戰爭勝利後,營前族裔有一批旅居港臺。遠涉國外有美國、英國、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尼、新加坡及其他東南亞國家。

民國初期,陳氏族裔痛感國家積弱列強侵淩,紛紛投身于海軍,其中有槍炮教官陳穆經,魚雷教官陳行潮,信號教官陳秉賢,被譽為“海軍陳氏三傑”。尤以穆經深受海軍部長陳紹寬器重。蘆溝橋戰爭爆發後,營前陳氏有不少青年學子相率投筆從戎,共赴國難。嗣後又有一批投身解放戰爭。

秋妹 海星漁業社二部,1957年福建省勞動模範。

效中 航天部第一研究院研究員。

孝耀 福建省電力試驗研究所高級工程師。

金春 福建省光學研究所情報室主任,長期從事固體雷射器開發研製,獲全國科技大會獎。

住住 閩劇表演藝術家,藝名陳麗卿,唱青衣。

三三 住住弟,閩劇表演藝術家,藝名陳風如,扮小生。

表貴 國家二級編劇,作品有《林則徐充軍》等。

忠傑 福建長城汽車工程安裝公司高級工程師。

忠輝 曾任長樂華僑中學副校長,中學高級教師。

淑玉 女。華南農業大學牧醫系教授。

朝柱 福建省電力工業局局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毓仙 女。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研究所研究員。

德旺 江蘇省交通規劃設計院高級工程師。

慰慈 長樂第六中學高級教師。

向榮 福州市模具廠副廠長,高級工程師。

孝棟 上海市格致中學高級教師。

忠琴 女。莆田地區師範學校畢業,1985年福建省先進教育工作者,長樂市實驗小學副校長,

   小學中學高級教師。

大成 唐山鐵道學院畢業。成都外貿亞中制藥廠高級工程。

曉農 碩士,就職于北京化工大學高分子系。

劍峰 廈大財經系畢業,福州市財政局局長。

孝強 解放軍第四炮兵學院畢業,旅順某海軍團長。

孝強 福州大學畢業,福州電視學校教授。

營前水閘

位於營前村,連著營前港南岸岐頭山。是蓮柄港灌區水系綜合性水利設施。由排港閘、船閘和公路橋組成,具有引水、供水、灌溉、排洪、防洪和水陸運輸等綜合效益。昔日長樂至福州,陸路車需在此靠等輪渡。1973年橋閘建成,福州至長樂以及經長樂至福清等地的車輛即可一路直達了。

營前模範村

村址設在瀛洲寺。村位置北沿閩江,西起自峽兜,東至浮岐,西南通福清,東南與長樂縣為界,中通上下洞江,範圍包括閩侯縣轄屬之第十三區(向稱營前區)的光俗、江左、高詳、至德、欽仁、紹惠六裏,大小七十七個村莊,九千四百五十戶三萬八千四百二十五人。擁有耕地四萬餘畝。至1934年閩侯六裏包括營前模範村一併劃隸長樂縣管轄,使長樂縣增設了第七區。翌年設區署,改為第四區。這一年全縣四萬九千五百六十八戶二十二萬七千五百二十五人,這一區占一萬零六百一十四戶四萬六幹三百八十二人,每方公里熟地人口一千九百零二點六人,是全縣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

營前模範村注重于鄉村建設的變革實踐。在1928年到1933年試辦期內,探索者們為營前民眾辦了不少好事。如清丈土地,整頓田賦;鼎革糧胥制度,實行合理負擔;設立銀行,發放農貸,限制錢莊票號高利貸活動,扶持農民發展生產;重視鄉村教育,改造私塾,興辦學校,設立成人班、婦女班、夜校掃盲班;厲行禁煙禁賭;實行清葬,清理村野停樞;提倡衛生防疫,推廣接種牛痘,保護兒童。一系列具有民主性、進步性革新措施的實施,使模範村面貌一新。但是,由於這場改革嘗試僅僅囿於局部範圍,沒有廣泛發動和依靠最大多數的民眾,沒有觸及根本制度的改革,又不容於當局頑固派和地方土劣,所以其最終的失敗是難免的。到民國二十二年三月,模範村終於被明令撤銷。儘管這樣,這場改革實踐,改革成果以及改革發起者和參與者以改革求變求新的精神,卻贏得了村民的廣泛讚譽。

 

3,2 洞頭

營前鎮轄村。位於上洞江頭,又稱洞江村。村後有洞山,山多洞。稱靈洞山。雙獅峰負背,上洞江由村東繞過。北界岐頭村,東瀕三汊港,東南馬頭村,西後岐村,西南東嶼村。後岐是轄境內的自然村。

洞頭有游、陳等姓。陳姓始祖系雙江陳權,忠肅裔,從化遷壺井瀛海崎兜街,後由五世孫天祿,於明嘉靖二十九年遷來;又有十六世孫允祥、允存、允祟、允學於清康熙十三年遷來。屬於洞頭支系的還有後岐村和黃石村。後岐村系文存於清康熙年間遷出。黃石村系允有裔遷出。

洞頭村水田種水稻,山地遍植龍眼、枇杷、橄欖等果樹。

本村經濟除農業外,部份村民外出經商辦企業,從事機磚、建築、賓館業等。旅居港、澳、台和海外僑胞百餘人,著名僑胞陳清泉,現任美國福州總商會主席、美孚國際集團總裁、美國福建同鄉會常務副主席。

洞頭村辦學,古有靈洞精舍,民國十五年創立三峰保第二國民學校,原名洞岐小學。現建有小學一所。

九松嶺

又名狀元嶺,九松古跡。石板大道,原系客商往來福州閩侯、福清等地的必經之路。今有高速公路穿越營前港。

靈洞寺

始建于唐鹹通四年。原寺精巧玲瓏,寺前有千年荔枝樹二株(現留活一株),有石槽二口,以及蓮花石座、圓石、石柱物。1998年鄉人集資重建。

陳謹墓

在洞頭嶺。1990年營前、岐頭、洞頭陳姓宗親根據“整舊為舊”的原則修復。已列為市級保護文物。葫蘆山陳謹之父明太史陳伯亮墓道同時也進行了整修。

慈寺

由郡馬陳玉銘創建。山頂有雙獅戲球,寺前有千年古樹,寺後有宋儒陳宋霖墓。村境內原還建有武聖廟、龍首寺,以及宋陳忠肅文龍的水部尚書廟。

秀  字實夫,一字希實。事親以孝聞。少穎悟,崇尚儒術。明正統三年舉人,授桂林府學教諭。上嘉其志,乞賜歸,依親終養。歸逾年卒。同裏許天賜為撰行狀傳之。

 

3.3 後岐

營前鎮轄村。位處閩江岸邊,營前鎮北部。原為下洋村屬自然村,1995年析出成立後岐村。村東鄰洞頭,西、北兩面瀕閩江,南毗下洋。交通方便,峽漳公路由此經過。周近建有集裝箱碼頭。1979年建成的中型閩江糖廠,1993年停產後現已改制。

陳姓始祖文存,清康熙年間由洞頭遷入後岐。

 

3.4 黃石

營前鎮轄村。地處烏龍江東南岸,營前鎮西北部。村東鄰下洋村,西毗閩侯枕峰,南連東嶼村,北瀕臨烏龍江。

閩江流經南台島,水分兩道:“西曰西峽江,東曰東峽江。”(見《福州府志》)西峽江即烏龍扛。烏龍江兩山夾峽,江面狹窄,水深很難測計。烏龍江自黃石入長樂境內,經下洋,營前與東峽江匯合入海。在下洋與黃石交匯處,中流有石如砥柱,名曰浮礁。(見《福建河渠志》)峽門風濤險惡。元至正間即置有渡船。兩岸建亭,以為行人憩息,歲久亭圯。明成化間,太監陳道重修。這一帶為長邑西部山水精華所在。景標“峽江觀瀾”。前人留下許多渡峽過江的詩句。如明葉向高《過江》詩:“冶城東望海天遙,誰遺中流一柱標?地似瞿唐看灩澦,江同揚子見金焦。空山積雨無人到,畫船清樽有客招,寶塔銷沉何處問?漫將遺跡說前朝。”(見《閩都記》)

黃石太歲坑,有長樂與閩侯的界碑。牌之向背一書“閩侯縣界”,一書“長樂縣界”,兩面俱附署;“中華民國二十三年十月,民政廳委員陳煌琳、閩侯縣長陳世鴻兼長樂縣長王伯秋勘定。”碑高五尺。

黃石為傳統的陶駭之鄉。舊時以作坊式手工操作,主要生產缸、罐、酒壇、花盆等。八十年代後辦有陶瓷廠,生產釉牆面磚等產品。

黃石陳姓由洞頭允有裔遷來。

 

3.5 岐頭

營前鎮轄村。位於長樂市西部。村北岐頭道與營前街相接,南毗洞頭村,東瀕上洞江,西連下洋嶺臨閩江,由岐頭、三座排、在在厝等自然村落組成。為長樂與福州、馬尾交通樞紐之一。村民以農為主業,商業也占一定比重。曾創辦糧店、鞋店、京果店。民國初年,鞋業頗具盛名。

村內有株古榕樹,高十余米,樹幹數人合抱不攏,冠徑近十米,常年翠碧,與路邊幾十棵大樹組成樹群,蔭庇大地,是村民避暑納涼的好地方。如今新村高樓林立,村容整潔,河道公路四通八達。

岐頭村土地肥沃,水源充沛,水稻高產。旱地種植龍眼、蜜桃、枇杷、芭樂等果樹。但可耕地已大半徵用於農場、化肥廠、營前閘、煤炭廠、木材公司、航管站、碼頭、公路等建設項目。企業發展起步較早,1975年集體辦了興化粉廠、切面廠。1976年創辦過磷酸鈣廠,年產幹噸。七十年代後,創辦了白磚廠、石料廠、石只廠、蚊帳廠、絲廠等。縣辦營前化肥廠改制後已辦成吳航鋼鐵製品廠。村民外出福州和廣東、江西、雲南等地經商和打工者有數十人,旅外有美國、英國、印尼、臺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村民在村大道兩側建新村,蓋高樓,是有史以來所住的最好的住宅。

解放前僅有過私塾學校。1950年辦了小學。1975年籌資一百十萬元,建新教學樓一座。

岐頭陳姓屬營前陳,由營前福房應翰、應冕兄弟遷岐頭花門樓。

蔭棠 字循南,同治十二年舉人。

淑玉 女,廣州東南農學院教授。

耀  三明化工廠廠長,高級工程師。

忠工 北京大學畢業,博士。

忠農 南京軍事學院畢業,碩士。

忠疆 福日電視機廠高級工程師。

祥錦 福建省立醫院外科主任。

豔嬌 女,福州大學畢業,研究生。

 

3.6 東嶼

營前鎮轄村。位於長樂西部,近臨福廈路、福泉高速公路、峽漳公路,是長樂通往省城福州的門戶。東南毗下洋,西北鄰黃石,北瀕烏龍江,南接首占鎮大田元。

本村有林、陳、湯三姓居住。陳姓一于明朝由漳港路頂錦廈房遷玉田大溪村,又遷下洋沙坡,爾後才定居在東嶼村;一是閩侯大義陳遷來;再一是琅岐陳遷來。解放前,陳姓只有二十五戶,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貧窮生活。遷出有閩侯青口,永安。

本村較早組織互助合作社,以主營農業為生計。改革開放新時期,不少村民外出從商。村開發礦泉水,陳姓股份占總投資額一半以上。東嶼國民學校,創立於1941年,現村辦有東嶼小學。

大象山

在峽江之南東嶼境內。海拔四百八十四點六米。《長樂六裏志》雲:“高峰插天,城南面巨障”。有峰曰銀峰,山嶺石色如銀。有寺曰文殊,為千年古刹。有脈發大象之珠山,溪水環繞,九山朝顧,俗呼“九龍戲珠”。過與珠山脈連有蟠環之勢的雲頂山,則為枕峰,屬閩侯界。在澧瀆、大田元兩山之間的象鼻山,亦脈接大象山。這一帶仙人跡,鬼人坑,皆地僻險人跡罕到,明末清初草寇常嘯聚山林,民國初土匪亦多巢居其間。山中有明謝方伯肇涮墓,為省級保護文物。近年開發上市的正一礦泉水,泉源脈出在大象山。

文殊寺

在大象山之麓。又稱文殊禪院,肇造于宋皇枯間。《三山志》載創于唐大中元年( 847)。閩王王審知立額。元代廢於兵燹。明、清兩朝數次修茸。民國中再修。該寺群峰環繞,地僻境幽,雲林深邃。前有海會塔,伏虎師壇。寺院記憶體有宋政和四年(1114)僧造的石槽,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鑄造重達千斤的太平鐘、碑刻和清太子太傅陳寶琛大雄寶殿書匾。閩浙贛省委城市工作部曾在此寺開展地下革命活動。新中國建立後文殊寺經二次重修和擴建。1998年列為縣級保護文物。

烈士陵園

在大象山麓。為紀念解放戰爭中被槍殺的七位英烈而建于1957年。陵園中央矗立著的墓碑上鐫刻有英烈的名字:陳大昆、林波、林大猷、嚴章、林景國、林象玉、陳應坡。

 

3.7 白石橋

長安村轄自然村。舊屬光俗裏,洽浦境。北鄰湖裏村,西、南連營前村,東靠長安本村。清初建有通營前的白石橋。

近村有與浮峰並峙的高峰山,出為金雞山。山嶺險峻,通湖裏,俗稱湖裏嶺。清代嶺下築有後塘寨。閩海二度淪陷時,日軍據地遍掘戰壕。營前、長安、湖裏等鄉民眾曾組織在此頑強抗擊侵略者。山下洞江水美,田地肥沃,是長樂水稻高產區之一。

陳氏遷自浦口。

 

第四輯 首占篇

4.1 首占鎮

長樂市轄鎮。地處市中西部內陸、市區南郊,東鄰鶴上鎮,南毗玉田鎮,西接營前鎮及閩侯縣蘭圃,北連航城鎮。面積三十點九平方公里。鎮駐地首占村,古名洲店,又稱酒店。南宋景炎年間形成村鎮。明洪武年間改名首占。民國末為康隆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一部分屬第四區,一部分屬第五區。1958年 9月屬營前人民公社,1961年析出成立首占公社。1984年 9月社改鄉。1992年設鎮。

地域東西兩面群山簇擁,中部為開闊的沖積平原。閩江支流縱貫全境,水源充足,土地肥沃,自流灌溉,為長樂水稻主要產區之一。洲店、珠湖、上洋頂、洋尾下、塘嶼、赤嶼、嶼後、大田元等村名,標示著沖積平原的地理特色。耕地面積一萬多畝。平原區水稻產量高,五十年代即以高產聞名。經濟作物原種有甘蔗,山園種薯。丘陵山地宜於發展水果,江叉浦坳曾廣種福桔。果熟時節吉燈掛樹,遍野飄香。鄉鎮企業磚瓦燒制歷史較長,負有盛名,至今多數村辦有機磚廠,產品多由水路運銷外地。近年還有大批農民把機磚廠辦到廣東、江西、海南、上海、浙江等十多個省區,享有“一年燒出一個萬里長城”之譽。交通水陸皆便。閩江支流上洞江客貨輪可通福州等地,坑田道昔日曾為著名航道。青閘公路貫境而過,可直接峽漳、福泉等幹道。1997年首占赤嶼路橋通車,鎮本部與過江片不再以江為隔。

首占、上洋頂、洋尾下、吳墩厝合稱首占洋下四墩。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三月,倭寇千余人犯福州洪塘,揚帆入瀛前下馬江,沿途竄擾龍門、岱邊和四墩,鄉人奮起抗擊。殉難者多葬於祠堂山;被殲倭寇堆土墩叢葬於後山洋,稱坑倭墩。抗倭古戰場遺址叢葬墩,今尚留存數墩。

文化教育在首占素來受推祟。現有衛生、文化、廣播、電視等文化設施比較全。學校古有唐峰精舍、清孝廉陳介吾講學的起雲樓。民國元年辦有首占、江南等公立初等小學校。繼後又陸續辦有塘嶼私立兩等小學校,赤嶼國民學校等。現在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鎮辦有首占中學、赤嶼中學、首占中心小學和中心幼稚園。

文化之鄉人文精英薈萃。鎮現轄十三個村。總人口二萬七千餘人。陳姓聚居珠湖、岱邊、陽夏、禮元、佑林、山腰等村,人口七百五十四戶二千七百九十六人。史出潁川陳入閩入航始祖陳潤,大儒陳烈等名人。現代著名電影藝術家陳懷皚及其子陳凱歌故里在首占。首占也是長樂重點僑鄉之一,全鎮旅居海外的僑胞有四千多人。

懷皚 字允炎,原名鄭衍賢,別名演弘。1920年 8月生於首占村。父宏湊為木匠,母陳氏。懷皚是著名的電影導演。四十年代畢業於上海戲劇專科學校,受教于曹愚、洪深門下。1948年赴香港拍攝電影《火葬》,因積極參加進步學生運動,被國民黨政府通緝,遂改名陳懷皚。同年10月與妻子劉燕馳一道奔赴解放區,任戲劇隊長,參加話劇《紅旗歌》的創作並任導演。1950年任《陝北牧歌》副導演。1956年至1975年,先後獨立執導,或與他人合作導演了《山裏的人》(1956)、《生活的浪花》(1957)、《祝福》(1957,與桑弧合作)、《青春之歌》(1957,與崔嵬合作)、《百風朝陽》(1960)、《楊門女將》(1960,與崔嵬合作)、《大河奔流》(1960,與謝鐵驪合作)、《野豬林》(1961,與謝添、李恩傑、陳方千合作)、《北大荒人》(1962,與崔嵬合作)、《天山的紅花》(1964,與崔嵬合作)、《虎穴追蹤》、《平原作戰》(1965,參加集體導演)、《杜鵑山》(1969,參加集體導演)、《智取威虎山》(1969,參加集體導演)、《海霞》(1975,與謝鐵驪、王好為、錢江合作)、《游龍戲風》(1975)、《轅門斬子》(1975)等。其中《楊門女將》獲1961年第一屆電影百花獎;《青春之歌》是國慶十周年獻禮影片的優秀代表作。文化大革命後,積極探索創新,拍攝了《穆桂英大戰洪洲》(1978,與崔嵬合作)、《鐵弓緣》(1979)、《諸葛亮弔孝》(1981)、《知音》(1982,與謝鐵驪、巴鴻合作)、《雙雄會》(1982)等優秀影片。《鐵弓緣》獲1980年第二屆電影百花獎最佳戲曲片獎。1987年曾攜子凱歌返鄉省親,並為福州紅旗閩劇團創排《御前侍醫》,精心指導導演新編歷史閩劇《遺恨姑蘇台》。他導演的最後一部電影是胡奇明主演的閩劇《孟麗君》。

凱歌 曾用名陳皚鴿。生於北京。著名電影導演,我國“第五代”電影人傑出代表。1982年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畢業。導演的作品有《黃土地》(1984)、《強行起飛》(電視劇)、《大閱兵》(1984)、《孩子王》(1987,兼編劇)、《邊走邊唱》(1991)、《霸王別姬》(1993)、《風月(1995)、《荊軻刺秦王》(1998)、《溫柔地殺我》(2000)等。其中{黃土地}獲第五屆電影金雞獎最佳攝影獎、第三十八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銀豹獎。《孩子王》獲第八屆金雞獎導演特別獎。《霸王別姬》獲第四十六屆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大獎、紐約影評人協會1993年最佳外語片獎等多項國際大獎。曾先後任伯林國際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全球電影學院電影節評委或評委會主席。妻陳紅,為著名青年影視演員。

 

4.2 珠湖

首占鎮轄村。舊屬二難鄉信德里,元為三都一圖,湖山境。東靠大嵐(上山下侖)倚董奉山,西與琅峰、赤嶼一水之隔,今有路、橋相通,南毗佑林,北接岱邊。

珠湖始祖光生,岱邊文霸裔,嶼頭人,元大德初入贅珠湖高姓,後複陳姓。卒於元至正三年,葬五都龜山佳野坪。

本村陳姓外遷地有福州白馬橋、茶亭、西門、福清、霞浦、連江和本市城關、玉田南門。旅居國外有美、加、英等國家。

珠湖經濟,合作化後農業從改良種子到進行耕作制度和管理體制改革,糧食單產從六百多斤提高到一千多斤。近年發展養殖業,辦有養豬場、養鴨場。屬山營造松、杉林,林木茂密,使野生動物重新出現。白磚生產是本村傳統工藝,數度興衰,如今辦有較大規模的機磚廠,湧現了一代又一代管理骨幹和技術人員,在廣東、江西、湖北、江蘇等地辦的珠湖機磚廠達十多家。村裏企業還有鑄造廠、紙箱廠等。常年外出謀生的約有二百人。

村集體公益事業發展,1989年興建了龍潭水庫和自來水廠。1992年建電灌站。1996年建文化宮和敬老院。村民普遍住上新居樓房。

早期的學校,是民國元年由邑紳陳公初、陳兆賢、陳致宜、陳鳴皋、陳裕民、陳鳴盛等人在陳氏支祠創辦的珠江初等小學校,後改名為長樂縣第二區公立第五國民學校。解放後移遷福房支祠,現已擴辦成完全小學,新建了教學樓和教師宿舍樓。

本村名勝多橋、庵、宮、寺、堂,尤以橋為特色。

古穀寺

在榕根橋後。溪澗清幽,穀口建寺,架橋通道,因以古穀名。明成化元年建,同治年間裏人陳廣書、陳廣超倡修。邑人陳澍霖《春日游古穀寺》詩:“蕭寺何年名古穀?緣溪探訪穿林麓。同人三五欣相隨,路轉峰回苔徑複。飛泉千尺瀉遙岑,翠洞陰陰懸蝙蝠。我來小憩香積廚,繞砌山花何鬱鬱。清幽佳景足留人,出岫無心雲相逐。倦遊依舊過前川,風送松聲聞謖謖。”寺已圯。

淨林庵

清乾隆三十一年建。同治六年,裏人陳崇惠、陳廣贊倡捐重修。後扆疊峰,前襟雙橋。西山一帶,奇峰(上山下則)(上山下力),若環拱於階戶之前。南枕溪灣,清流縈繞,植被濃郁蒼翠。舉目村落之鱗比,江湖之去來,勝境一覽畢收。前人標有十景:松溪積翠、短橋流水、半壑香泉、漁舟獨泊、山頭樵笛、疏鐘遠韻、梅塢凝香、遠浦歸帆、雞聲茅店、酒市漁燈。邑人陳澍霖各有題詠。如《短橋流水》曰:“桃花潭水野橋高,藜杖輕扶上九皋。石罅涓涓流去冷,出山便作海中濤”。《半壑香泉》:“一泓澄沏傍滌潭,玉液流來味自甘。解盡相如無限渴,茗煙槐火月初三”。

紫微宮

即玄帝宮。位於村北古道邊。古道偏僻,野生動物出沒無常,人疑或為鬼狐。於乾隆五十九年建此宮以鎮之。後圯塌。1989年村民集資重建。

慈善准提堂

位於村中壋,彌勒山南麓。建于嘉慶年間,重修於光緒六年。1996年由村民集資重建。

泗洲文佛壇

在靈光堂前。1989年起行重修事。建築面積近三千平方米,登堂石階百多級,旁布花圃,通環山公路。

方林宮

位於村南石阪境,彌勒山北麓。現辟為坪上社區老人活動場所。

溪山第一橋

在珠湖山麓。乾隆間建。路通淨林庵,下臨深潭。裏人陳永清鐫“溪山第一”四字於橋欄。

雙龍橋

在溪山第一橋下。乾隆間建。兩山合抱,溪流環繞,古榕連根,橋建其上。兩橋形似雙龍臥澗,寓龍風呈樣之意。裏人陳良標勒“雙龍橋”三字於橋欄。

榕根橋

在珠湖山麓。乾隆五十二年造。橋南長古榕兩株,榕根攀岩緣橋而達北麓。裏人陳永清書“脈接榕根”四字于石欄。陳澍霖有《春日過榕根橋》詩:“桃花曆亂日初西,細草萌芽綠未齊。幾曲泉流山麓繞,儼然人過武陵溪”。因近旁玄帝宮,故橋又稱玄帝橋。

清泰 號梯河。光緒十一年武舉。

良潤 字卿銑,一字餘軒。好學能文,輕財尚義。自奉儉約,而族鄰急難,求助喪葬費,無不施與。歲饑,則減價以糶。無力者不責其償。村有道瑾,輒捐資瘞之。接人和易,治家嚴肅。壽八十,五代同堂,時稱人瑞。子成,字崇有,一字雨亭。性孝友,事父唯謹,年六十,猶愛慕如嬰孩,事庶母以禮,撫幼弟孤侄以恩。

貞政 字永亮,政治大學畢業。民國中歷任江蘇清政縣、祟明縣縣長,閩長福三縣員警總署署長,海軍陸戰隊執法官等職。

佑民 福建省政府副秘書長、西湖賓館黨組書記。

家振 1991年旅居阿根庭。現為福建中國同鄉會主席。

以智 南京建築工程學校畢業。1986年派駐澳門任華榕公司副總經理。1999年退休。

以實 南京林學院畢業。福州市林業局局長。

以確 福州大學畢業。福建省水利廳基建處處長,高級工程師、總工程師。

貞壽 廈門大學畢業,福建師大歷史系教授。

以鐸 字財猷,復旦大學畢業,教授。

錦章 民政廳處級幹部。

錦桓 廈門大學經濟系畢業,歷任福建省政府法制局副局長、省海調辦打擊辦副主任。

傳鐘 福州機電學校畢業,歷任青海省機械工業廳副廳長,莆田市常務副市長、福建省國防工業委員會主任、國防科協主任等職。

學舉 福建師院中文系畢業。主任編輯,福建支部生活編輯社社長。

勝泰 福建省公安廳外事處處長。

 

4.3 岱邊

首占鎮轄村。舊屬二難鄉信德里,元為三都一圖,翰林境。由岱邊、高山頂等自然村組成。位於岱峰西麓。背負當龍山,面襟沃野。山巔有巨石形如龜,稱龜峰,宋裏人詞家陳經國取以為號。有岩狀若麒麟,名麒麟山,中有鼎潭,泉水甘冽,宋秘書丞陳宋霖家其下。村東為岱邊嶺,山路險峻,著名的陳坑古道由此翻嶺通九都。據陳坑古道碑記,陳坑道自陽下江滸道頭,經洋門道,路過龍門、後山、陳坑嶺、首邊嶺、岱嶺、坑兜、青山下等村,石路蜿蜒三十余裏,宋紹興四年鋪設。該道曾為南北重要通道之一。岱邊村北與龍津後山接壤,沿翁山、戲崎、半占等山即達蓮柄港。村西十裏郊野,田園錦秀,青閘公路由村前經過。南至首邊嶺,通珠湖,傍有巨石鐫“壽石”二字。過此,山石森立若獅者為獅子山。夏晨望有白氣,即得雨,故有“獅喉吞氣,雨不過未”的裏諺。重巒疊嶂間,山嵐雨氣裏,有瀑布岩、放鳩石、龍潭、龍池、聽水寺等景觀爭奇鬥秀。放鳩石是裏人陳澍霖放鳩處。

岱邊諸多景觀名勝,前人標為岱峰八景:岱石淩霄、中峰積翠、石室閑雲、富山夕照、月峽飛泉、仙人遺跡、松溪夜月、宋井墨泉。古跡有建於元至正二十五年的觀音堂,清雍正間移建于鬥南橋上,改名松溪寺,書額稱“松溪古跡”。明洪武初,有月公道士飛升于岱邊,因建有長星觀。天啟間,邑人陳長祚捐貲募緣,重建為寺。沿溪有石洞門,書“石室半閑雲”、“雲屏月峽”等字。飛泉掛壁、仙人跡諸勝多薈萃於此。聚魁橋上有聚魁堂,今為文昌祠。鳳山下祀宗鄉賢陳宋霖、陳枅、陳合的三賢祠,宋淳熙間敕建,清康熙十六年裔孫陳善翼、陳朝端等倡族人修之,芝嶺房裔孫陳魯生、婦李丙姐亦捐金百十四兩,複充祭租一百七十六石五十斤。乾隆二十七年重修,裔孫陳必起、陳文麒、陳元輔等均與有勞績。該祠保存至今。

岱邊奔小康建新村等工作富有特色。1985年以來,籌資四百多萬元,用於村建規劃和水、電、路、衛生、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實現道路水泥化、路燈照明一體化,自來水供水率達百分之百。影劇院、學校、公廁等公共設施配套。1998年獲福建省“家園杯”村鎮建設競賽優勝村和市文明村稱號。

岱邊由陳、林、楊、鄭、卓、羅、馮、柯、丁、謝、李、張、歐陽、吳、蕭、江、許、周、高等十九姓共居一村。

陳姓,溯其肇遷祖,為潁川陳潤。潤入閩入航後,卜居於岱陽。後岱陽潁川陳分遷陽夏、陳厝、湖陽、裏仁、金峰南陳、漳港洋邊等地。岱陽即今岱邊村。湖陽即今古槐鎮湖南村。陽夏即今洋尾下村。岱邊嶺通九都,布村莊岱嶺陳厝、宅裏和岱南陳湖山。岱邊遷自古靈陳的,是宋開寶初的文霸。文霸官至金紫光祿大夫。後裔分遷洞頭、黃石後岐、嶼頭、珠湖、五田上埕、沙京運司前、打銀裏、雲路陳朱、湖南陳朱、白湄下溝東、鶴上壟下、中街坊裏、竹田仙山、渡橋溝東等地。由此可見,岱邊是陳姓在長樂的重要源發地之一。

岱邊村傍靠岱峰、董奉諸山,向朝上洞江,山明水秀。歷代人文精英薈萃,但登仕通籍之後多寓居外地。今居村陳姓人口僅四十餘戶一百五十多人。

潤  字文奮,漢太邱長寔玄孫,季方曾孫,和孫,臺子。由鄉舉人入國學,仕晉,為南海郡守,遷散騎常侍。懷帝永嘉二年( 308),以劉氏板蕩中原,由穎川光州固始南渡入閩,初寓居於晉安郡烏石山(今屬福州市)。永嘉五年( 311)懷帝被執,六年潤除郡守職,解緩入居晉安郡原豐岱陽(今屬長樂市首占鎮岱邊村),名其鄉曰:“二難”,以志不忘潁川祖德。潤生於西晉泰始元年( 265),卒於東晉永和三年( 347)。鹹和六年( 331)作《閩中草寓記》。子潭字德敷,仕晉,以司空出守高原,居晉安;謹,仕北魏,官主簿,徙武昌。

世卿 字光遠,雍熙進士,于雍熙二年( 985)由岱邊遷南劍州沙縣。孫瓘、曾孫淵皆名宦。
侁字後之,元符三年庚辰(1100)進士,授江州德安縣主簿。素與禦史陳璀友善。瓘在諫省,有所彈劾,多侁所裨益。崇甯中,蔡京當國,以惡瓘故,並欲加害侁。會江州易守,京以侁名付之,守伺察無所得。檄侁按田湖口縣,還以旱告,守即劾侁受成胥吏,失賦稅。奏上,遇雨赦,京猶清旨勒停。久之,調和州司戶。州有獄不應死,守欲殺之,侁抱牘與辯良久,守怒以辭氣相加,侁色平言莊,徐理前語,率得平反而退。同列有唁者。侁曰:“曆陽太守叱司戶,何預我哉?苟殺不辜,不以天下易吾介也”。歲滿,遷建康軍節度推官。父喪,服除,監在京河南炭場凡五年,率漏未盡十刻出蒞局,午而歸。嘗語人曰:“吾為祿仕,敢不盡職?然居今,惟此官為易塞責爾。”用薦者改宣教郎,亢洪州錄事。州吏何爽為奸利,前後數守,奭惟摘紙尾請書判,侁發其奸,付司理,自此一府竦然承聽。宣和三年,以疾卒於官,年五十三。侁明於興衰治亂大勢,當建中靖國初,朝廷更張政事,侁移書侍郎鄒浩,略言:“天下事元佑引而西北,紹聖引而東南,今複引而為元佑矣。僕之私憂,將恐有甚於紹聖者。”後黨錮起,如侁言。既歿,許景衡、楊時言:“國家失此人,可痛惜。”子長方、少方。

宋霖 字元雩,一字元滂,號蚊然。家於岱峰香波橋畔。紹興五年乙卯(1135)進士。令同安,適朱子為主簿,日與講明經義,朱子稱其能躬行實踐。後遷秘書監,書問往來不絕。遷國子博士,轉秘書丞,言事忤時宰,出為廣東常平榮鹽使。墓在洞頭山靈洞寺後。

大方 字廣少,宋霖兄。紹興十八年戊辰(1148)進士。南安尉,新安教授。《八閩通志》:高州教授。

九齡 字彭年,宋霖弟,隆興元年(1163)特奏名。興化縣簿。

以  字用亨,宋霖侄。乾道二年丙戌(1166)進士。官至侍郎,紹熙中謫通判汀州。

浚  字深之,宋霖侄。淳熙十一年(1184)特奏名。

長方 字齊之,號唯室,侁長子。父卒,家素貧,偕母林氏與弟少方,依外祖太僕卿林旦家,遂居吳中。從王信伯游。隱居步裏,終日閉戶,研窮經史,以教學者。其說主直指以開人心,使學者歸於自得。紹興八年戊午(1138)進士,授蕪湖縣尉,十八年遷臨安府江陰軍學教授,未任卒,年四十一。著有《步裏客談》、《尚書傳》、《春秋傳》、《禮記傳》、《兩漢論》、《唐論》、《上蔡語論辯》。學者稱之為唯室先生。

少方 字聞之。紹興初,隨兄長方從信伯游,時稱王門二陳,負文名。孝宗乾道間,仕至東宮講官。

翼之 字和卿,大方子。慶元五年(1199)特奏名。

衡之 字稱卿,大方中子。嘉泰二年(1202)特奏名。

枅  字自修,宋霖孫。慶元二年(1196)特奏名。無意仕途,受業于朱子。嘗自謂善利之間雖知所決擇,而正行惡聲之念,或潛萌而不自覺。先覺之微言奧旨雖間有契,而不能浹洽于心意之間。朱子以切問近思稱之。著有《紫陽問答》。居於岱峰麒麟山下,有井泉,水近墨色,傳枅滌筆瀋墨處,後世稱“宋井墨泉”。墓葬福清莊惠裏壽元山。祀本村三賢祠和邑東五賢祠。

淵  字似之。慶元二年(1196)特奏名。官承務郎。

樸厚 字德先,宋霖孫。嘉定元年戊辰(1208)進士。

禹  洪武九年以明經薦,任風翔知縣。

諤  字士衡,宋霖二世孫。慶元二年丙辰(1196)進土,官南雄司理。

元震 字伯聲。嘉定元年戊辰(1208)進士。

炎子 字宗合。端平二年乙未(1235)進士。三省架閣。

合、剛翁、誼 三兄弟皆登進士第,後居邑東儒英巷,事詳《吳航篇》。

夢圓 諤侄,炎子弟。寶佑元年癸醜(1253)進士。撫州教授。

經國 字人傑,一字伯夫,小字定夫。南宋端平間家居岱邊麒麟山麓安邊文頭井,居左近龜峰,因以龜峰為號。性喜梅,種之愛之如林逋。與鄉人陳剛翁、陳合、陳枅,邑人陳容等友厚。

   性仗義慷慨,弱冠隨牒應江東漕試,不第,寓臨安,壯游兩淮荊湖。淳佑三年(1243),病卒于杭州客邸。年僅二十六歲。

   工詩詞,尤以詞鳴于時。有《龜峰詞》一卷及《龜峰絕句》行於世。陳容、陳合在其所寫跋中,對《龜峰詞》以很高評價。《宋詩紀事》載有陳合於淳佑三年作的絕詩一首:“西晉風流自一家,憶君魂夢到梅花。梅花深處無人跡,明月一枝霜外斜。”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評經國詞:“多感慨語,超脫語,言微而意近,與當時作風不相類”。尤其丁酉歲感事《沁園春》,“未必遜于張孝祥的悲憤,辛稼軒的激昂”。實是南宋後期卓越詞家之一。嘉熙初有鄉人陳埜遊太學,歸省時經國有《沁園春.送陳起莘歸長樂》詞一闕,詞中戀鄉念故殷殷之情力透紙背。

埜  字起莘。寶佑四年丙辰(1256)進士。

應駒 字季勤,號介吾。性敏悟,博涉群書,作文如天馬行空,不受羈勒。年二十七,補弟子員,屢躓場屋,咸豐五年亞魁,然無意仕進,授徒裏中,成就者甚眾,陳紹棠、陳萼芬、盧聿炳等皆出其門。晚年以著書自娛,有《亦足軒雜錄》二卷等,《遊磁九夢》、《續夢》、《又夢》三集,蓋皆懷才不遇,有托而言,尤膾炙人口。同治十年卒,享壽七十,葬富山坡。

應芝 字季贊,一字拱溪,應駒弟,道光二十年舉人。英才卓犖,文筆清超,名擅一時。

鴻灝 字叔恬。道光十二年經魁。漳浦、尤溪、將樂、漳平教諭。

亦瞻 字端坡,號幼吾,應駒子。品端學邃。同治六年鄉試第三人。選授訓導,不赴任,居鄉授徒。光緒二十二年卒,年六十六。著有《養正堂文集》。

毓琦 字琇琨,省居。光緒二十三年舉人。

瑞唐 字源陶,號鑄農,亦瞻子。宣統紀元舉孝廉方正。篤實誠樸,家貧居鄉授徒,手不釋卷,誨人不倦,門下多知名士。宣統三年卒,年四十五,著有《養正書塾四書義》二卷。

瑞烺 號耀庭,亦瞻三子。早孤,事寡母至孝,晨夕弗離左右。母歿後,視長兄瑞唐為父,嫂猶母。兄亡,家無長物,撫孤侄君謀如己出,督之學,底于成。

泰湖 字恒揚,一字鼎石。太學生。少孤,事母孝,待寡嫂禮敬不衰。性敦篤,好施與,歲饑減糶,遇疫施棺,裏人德之。卒年七十七。子八人。長鴻材,字淑寬,一字岱軒,邑諸生。繼伯兄嗣。純樸嗜學,與弟鴻音、鴻泉等相友愛,年六十始析居,諸弟請以產當兩股均分,鴻材曰:“吾以序長承繼大宗,此不得已之事,若因此坐獲厚貲,非吾心也。”及分產少自與。家延師五十餘載,待先生忠且敬。其後嗣科目蟬聯。

秀娟 福建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1981年移居香港。作家,筆名陳娟。著有中短篇小說集《香港女人》、《蘭馨焚書》,散文集《陳娟文集》,長篇小說《曇花夢》、《玫瑰淚》等文學作品。曾進香港大學進修中西醫,著有《杏林博聞》等醫學著作。1996年獲美國科斯特蘭大學東方傳統醫學文化研究博士,其傳略收入英國劍橋《世界名人錄》。

子昂 化學研究生,供職廣州。

松欽 中文研究生,旅美。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