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八閩陳氏

長樂陳氏鄉情 《十二》

作者:  來源:長樂市海內外陳氏文化聯誼會  更新時間:2013年01月12日

長樂陳氏鄉情 《十二》

》《》《》《》《》《》《》《》《》《》《十一》《十二》《十三

15.3 墩尾

後董村轄自然村。舊屬芳桂鄉新開裏,元為二十四都三圖。由大墩尾、大坪頂、小墩尾三個小村組成。四鄰東本村後董,西阜山,南山邊劉,北港嘴。

墩尾村陳氏支系,一約於清代由長邑司馬裏遷往山邊劉,後又遷人大墩尾;一約一百五十年前,尚寶由高塍遷人大坪頂;一俊美由福清遷人大墩尾。

農業以水稻、花生、瓜萊為主,有個體企業三家。經商戶十三戶。

辦有小學一所,教學樓建於七十年代。

 

15.4 東莊

文嶺鎮轄村。舊屬芳桂鄉新開裏,元為二十四都二圖,洋南境。東與石壁村交界,西毗前董村,南鄰仙富村,北靠岐山。由東莊、赤盤、岐山、下洋等自然村組成,村內沙坡地,主種柑桔、西瓜、蘿蔔、馬鈴薯、蕃薯等。先前沙丘沙坡地一片白沙,狂風刮起,連眼也睜不開,生計難,生活維艱。六十年代整治沙丘,種植木麻黃防風固沙,沙坡地逐步改造成田園。

本村北片岐山南麓鑿有天塌湖,又名填沙湖,水分二泓,大旱不涸,泄水通於濱閭湖。永樂年間,風沙填湖,裏人加鑿黃坑山港道禦沙溉田,鄉人迄今仍享其利。此湖在民間傳有“金犁金棵鈀”和“龍舟上天落地”的美麗傳說。

本村辦有完小一所,1996年擴建了教學樓和宿舍。

陳姓源流,一由福州市郊臚雷村,一由金峰三星村,約於一百多年前遷來。遷出地有梅花、石壁新厝、古田等地。旅外有美、加、英、德、日等國家。

 

15.5 棋山

前董村屬自然村。又名岐山。舊屬芳桂鄉新開裏,元為二十四都三圖。東隔沙坡木麻黃林與石壁毗連,西至赤岐,南臨天塌湖,北靠碁山。碁山石台廣平可坐。傳有仙人對奕,至今台旁不生荊刺。前人《棋山》詩:“風際有雲多世態,海中無底是人心。何堪更問棋山話,一局閑爭古到今。”唐鹹通二年,裏人在此建棋山寺。寺火毀於清康熙間,嗣重建後座,雍正間又建前座。解放後曾設有駐軍營房。

岐山陳氏是清代由長邑司馬裏遷入,至今已傳七世,約一百五十多人。農產品有水稻、花生、蕃茄、瓜菜等。有四戶外出經商,二戶摘運輸。

外遷地有梅花鎮、福州市、邵武、前董。

 

15.6 前陳

東吳村轄自然村。舊屬芳桂鄉方樂裏,元為二十三都四圖。東界高塍村,南毗新營村,西、北隔金梅公路鄰程朱村。

始祖據傳是明朝中葉從金峰鎮陳店遷入。

本村水田、沙園。種有水稻、地瓜、蔬菜等。工副業外匯收入比重較大。

 

15.7 高塍

東吳村轄自然村。舊屬芳桂鄉方樂裏,元為二十三都四圖。四鄰南前陳村,北墩尾村,西程朱,東鄭朱。

始祖于明末清初由陳店遷入。遷外有墩尾和福州鼓樓區埠頭村。

田地主要生產西芹、番茄、水稻等。

孝欽 歷任農業社社長,莆田地區農科所主任,1957年農業部授予農業增產勞動模範。

 

15.8 石井

文嶺村轄自然村。又名石井港,舊屬芳桂鄉新開裏,元為二十四都三圖。東鄰棋山村,西鄰港嘴村,南毗新厝村,北鄰梅花桃源村。

始祖陳朱系嶺南支系上厝房於二百多年前遷來。

田地百畝,山地大部分已造林綠化。

石井村半山峰有大石一塊,方園十多米,敲打每發鑼鼓聲

山峰頂古時建有棋山煙臺屋(烽火臺)。

陳朱“七星岩”,傳說是星石隕落,夜嘗發光。

 

15.9 港嘴

文嶺村轄自然村。舊屬芳桂鄉新開裏,元為二十四都。北梅花南新元裏,西連文美,東石井。數戶陳姓,始祖不詳。

 

15.10 石壁

文嶺鎮轄村。舊屬芳桂鄉新開裏,元為二十四都,黃岐境,鑼鈸境。位於長樂市東北角,文嶺鎮最東部。東瀕臺灣海峽,西毗前董、東莊等村,南接湖南大鶴村,北連梅花鎮。

近海有波洲島等小島嶼,島礁名貓山、鼠山、豬蹄山,俗稱“貓鼠爭豬蹄”。陸地幅員遼闊,黃沙莽莽,人煙稀少。明清朝,周近無地農人來到這裏開發,沙海中逐漸形成山邊、山仔邊、石壁頂、上李、下李、清嶼、鄭朱涸、潭趕兜、上洋、下洋、新厝、西爿蒼等數十個小村落。住有陳、池、董、林、李、鄭等姓,總人口一千多戶四千多人。

村民先期抵達的墾荒種旱地,討小海,搭茅寮而居,長期生活艱辛。合作化後成為長樂縣海濱營造防風林帶的重點村域之一。耕地薯類、花生、豆類、西瓜等經濟作物大幅度增產。九十年代以來,近海遭污染,討小海幾近停業。新興的淡水養殖,大量抽取淺表層地下水,給沿海農林生態帶來負面影響,使果林、蔬菜、瓜豆等農林作物普遍受損。離土出外謀生的村民日見其多。

陳姓主要分佈在新厝、石壁、西爿客三個自然村,始祖由鶴上遷來。

松松 福建醫學院教授。

 

第十六輯 梅花篇

16.1 梅花鎮

長樂市轄鎮。傳因廣植梅花而得名,唐稱梅花坊。宋屬芳桂鄉新開裏。元至正間,為二十四都,統六圖,嘉靖間並為五圖。民國初並為四圖,計十五個村。民國二十八年(1939)設梅花鎮,置鎮公所。1949年 9月屬長樂縣第三區。1950年春以後先後分屬第六區、第九區。1955年8月屬潭頭,1956年4月改屬金峰區,1958年 9月屬金峰人民公社。1967年從金峰公社析出成立梅花人民公社。1984年 9月恢復鎮建制。今轄梅城(含梅城、桃源、育才、梅峰、城下等自然村和新村)、梅新、梅南(含梅南、棋山坊、赤岐坊等自然村)、梅西、梅北、梅東六個村。

與本鎮一衣帶水的白犬列島,又稱東沙島,為待統一鄉。民國三十五年(1946),長樂增置東沙鄉,鄉公所駐地青蕃,轄有蕃澳、坤丘、熾坪、大浦澳、扈裏、澳井等村。長樂解放後,人民政府複設東沙鄉,1955年 8月轄屬潭頭區,1956年 4月更屬金峰區。1958年 6月撤區並鄉時,並列東沙鄉,為全縣十五個鄉鎮之一。梅花地處長樂東北角,閩江口南岸突出部,東瀕臺灣海峽,與白犬列島海域相鄰,與馬祖列島互望,北隔閩江口,與琅岐經濟區及連江縣壺江島、黃岐半島對峙,西、南毗鄰文嶺鎮。向為省城咽喉,閩江口海防要津。

梅花屬沿海丘陵地貌,陸地形如蝙蝠,面積五點八平方公里。中部有將軍山矗立其中,東出火焰山,南伸為泰山、大王山。火焰山東北有浮詩山,泰山東南又有金山、銀山。馬籌山脈雄踞東南,為境之屏障。境內山山吻海,岸線曲折迤邐,綿長近十公里。江海流域遼闊,近海多沙洲、灘塗和礁澳。江海交匯區內,由西迤東長沙洲、立樁洋、白猴嶼、交七盤一線,潮向宛帶,浪湧如山。在龜山、五顯鼻和立樁砝三區分設有航標燈,既為過往船隻引港導航,又把轄區的陸地與海域連成一氣。

與梅花城隔岩相望,互為照應的壺扛村,是一個孤懸於閩江海口的島村;壺江與梅花,在地質學上存在密切關係。元至正二年(1342),梅花前立莊淪於海,同期壺江島浮出海面。故有“沉立莊,浮壺江”之諺。在社會學上;梅花與壺江,則用鮮血和鄉情凝結成獨特的情誼。兩鄉五百年前聯手協同官兵抗倭禦邊;康熙間,共辟馬祖漁場;每遇外患襲擾,便以“依舅”為哨語聯絡禦敵衛鄉;福州淪陷後,敵艦封江,壺江島斷糧,梅花鄉人送糧過江救急於難。解放前夕,不軌者騷擾梅花,壺江鄉人立馬馳援。解放後優良傳統得以發揚光大。碰海捕魚相幫,海防共建,海難互救,人員定期互訪,學校開展“手拉手”辦學活動。梅花在壺江建壺梅友誼牌坊,壺江在梅花建梅壺友誼樓。兩地不是兄弟勝似兄弟,不是姻親勝似姻親的關係,成為久傳佳話。

梅花是全省重要漁區漁港之一,是長樂唯一的漁業鎮。漁民祖祖輩輩以漁為業,以海為田,辛勤耕耘海洋經濟。早在明清時期,梅花漁民便創造了樹繒捕鯷、小沙丁魚等作業。海區盛產黃魚、帶魚、鰻魚、鯧魚、馬鮫魚、白力魚和蝦、蟳、(蟲+戈)等。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捕撈業一步步從淺灘近海走向深海遠洋。五十年代前漁場多在馬祖列島的南北竿,七十年代到達黃岐、北膠、霞浦海區,七十年代後期又開發了三貓東漁場,爾後拓展到浙江七裏澳等海區。現在已遠涉東南公海區。漁船漸次從世代沿襲的小木帆船,到五十年代後期的大木帆船,六十年代的機帆船,八、九十年代的鐵殼船,現在已發展為大馬力鐵殼漁輪,輪上配有先進的冷凍加工設備和電訊器材。網具相應從小網、艋仔發展到大艋和拖網。現擁有四百至八百匹馬力拖網漁輪三十六副七十二艘,一百五十匹馬力大艋三十九艘,其他種類漁船近百條,總噸位超過萬噸。水產品產量占全市水產總量近七成。擁有灘塗三千多畝。灘塗和海水養殖歷史悠久,積累了豐富經驗。閩江品水性咸淡適宜,塗沃泥肥,餌料豐富,故養殖溢蟶、牡蠣,增養蟳、(蟲+戈)等皆品質優良。曾以畝產萬斤蟶揚名,勞動模範陳興利因此出席1957年全國群英會。加工精製的蟶乾、蝦皮、蝦油、鹹(魚+奇)、魚幹、魚片等,風味獨特,名馳遐邇。服務漁業的造船、冷凍與水產加工等鄉鎮企業勃興於七八十年代。梅花網具廠獨樹一幟,是福州市最大的網具生產廠家,由企業家陳禮球等所創產的“紅梅”牌網具榮獲省優、部優稱號,1994年在北京第五屆亞太國際貿易博覽會上獲金獎。產品廣銷國內外。私營企業家陳飛融資數百萬元,創辦飛利織造廠、飛順冷凍公司,資產價值千萬元以上。

基礎設施建設日臻完善。現在于梅江四十萬平方米港區內,已建成八百米駁岸和五百噸級重力平臺碼頭,供水、供油、供冰以及電訊、貯運等配套比較完備。近年填海造地百多畝,規劃建設新碼頭、市場、車場、公園和住宅社區。現已建成單元新居六十四幢五百三十套。梅花舊街道,小石鋪路面,彎拱如弓,路肩形成天然排水溝,既可排水,又便於清砂,今日亦已鋪上了水泥路面。昔日荒涼的沙下,開闢二公里水泥大道,兩側樓宇林立,商家羅列,形成了—個新的街區。日供水四千多噸的自來水廠,使全鎮居民都用上了自來水。廣大漁民重教尊師,鎮辦有梅花中學,梅花中心小學以及梅濱小學、梅豔小學、梅峰小學和梅花中心幼稚園。普及了學前教育和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了青壯年文盲。1984年設立了長樂第一家鎮級教育基金會,率先施行獎教獎學。基金會主任、原梅花鎮副鎮長陳羅燦,動員全家九口人全部人會,他除獨捐六百元外,還在工資中提取百分之十作為固定的教育基金積累。

梅花是“百姓”聚居之地,現有一百零六個姓,漢民族占絕大多數,還有壯、苗、佘等少數民族。全鎮五千四百多戶,一萬八千多人。其中陳姓一千三百一十九戶五千三百一十五人,分佈於六個村。為靖鄉閭,睦鄰裏,歷來重視鄉規民約。舊志收有《梅花鄉約》存文。先祖多由本市城關、鶴上、金峰等地及莆田、泉州、南京等地遷入。民國二年碑記:清咸豐季年,族先嘉務首倡,以舊宗祠傍山潮濕,遂遷今址。後嘉德曾孫永平于民國二年首倡、秋佺協理重修宗祠。並由福、祿、壽、康、甯五房房長合議成立梅江聯陳。1995年再次重修梅江陳氏宗祠。追溯諸房源流如次:

福房由邑東關司馬裏雙江系遷入;祿房由泉州八角井遷入;壽房由邑東關司馬裏玉溪系遷入;甯房由邑陳墩頭遷入。

康房由南京鳳陽遷泉州後再遷入。

民國以後陸續遷入的于1995年重建梅江陳氏宗祠時,列立新房——安房。其中:民國初年昌標由仙游莆陽遷入;永祥由邑路頂遷入;民國十年瑞皇由陳店下陳遷入;學叢由塔前遷入;兆佺由鶴上遷入;民國二十八年紹伯由仙游莆陽玉湖遷入。

已知由梅花遷出的有:

祿房秋法,於民國二十七年遷上海,生六子,長子遠生五十年代初遷黑龍江;書興、慢慢(剃頭慢)民國三十年遷臺灣。

壽房龍龍,民國三十五年遷臺灣;禮嘉,五十年代初遷上海遷福鼎秦嶼;遷羅源碧裏梅花村;遷江西龍虎山。

近年還有定居國外的。

興利 梅城大隊大隊長,1963年福建省先進生產者。

日雲 女。1991年福建省優秀教師。

孔武 1993年福建省優秀教師。

孔霞 女。1994年福建省優秀教師。

晶  女。1998年福建省優秀教師。

梅花吻江抱海,賦有獨特的濱海風光和涼爽宜人的氣候。有蔡夫人在梅花的故事,“梅花出美女”的謠諺,吳航十二景之一的“梅城弄笛”和梅江八景:龍東旭日、雞嶼鋪霞、鬥壺遠舶、棋隴壁樵、浪台月影、石鼓潮聲、馬籌飛雪、虎穴號風。這一切曾使不少文人墨客為之傾倒、迷戀。

梅花城

為明代古城。宋元梅花坊設有巡檢司公署。明改巡檢司為千戶所,稱梅花所。洪武二十年(1387),太祖朱元璋命江夏侯周德興造城,委福州右衛指揮李榮督造。城東、西、北三面跨海,南抵沙岡與連江定海城堡互為犄角。城高一丈八尺,寬一丈二尺,周長六百四十八丈,有東、西、南三門,外環以壕溝。清康熙末,梅花因沙擁壓,改為寨。今僅存一小段牆垣。生息繁衍在海防要津的梅花鄉人百姓富有愛國愛鄉反抗侵略的鬥爭傳統。明清以降,這裏長期駐兵設防。當外敵犯境的時候,兵民每奮聚於沙灘礁嶼迎擊盜寇,保衛祖國的領土。新中國成立半個世紀以來,梅花各村民眾、民兵和當地駐軍、武警官兵聯防共建,築成了海上長城,為建設家園保衛我省的海上門戶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田螺洞

自然景觀。在馬籌山之八寶坑。洞高三丈有餘,周圍四丈,紋旋到頂,似田螺。洞可容數十人。旁有小石儼如螺子,潮漲遠眺,個個小螺環母螺,惟妙惟肖。相傳琉球貢妃蔡氏女舟泊梅江,病故,眾扶樞至八寶坑田螺洞,忽風雷大作,人皆走避。次日失棺所在,僅見石丘環水而已。古人古螺洞聽濤詩雲:“金梭玉杵寂鯤宮,雷電招呼入洞中,一自淵妃作螺女,千秋波浪吼長空”。

蔡夫人廟

蔡夫人廟,又稱姑婆宮。在梅花澳沙下西隅。靠山面海,始建於康熙年間。現存建築除門廳、門額外,餘皆改建,石門額書“懿德夫人”四字。據琉球《蔡氏家譜》載,夫人為琉球國公主,擅刺繡,嘗夢神人書其掌雲:“東湧起風沙,得道在梅花。羅白與金舍,相逢總一家。”明萬曆間,因織龍袍入貢,冊封精巧妙明懿德夫人。召入京,舟次梅江,遇風登岸,寓宋直家。旋病卒,宋直葬之於馬鞍山,鄉人立廟祀之。這一遺跡是中日人民友好往來的見證。蔡夫人廟為縣級保護文物。

馬祖廟

清乾隆年間,在城內建有兩座馬祖廟(即天后宮),乾隆五十一年,知縣運昌題匾曰:“德水長清”,並有聯雲:“神化傳鴻鈞,七百戶蒼生鹹資利濟;聖功宣海嶠,萬千年巨鎮永慶安瀾”。反映當時梅江水路運輸繁忙和馬祖娘娘庇祐海上安寧。

除外有藏蚊洞、鯉魚(石+雲)、八仙洞和龍東石題刻等。

沙灘防護林

長樂海岸線長達七十多公里。部分地段海沙擁入岸線深達十餘公里。沙丘貫橫七個鄉鎮五十五個村。明朝梅花設千戶所築城屯兵之後,城牆屢為流沙吞噬,每年雖動員大批兵民排沙,亦無濟於事。風沙肆虐,使仙岐顯應宮被深埋沙丘之下,使湖南華劉涸全村蕩然無存,使江田煙臺村數十年間三遷其址。故有這樣一首順口溜:沙洋苦萬般,一年種九番,一場風沙起,沒米做“月半”,糧缺賣兒女,屋破走他鄉。

1958年沿海人民在沙灘上種植龍舌蘭、夾竹桃、沙竿草等防風固沙,但收效甚微。1964年本省東山縣引種木麻黃治沙成功,縣長延國和率領機關幹部、學校師生和廣大群眾會戰於大鶴三角下,試種片林三百餘畝,一舉成功。隨後連續三年,戰果皆豐。從此,連年種樹,梅花境內八座山頭,綠樹成蔭。全縣沿海北起火焰山,雞牳沙,並南延至江田下沙、松下牛頭灣。昔日的荒漠沙灘形成綿延百里的綠色屏障。

沙灘營林治沙,是長樂人民的偉大創舉。這一創舉不僅給沿海十萬人口帶來了生產、生活上的極大好處,而且為長樂各姓人民締造了風平沙定氣候宜人的優美環境。聯合國亞太經社理事會環境處從資源衛星照片中見到東海之濱沙灘林海如畫,田園錦繡,贊稱為奇跡。1986年 6月委託中國科學院蘭州沙漠研究所在長樂舉辦沙漠化防治培訓班,參訓的十余國專家學者對這一造林治沙成效給予高度評價。

掘井思源,種樹垂蔭。1989年10月24日,福州市人民政府、長樂縣人民政府在火焰山泰山嶺為延國和造林紀念碑舉行隆重的揭碑儀式。時任中共福州市委書記的袁啟彤為紀念碑題詞:“造林綠化功垂千秋”。

 

第十七輯 潭頭篇

17.1 潭頭鎮

長樂市轄鎮。是長樂北鄉重鎮,位於縣城北部,閩江口南岸。東鄰文嶺,西連航城、猴嶼,東南接金峰,南界鶴上,北臨閩江口,隔江與琅岐島相望。瀕海港灣,浪濤拍岸,首當其衝者潭頭。

舊屬芳桂鄉方安裏、大宏裏(又名欽平裏)。民國二十七年建鎮,後分設潭頭、嶺南兩鄉。

1949年 9月屬第六區。1958年 6月設鄉, 9月並猴嶼、聯新、象嶼、浮岐等鄉,成立潭頭人民公社。1984年 9月複稱鎮,駐地設在潭頭村。

地域面積五十六平方公里。地貌屬沿海丘陵。西部峰巒蜿蜒起伏,天險山、大寨山、蓮花岩、牛角山,鮑魚尾等山,群峰簇擁,氣勢磅礴。天險山海拔六百三十點七米,高僅次大埔尾,為長樂第二高峰。羅列若籌,聳入天際者,為籌岩。岩上巨石疊壘,岩下石室藏者,即德成岩。在岩室讀書處,朱子題有“德成精舍”四字。龍峰岩石門洞,宋代劉砥、劉礪兄弟築室師事朱子的龍峰書院,朱熹曾為大書“讀書處”三字。明永樂間,三寶太監重加修葺,因又名三寶岩。後又易其名為晦翁岩。裏人有《龍峰書院》詩雲:“籌峰西下楓林西,岩閣千盤半翠微。雲蹤不見朱夫子,屍祝能談劉布衣”。故近裏又稱晦翁岩為二劉岩。在德成、龍峰兩岩之間,有中岩,上有巨石,廣可坐百餘人。龍峰岩之南有介石岩,昔有道士棲其間,灌園自給,植梅自娛,梅竹夾路迤邐二裏許,通幽處有一片瓦,可容四筵。德成岩之南有出雲岩,每雨必出雲。在楓林,尚有文峰岩,石室廣數丈,高十餘丈,平坦容坐數十人。

籌峰一脈橫空,東瞰浩海,北控大江,西攜六平、首石、大埔尾諸峰,千宗拱秀,萬派流光,為長樂靈奇之區。風景四時含妍,方冬尤勝。有詩雲:“籌峰崒嵂鎮方安,每到寒冬雪滿巒。青嶂曉開銀作榜,蒼岩夜靜玉翻瀾。浮光漸解初陽路,疊屑猶繚舊講壇。對景卻增懷古想,白雲無盡思無端”。“籌峰積雪”表為吳航十二景之一。龍峰晦翁岩為縣級保護文物。

潭頭中部平原縱橫開闊,群溪競流,潭頭江通貫南北。江之東南,有湖波蕩漾的人工湖——西湖。石馬、溝墩、湖頭、宅尾、西陳、嶺南、新街、西湖、沙尾等十多個鄉村珍珠般環湖點綴。湖中有魚、蝦、蟹、鱟四山。還有牛山、馬水、龍溪、虎潭、都官渡、措笏山,六山競奇,稱六奇山。

潭頭擁群峰而襟江海,北沿由潭頭港至五門閘岸線長十三公里。江濤海浪幹錘百擊,古時天災頻繁,非蕩即旱。民國七年秋,暴雨山洪,又逢八月大潮,海水沖決堤岸,淹沒三十個自然村,人畜或為魚鱉,死亡不計其數。五十年代以來,先後在江口岸修砌了寺下至阜山堤壩,開鑿了二劉至西湖、西湖至蓮柄港的人工河道,建設了金潭電灌站和龍門溪、肖宅、岱靈、太陽山、岱西等山塘水庫,化水害為水利,保障了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糧食大幅增長。瓜、蔬基地種植的西瓜、羅蔔、大頭菜、芥蘭球、大白菜、捲心菜、花椰菜等等大宗蔬菜源源不絕供應福州市場。近年岱西水庫開發飲用水源,使全鎮和沿線鄉村的四萬人口用上了自來水。

北部位於本鎮與梅花、文嶺、猴嶼之間,有閩江流域最大的濕地——鱔魚灘濕地。在這塊濕地上棲息或過往遷徙的鳥類,數量和種類都很豐富。風拂蘆葦,鷗鷺戲翔水天。風聲、濤聲、鷗鳥鳴聲,聲聲人耳;江景、海景、紅樹林景,景景悅目。怎樣保護好這片濕地,是生態環境建設的重大課題。

改革風吹潭頭,浪卷海灣。鄉鎮企業爭相發展。冷凍廠率先崛起,較上規模的多數集中在潭頭港近周。脫胎漆器、木畫、草織工藝品、不銹鋼餐具等,曾上一定檔次,暢銷東亞。“健康”牌不銹鋼餐具,1988年獲評福建省優質產品。福州閩威電路板有限公司等企業,躋身長樂重點企業行列。

潭頭至市區有峽梅線、凱撒線兩條公路。經過琅岐橋至琅岐經濟區,潭頭港有客貨輪直達福州。

潭頭鎮是長樂人口第一大鎮。全鎮轄二十二個村,一萬八千餘戶,六萬二幹二百多人。其中有陳姓屬村潭頭本街,潭頭、菊潭、澤裏、文石、嶺南、大宏、福星、汶上、岱靈、岱西、厚東、克鳳、石馬等村,計陳姓三千一百八十多戶一萬二千三百多人。本街有五陳:街尾前陳、盤上陳、鮑陳、坪上陳和山頂陳。

潭頭是長樂著名僑鄉。港澳臺胞及海外華僑—萬九千多人。

潭頭重教。古代潭頭村有陳氏別業,即菊潭精舍又名鏡潭書室。宣統元年辦有菊潭和榮菊庵初等小學校,民國元年在文莊辦有文峰初等小學校。1914年在大宏裏辦有北區單級小學校。1933年在鳳港、二劉辦有國民學校。1936年辦有鼇峰國民學校。新中國注重於教育的普及,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創辦了潭頭中心小學和一批村級完小。其中1967年秋創辦的潭頭中學,1971年改為長樂第五中學,1971年秋增設高中班。1986年秋,增辦潭頭初級中學。1992年秋又新辦了占地六十三畝的厚福中學。至此,潭頭鎮計辦有中心校一所,中學三所。基本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了青壯年文盲。潭頭中心小學是福建省農村示範校。

本祿 福建省立醫院教授。

慶蘭 女,北京核工業總公司高級工程師。

碧華 女,福建省科技資訊研究所副研究員

貽水 深圳市公安局辦公室處級調研員。

貽成 臺灣工業技術學院教授。

光庭 高級農藝師。

金官 高級農藝師。

 

17.2 嶺 南

潭頭鎮轄村。舊屬芳桂鄉,元為大宏裏六圖,雁塔境。西至岱靈,東至沙堤,南連金峰鎮錦鳳、溝南等村,北鄰碧嶺西湖。由嶺南、宅尾、西陳、浮蓮、新街等村落組成。

村有陳、馬、王、張等姓。王是王花,張是浮蓮,馬為馬鐸後裔。陳氏屬顯裔,始祖額字萬卿,為宋進義校尉,于紹興末從沙堤(今陳墩頭)遷嶺南創基開業。外遷地有金峰、浦頭、洋嶼、上洋、三溪,本鎮石馬,梅花,沙京石馬,石屏、石井港,潭頭鮑陳、漳港關湖邊,福鼎秦嶼,寧德東山,浙江風尾(大陳島)等,還遠徙港、台。

嶺南是長樂糧食主要產區之一。很早以來就很重視農工商並舉。嶺南榨菜、荸薺有名。湖港河汊產池螺和蓮角。謠曰:“嶺南好地場,池螺蓮角半年糧”。

自乾隆十一年開闢嶺南街,二百五十年來,一直是附近十多個村莊的重要集市。現有海鮮、飲食、服裝、糧食、髮廊、衛生保健、五金裝璜、金銀加工、鐘錶修理、電器維修等行業。還辦有制衣、機磚、角梳、塗料等工廠。部份族人出省經商。

交通便利,公路北通潭頭鎮,南達金峰鎮。村村通大道。村內部要道總長六公里,全部是水泥路。

嶺南辦學歷史悠久。在雁山古時辦有鏡湖書室,山南又有明孝廉陳漢昌的山南讀館和砭愚、雁鳴、鴻逵等書院。公學建於清光緒三十三年,邑紳陳毓登、陳毓棋、陳運亨、陳秉相等創辦,前為湖西初等小學校,民國改名長樂縣第五區公立第一國民小學及長樂縣第二國民中心小學,現為嶺南小學。

教事興,人才出。自宋以來,嶺南出貢生、舉人、進士數十人,官宦縉紳代不斷。

沿西湖東南三峰平地突起,如雁如鴻者,為雁山鴻山。雁山俗分雁頭、中窩、雁尾等地段。兩山南北對峙,中通長石嶺。嶺之前即嶺之南,為本村嶺南,又稱嶺前,還稱“飛雁山”,與永樂帝之鳳陽山成對。明陳鈺《雁峰》:“平地三峰起,淩虛一氣齊。雲間星斗近,島外海天低。秀色連孤嶂,清暉落大堤。嶺分磐石北,水繞太常西。喬木森森出,寒猿故故啼。興來升白鶴,吟罷駐青藜。風物今猶盛,才名昔屢題。郎官公暇日,雙舃上雲梯”。雁山左峰有禦風台。中窩有母夢井,南麓有靈液泉古井、龍潭石鼓諸景觀。還有馬鐸故居、嚴光長者寺、文昌宮、大土庵、湧泉庵、福德觀等名勝。北雁南飛,飛鴻落洋,展不盡的田園錦鏽。北承西湖的鼇湖,湖濱除雁鴻兩山,又有魚、蝦、蟹、鱟四山。晴日清波瀲灩,湖光瀉影,仿佛天上人間,美景盡萃嶺前;雨天湖山空朦,萬象潤澤,四靈隱而若浮,更增添莫測的悠深與神秘。每逢傳統節日,宗祠禮堂高門洞開,湖濱聚福道神煙繚繞,各房頭閩劇好戲連台。端午日湖面龍舟飛渡,鑼鼓響遏行雲,引萬眾引頸爭觀。民國二十五年本鄉組織的盛大環洲龍舟競賽,福建省第一行署專員兼縣長王伯秋親臨觀睹並為優勝隊頒發獎旗。盛事流傳至今。近年陸續開發魚、蝦、蟹、鱟四山,辟建公園登山路,植樹綠化,依山環湖的陳氏六房頭,相繼新建或重修了祖廳堂。地處鼇湖中央的湖中心靈官院,懸空湖面,晃悠仿佛動卻靜,風聲浪鼓,鬧中更顯深幽,令遊人如身入瓊山仙島一般。

山南讀館在雁峰麓,明孝廉陳漢昌讀書處,嗣圯,清孝廉陳牧重修。內有湖山風月樓、松風廳、清輝台、巢雲洞。嶺南陳氏宗祠,位於飛雁山南麓,隔湖即魚、蝦、蟹、鱟四靈環抱。明正統元年正式建為宗祠。1994年全面擴建。祠內懸掛民國元老陳立夫手題“潁川嶺南陳氏大宗祠”祠額。存明工部侍郎董應舉撰題的長聯半副,同治三年揀選知縣特授儒學正堂陳牧題撰對聯一副,民國三年立歷代嶺南陳氏宦跡錄牌匾一面。

穎  字洪卿,紹興二十四年舉人。

溥  字淵甫。兩中漕魁,嘉定十六年特奏名。循州興甯縣令。

睿  字經甫。迪功郎,福建安撫司幹辦,蒙皇太后賜金蓮入宮苑,封太師。

日遂 字子植,溥子。端平二年乙未(1235)進士,知龍溪縣召都堂考參,曆著作郎,直華文閣。

日謙 字子柄。淳祐四年丙辰(1256)進士,長樂縣令。

芳伯 字宗儀。迪功郎,福建元帥府幹辦。

直伯 字宗舜。迪功郎,翰林院國史檢閱。

仁伯 字宗榮。承節郎,兩淮制置司參議。

禮伯 字宗寧。武信郎,監揚州酒稅。

學可 字宗賢。迪功郎,潮州司法。

危翁 字安夫。太平州河舶副使。

萬孫 字景壽。膺薦三山書院長。

椿高 字大初。洪武六年舉明經,膺薦征仕郎。

舉子 字賢初。洪武八年膺薦授承事郎,桂陽同知。

元道 字國乾。洪武八年科舉明經,授濟陽縣尉。與陳亮、王恭、高棅為文字交,時多唱和。永樂十二年三月與王皆山、陳滄洲登南山塔,留有《懷高漫土不同賞》聯句。

必堅 洪武間人。精于易。內侄馬鐸嘗從受業。有《寄馬殿撰》詩:“君上青雲我布衣,幾年相去莫相期。每懷著履行吟處,猶記當筵起舞時。霄漢九重仙佩遠,關河千里雁書遲。自憐抱病衡門下,惟有青山似舊知。”必堅卒,馬鐸為述行狀,感念師門,悲痛萬分。述事寫哀,直以血淚凝成文字。

茀  字履中。永樂明經,以楷書纂修成祖大典,授淳安簿,宣州知州。

敬初 字梓高。明奉訓大夫。

維新 字伯周。成化四年舉人。敕授無錫縣教諭,升知縣不就,改選松江府教諭。

漢昌 字朝宗。成化四年舉人。敕授山東固安縣教諭,調廣東恩平縣令。

文禹 字佩昌。嘉靖六年以貢為浙江龍遊縣訓導,廉正剛介,與諸生以道義相勉,取與一介必慎。諸生貧者,召至門下,餼之。贈奉訓大夫。

英選 字資任。嘉請十六年舉人。敕授羅山教諭,升松江溫州府學正及國子助教,調梧州府通判。

晉  字蔚楊。順治八年舉人。

仕奇 字大能。以武功授千總,擢河南莘野守備。

韻意 字瑤德。乾隆九年武舉,任浙江磐石衛千總署守備。

爾枝 字從德,一字善軒。乾隆四十六年例貢。勤儉起家,敦睦垂後。手置產業,酌分子孫外,悉留為祭典書田之資。親立家規二十則,俾子孫世守其法。裏人陳永書等為之序。

春芳 字啟泰。嘉慶六年舉人。

煇  字位炯,一字燎甫。家貧好學,飭躬勵行。性耿介不苟取,謙恭和易。身本巨族,時有聯宗爭鬥事,獨能約束族眾,鄉鄰賴以輯睦。道光二十三年欽賜副榜。享壽八十九。

其昌 字增燾,寄居閩縣後嶼。道光二十四年舉人。

樞  字永淑,一字清開。咸豐五年武舉。

牧  字士芳,一字梅史。同治元年舉人。

元綱 字竹友。同治九年舉人。

光   字松庭。同治十二年武舉。

維楨 字伯銘。光緒十七年舉人,截取鹽大使。

壽銘 字少竹,元綱子。光緒二十三年舉人,江蘇縣丞。

達璋 字南村。光緒二十八年副貢。宣統二年會考,分河南知縣,改安徽。

械  字桂屏,號白桵館主,寓榕三官堂。宣統舉人,侯補知縣,民國閩浙監察使秘書。工書畫,善篆刻,愛壽山石。制石至顆,刻印唯謹唯嚴。

應廉 靖海安豐兵船管帶,擢九江統領海軍視察官,長江閩浙海軍宣慰使。

嶺南立有抗日英烈碑一座。碑文記曰:民國三十年夏,寇陷吳航,八月巧日來擾嶺南,我遊擊第三支隊長陳忠,支隊副陳學文、陳策等率隊領導鄉民,忠勇抗戰,頑敵盡殲,我壯士犧牲者凡十人,忠烈事蹟,彪炳日月,失土重光,援勒烈士英名,永垂不朽。

  陳其才 陳大弟 陳菊菊 陳秋官 王七弟

  曹典金 林金妹 陳利利 陳振談 陳奎角

民國三十年冬嚴書霖謹題

此次殲寇領導者陳忠、陳學文、陳策及十烈士中的七位烈士均系嶺南陳氏族人。

學亮 三明化工廠高級工程師。

威  上海外語學院畢業,國務院港澳辦公室聯絡處處長。

亨亮 南京大學畢業,福建省閩東南地質大隊高級工程師、黨委書記。

建新 莆田師專物理系畢業,長樂航城中學校長,中學高級教師。

傳端 海軍醫院內科主任醫師。

道存 福建醫學院畢業,長樂市醫院主任醫師。

伯淳 福安醫院院長、主任醫師。

細俤 清華大學畢業,武漢海軍軍事工程大學副教授。

其忠 長樂市裕利達公司總經理,本市政協常委。捐長樂陳氏聯誼會三萬元。

麗欽 女,福建省菜籃子工程十大飼養肉牛基地之一——長樂市興業養牛場場長,本市政協委員。

道茂 中國國民黨中央專門委員。福建省長樂同鄉會名譽理事長、馬祖旅台鄉親聯誼會榮譽會長。

茂銓 中國國民黨陸軍中將,旅台。

金龍 伉儷雙博士,旅台。

婉芬 女,經濟博士,旅台。

 

17.3 澤 裏

潭頭鎮轄村。舊屬芳桂鄉,元為方安裏四圖,晨峰東境。北瀕閩江口,西倚鼇峰、蓮花峰,東毗福星,南過嶺與文溪村為鄰。村域負山臨江際海,氣勢雄宏,山崖峰穀,磅礴瑰異,自然和人文景觀稱著。

鼇峰岩,在村西部。其峰如鼇,高出雲表。明崇禎間裏人在此辟建鼇峰岩,六扇五柱,前天井、廂房,後花園。岩前有白猴洞。隆武敗,兵部右侍郎錢肅樂隱此講學。光緒元年祠左增立錢公祠。岩東北向,一岩大而平坦,可納坐千人,謂千人坐。岩西,清泉自石孔湧出,稱犢鼻泉。明末清初,鼇峰岩創有鼇峰書院。後鄉人又于光緒元年在岩後建帝君祠,書院便遷入祠內。邑人柯淩漢、裏人陳光燮等曾就讀於茲。今日重建的仿古建築群,集廟宇、亭台、樓閣、書院、拱橋和園林塑雕於一山。車行沿水泥路環山盤旋而上,岩如巨鼇鎮海,雄視海天萬頃,浪花一線如銀湧入澤裏潭頭;步履山石斜徑,則滿眼林木春深似海,古道通幽。

村後山一 磹如狀元帽,又一磹如相爺帽,景稱狀元拜相。村口江邊,有巨石如一盤三桃,惟肖惟妙,重達千鈞,一指推之即動,稱三粒桃。

獺嶼,屹立村口江中,離岩數十武,狀如瓶。嶼上有古松、古柏,建有舍人廟。1980年,依嶼建冷凍廠,松柏熏死無存。

煙墩,亦稱煙臺頂,明洪武年間建造,高二丈,周圍十丈。1958年閩江截流,煙墩毀。

天上聖母廟,媽祖廟。清雍正年間建造。1992年,裏人陳恒寬勸募集資六十萬拓建。

澤裏海關,曾經是水上要津,船舶雲集。三十年代國民政府在這裏設海關,檢查船舶,今故址猶存。

潭頭客運碼頭,屬潭頭港港區,建於1968年。系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高樁板架式,分主體和引橋兩部分。設計能力泊位五百噸,年客運量一百萬人。為了適應特大潮水停泊需要,在離碼頭西側一百米處建有高水位碼頭。

明末澤裏辦有鼇峰書院,清代設私塾齋學,民國初辦有澤江初等小學。現有澤裏小學。1992年設立澤裏教育基金會。

澤裏陳氏始祖為顯孫仁廣,後裔已衍傳國內許多地區和世界許多國家。

一世祖仁廣,字仲發,顯孫,運長子,後晉天福進士,累官至吏部尚書,避王曦亂自福州石井徙閩侯古靈,再遷澤裏。

由澤裏遷出的:

本縣玉田鎮大溪村,伯崇(崇禎末)。

本縣石門垓窯,季珍。

閩侯縣南嶼鎮南井榕樹村,仁廣次子文鏽。

閩侯古靈,仁廣季子文璉。

連江縣東岸,平陽。

連江縣官阪鄉蛤沙村,拱陽。

連江縣荻節後沙(今琯頭鎮後一村),彥隱。

連江縣馬鼻鎮橫厝,彥文。

福州葛嶼玉蘭陳始祖,後又分遷院前、洋洽橫江渡、南通、南嶼等地,季範。

福州開元寺邊,道開 (康熙年間)。

永泰,雲燦(崇禎末或順治初)。

福州排尾附近,克山(乾隆前後)。

香港。

臺灣。

澤裏是長樂著名僑鄉。清後期即陸續有鄉親赴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謀生。改革開放後,有更多鄉親旅徙國外。迄今人數已超過一千六百人。其中美國一千四百人,新加坡一百多人,荷蘭四十多人,英、德、法、日、加拿大、馬來西亞等約七十人。近年駐美澤裏聯誼會和在世界各地的宗親,心向祖國,熱心桑梓建設,做出了可貴的貢獻。

按時間先後,列表如後。

駐美澤裏聯誼會捐助家鄉建設一纜表

1989年興建鼇峰岩捐助15.2萬美元。

1999年拓建澤裏大公殿捐助 3.8萬美元。

1993年建貽福軒公園、鋪路捐助 5.8萬美元。

1997年鋪鼇峰岩公路、膳廳捐助30萬人民幣。

1998年建鼇峰岩昆廬閣、長廊捐助50萬人民幣。

駐美澤裏陳氏宗親捐助家鄉建設一纜表

陳仕錦(1987-1990)助建錦繡樓、懷鄉亭牌樓、延齡園捐資80萬元人民幣。

陳本鉦1990年修築碼頭大道捐資10萬元人民幣。

陳瑞賢、陳紅1991年建勝景橋捐資 7萬元人民幣。

陳本忠1991年建客憩亭捐資 5萬元人民幣。

陳本佺、陳佺弟1992年築造鼇湖捐資13萬元人民幣。

陳全、陳魁1992年捐建校舍圍牆捐資  萬元人民幣。

陳興、陳亮1992年擴建學校草場捐資 8萬元人民幣。

陳興1992年捐贈圖書、建市捐資 5萬元人民幣。

陳佺弟1993年鋪路、修幼稚園、禮堂捐資 5萬元人民幣。

購買澤裏聯誼會址捐資5.28萬元人民幣。

籌辦教育基金會、扶貧基金會捐資10萬元人民幣。

陳渠1995-1998年建步高亭公園、建攬勝樓捐資42.5萬元人民幣。

陳祥和1995年建土地廟和通天府前牆捐資 7.5萬元人民幣。

陳妹官、陳天寶1997年建鼇峰亭捐資 5.3萬元人民幣。

陳佺弟1999年長樂建市五周年成立海聯會等捐資10萬元人民幣。

2000年澤裏村美化環境委員會集資人民幣三十萬元建天王殿,旅居荷蘭鄉親陳勇捐人民幣五萬元,塑天王殿神像。

肇基祖仁廣以下,名流錄名如下:

情  字文珪,一字文璋,仁廣子,後漢天福間官奉禮郎。

風陽、孔陽與其叔(名字失考)于明天順七年纂修澤裏陳氏族譜。

雲燦 字大融,邑貢生,祟禎十年創辟鼇峰岩,書“江山第一”四字鐫於崖壁。

季春、德嵩、崇欽  萬曆十四年,繼修澤裏陳氏族譜。

魁春、作梅  乾隆十年綜修澤裏陳氏族譜。

則鹹 字鳳儀,咸豐間選授安徽黃河河道尉,光緒元年與陳則漾創鼇峰岩錢公祠、帝君祠。

學嵐 字恒慶,光緒二十九年舉人,贈文林郎。

恒茂 字竹軒,光緒間奉政大夫。

顥  字泰灝,一字昌勳,號肖崔,人稱陳顥先生。光緒間貢生,名中醫,著《症治賦》一書。

光燮 字昌樵,號商樵,十三歲秀才,十六歲舉人,宣統二年會試獲雋,授郵傳部主事,辛亥後寓福州,民國三年當選福建省議會議員。

祥拱 字昌齡,又字光潁,號商隱,師範理化部選科畢業,曾為長樂教育會會長。民國三年會同鄉紳在縣學明倫堂西鄉賢祠內創辦長樂縣立第一國民女子學校。

端柄 又名司尉,字敬秉。早年留學美國,畢業于華盛頓大學和芝加哥魯爾大學。1925年獲學士學位。後在紐約大學土木工程系當研究生。1939年回國,任杭州之江大學教授。1942年,受中國共產黨委託組織籌辦江淮大學,任總務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常務理事,1964年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並任陝西省西安市第三屆歸國華僑聯合會副主席,後任水利電力部西北電力設計院副總工程師。1972年 7月14日病卒,享壽七十二,骨灰安放在陝西省革命烈士陵園。

年端 字敬修,號蔭益。長樂名中醫,著有《長樂青草》。

伍端 字敬儔,號若凝,長樂名中醫,著有《新湯頭歌訣》。

端鈿 字敬長。1924年受藝于漆器藝術家李芝卿。1959年,為人民大會堂宴會廳特製脫胎嵌絲填彩雙鳳牡丹花瓶。1999年創作的脫胎紫退雕牡丹圖案花瓶,為天津博物館收藏。1988年獲輕工業部授予的工藝美術大師稱號與金牌。

端東 又名陳東。著名化工專家。1937年,國立浙江大學化學系畢業。1953年任南京永利甯廠副總工程師。1961年與侯德榜、謝為傑合作創立了“碳化流程合氨法”,曾獲得國家科委頒發的發明創造獎。曾任江蘇省重工業廳、化工廳,輕化廳,燃化局、石化廳總工程師、副廳長,全國化工學會理事,化肥學會理事長。1952年至1988年當選為南京市人大代表、江蘇省人大常委,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端南 又名陳南。1945年畢業于福州高工學校,曾任四川省江油地區工業局局長,成都市工業局局長。高級工程師。

本賢 1939年上海大廈大學畢業,抗戰勝利時,受國民政府委託赴臺灣接收嘉義市高級女子中學,解放後,任上海科學技術大學教授。

本實 1949年之江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福建省建築設計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本昌 1956年北京鋼鐵學院畢業,福州大學科學技術開發總公司副經理。

端明 字敬亮。畢業於北京鋼鐵學院冶金系。高級工程師,機械冶金專家,原福州市冶金局局長。市金屬學會理事長。

本贄 1960年西北工業大學航空系畢業,高級工程師。

菊金 女。1960年中國人民大學管理工程系畢業,教授。

正發 字昌文。1961年哈爾濱工業大學畢業,機械工業部重慶自動化儀錶研究所高級工程師。

端錚 字敬欽。1962年北京地質學院水文地質系畢業,曾任福建省水利水電局工程處處長,第一分局黨委書記。1987年,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與金質獎章,現為水利技術專家諮詢組成員。

欽  女,1982年南京醫學院傳染病專業碩士研究生,南京市人民醫院主任醫師。

本永 1966年上海交通大學船舶製造系畢業,高級工程師。先後獲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科技進步二等獎二項,三等獎三項,中國專利局實用新型專利二項。

自芳 教授。

本熹 字承朱,高級工程師。

端亮 1970年廈門大學化學系畢業,原長樂第五中學校長,中學高級教師。

葆和 華東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1978年考取美國辛辛那提大學博士研究生,博士。現在美國科學研究所工作。

葆敦 上海港灣專科電機系畢業,澳大利業墨爾本大學機械系碩士研究生畢業,現在墨爾本M機械廠任工程師。

天豪 1969年北京地質學院畢業,現任福建地礦廳高級工程師。

恒華 福建師範大學政教系畢業,中學高級教師,曾任福州第七中學校長,福州交通職業中專學校書記。

鴻珍 女,1982年華東師範大學化學系畢業,現任福州市政協委員,福州市農工党教委主任。福州第十一中學教導主任。

慶蘭 女,碩士研究生,核電部研究員。

宙博 核電部副部長,北京市政協委員。

同  字承志。1965年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1981年加拿大理工大學自動化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現在加拿大工作。

葆文 1986年清華大學電子系碩士研究生畢業。1989年赴美國新特西公司任工程師。

素儉 女,1987年廈門大學化學分析系碩士研究生畢業,高級工程師。

全  字承權。南京工學院機械系畢業,高級工程師。

春恩 1988年鄭州糧食學院畢業,高級經濟師,福州麵粉公司董事長兼黨委書記。

鋼鋒 1988年大連海運學院航海系畢業。現任福建省輪船總公司外輪船長。

群  字承長。1989年華東化工學院生化工程系畢業,1999年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結業,執業藥師,福建抗生素集團公司工程師,兼技術主任,生產線書記。

雯  女,1989年北京外國語言學院畢業,後在英國獲博士學位。現在英國工作。

瓔  女,1990年紐約州立石溪醫學院醫療專業博士研究生畢業,現在紐約州長島猶太醫院任主任醫師。

武  字承魁。1992年福建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生,中學高級教師,泉州五中高中語文教研組組長。精于文學創作,經常有文章發表於報刊雜誌,現任泉州市作家協會副主席。

煒  1993年浙江大學畢業,次年赴美國留學,獲得博士學位,現在美國工作。

仕錦 字承繡。荷蘭福建同鄉聯合會名譽會長。荷蘭福華旅遊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在荷蘭創辦荷蘭萊華頓中文學校,任董事會副主席。

佺俤 美國紐約華人社團聯合總會常務副主席、美東福建同鄉會常務副主席、長樂公會主席。

黎  香港大學博士生。

飛  香港大學碩士研究生。

剛  字承毅。1990年在高中二年級參加全國中學生奧林匹克競賽獲三等獎,被北京大學物理系錄取。1993年參加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國際邀請賽,榮獲一等獎。1997年美國德州奧斯丁大學電腦系碩士研究生畢業,現在美國一家公司任工程師。

玉玲 美國哈佛大學法律系博士研究生畢業,現在美國紐約任律師。

黎靜 英國劍橋大學金融系碩士研究生畢業,現在美國一家金融公司工作。

震  加拿大大學電腦系碩士研究生。

清華 大學教授,居上海。

玉華 碩士研究生,居上海,留學德國。

敏華 碩士研究生,居上海,留學法國,工作於核電部。

本注、陳釪2000年新纂澤裏族譜主編。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